这边很忙碌,那边也没有闲着,早有曹丕的鹰犬前去许都活动(演义上说是华歆、王朗等人,属于虚构),劝皇帝识相一点,主动让贤。皇帝您已经是曹家的人了,顺应天时让位给魏王,大家都不吃亏啊。
汉献帝不想让位,但现在的情形已经由不得他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于是汉献帝也必须演戏,他被自愿主动禅让帝位,曹丕同志似乎已经入戏,他三番五次地谦让,汉献帝也三番五次地请求,甚至到了央求的地步。
没办法,导演设计的故事情节就是如此,不可乱套。
最后,曹丕同志看实在推辞不过,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帮刘协同志解决这个难题。
事情基本搞定,但有一样,皇帝的身份认证标志——传国玉玺还在刘协手里。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样,必须交出来才行啊。
汉献帝是没有选择的,但皇后曹节却不干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曹节是曹家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可维护起丈夫的合法权利却毫不含糊,曹家的使者来了好几拨人想要那件宝贝,都被曹节给狠狠地骂回去了。
女人耍泼起来真厉害啊。
换了一般人想阻挡自己的好事,曹丕毫不犹豫地就给解决了,可曹节毕竟是自己的妹妹,毕竟不好痛下杀手。
但曹丕同志脸皮很厚,他很有恒心,很有耐心,不断地派人去催。
以前是说好话,估计使者碰钉子也烦了,说了几句不太友好的话,我们可是奉命执法,什么如果公主继续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的话,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公主自己负责,刘协同志的人生安全难以保证等等。
催久了,自然就有效果,
曹节也意识到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该来的是要来的,该失去也终归是要失去。
终于有一天,曹节答应把宝贝也“禅让”出去。
使者毕恭毕敬准备接宝贝,谁知曹皇后一把把玉玺扔到台阶下面,然后掩面痛哭,上天不会保佑你们的(天不祚尔)!
虽然挨骂了,但好歹拿到了宝贝,完成了任务,也值了。
于是曹丕同志的继位大典得以顺利进行。
公元220年10月,曹丕正式称帝,12月,定都洛阳。
当然,关于退位皇帝,自己的妹夫刘协同志的下岗再就业问题,曹丕同志也做了精心的安排:以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的一万户为食邑封给他做封地,改山阳县为山阳国,并封刘协为山阳公。并且规定,山阳公同志的辖区内实行高度自治:使用汉朝历法,允许刘协用天子的礼仪进行郊祭,上书汇报工作不称臣等等……
虽然如此,经历世态炎凉的山阳公,似乎已经大彻大悟。他不再过问政治,而是和夫人曹节一起,悬壶济世转行当起了医生。
据当地传说,刘协夫妇的确是难得的好医生,他是不图经济效益的:除采购的药物适当收费和外,其余的项目全部免费:自己采来的免费、搞针灸免费、拔罐免费,相当于是义诊了。由此他得到了当地人真心的喜欢和支持,以至于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公元234年,刘协病死,享年54岁,谥号孝献皇帝、孝愍皇帝(蜀汉帝国赠)。
刘协不一定是个好皇帝,却一定是个好医生,能脚踏实地为百姓做好事,这样的人,实在让人钦佩。
扯远了。
某些观点认为,研究魏国的历史,曹操、曹睿是最重要的。而由于曹丕同志在位的时间也不算长,活的岁数不算大(40),政绩也不太突出,因此却常常被人忽略。
许多人认为,曹丕简直无法他老子曹操相比,他不但不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政治上也乏善可陈,实在平庸之至。
曹丕不擅长军事那是肯定的,但政治,曹丕还是比较擅长,岂止是擅长,我认为,他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改革家。
他终归是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人。
第一,他大胆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推出了影响极其深远的九品中正制。
我们知道,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隋唐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察举制一开始是领导推荐人才,后来演变成比名气,拼爹。名气越大,家世越大,人就越容易引起领导瞩目,也越容易当官。到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已经垄断当官门路,为招揽真才实学的人才,于是曹操推出唯才是举的政策。唯才是举,就是简单地说,就是不问出身,不问门第,不问品行,只要你有才,就可以量才录用。
这可要了世家大族的命,凡夫俗子也可以当官,我们喝西北风啊。
曹操是猛人,他在世时,没有谁敢反对这个政策;现在猛人死了,反对派也跳出来了——以陈群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他向新领导进献的礼物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简单地说,就是选择品行端正、善于识人的朝廷大员到地方上担任中正官(评委),他们主要负责考察本州、郡、县的人才,然后综合德、才、门第定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最后给出鉴定意见(状),然后供吏部选官参考。
乍一看,这个九品中正制也不是什么坏玩意儿,考察人的品德,才能,门第,所谓根红庙正,又红又专是也。
拿到了中正官的鉴定意见(品和状),相当于是拿到了官场上岗证。
那时没有科举,选人才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基本靠推荐,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察举制也是推荐,这个九品中正制也是推荐,只不过前者强调品行(如举孝廉),后者看能力、看品行、也看门第,在我看来,它们实际是换汤不换药的。
因为汉朝的察举制发展到后来,当官也逐步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九品中正制,只是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把它制度化而已。
在中国,一种制度,刚刚推行的时候,是中规中矩的。而如果有人从中做手脚,那推荐上来的就不是人才而是蠢材了。魏国和所有的朝代一样,一开始皇帝也是励精图治、政府也是比较清廉的,所以,中正官考察出的人才,大多数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到了晋朝,就完全变味了,又完全变成了拼爹,这不是九品中正制的错,也不是曹丕的错,甚至不是陈群的错,这是一种必然,任何好的制度是靠人来实施的,运行时间一长,人也变了,不出问题才怪。
制度也罢,朝代也罢,食品也罢,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东西,盛极而衰,新陈代谢,想不朽是不可能的。
曹操看到了察举制的弊病,他想改良一下,于是他想到了唯才是举,这为曹操发掘了不少人才,但强调一下,曹操阵营中的多数官员(武将除外)还是世家大族出身的,比如前期的五大谋士、后期的五大谋士。
为什么?
因为世家大族有权有钱,可以给子弟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起跑线也更高,就像现在的有钱人可以让子弟从小上名校一样,其出路自然比连书学费都交不起寒门子弟要宽广得多。
千万不要扔砖头,我说的不是道德,而是自然规律。
事实上不管政治家们的用人方针如何,他们都不可能跳出使用世家大族子弟的路子,蜀汉的诸葛亮不可能,孙权不可能,实用主义者曹操也不可能,官二代曹丕更不可能。
人人都想为国选材,但人人都绕不过世家大族的影响。
事实如此严峻,入乡随俗吧。
所以,察举制也罢,唯才是举也罢,九品中正制也罢,推出的初衷都是为了选人才,而能选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世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