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得知孟达同志来投降曹丕是很高兴的,孟达人他没见过,但他的大名他早就听说过了,为此,曹丕特意派了一些据说会看相的大臣去看看孟达这个人究竟怎么样(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

要说看相这类以貌取人的封建迷东西也不靠谱,大臣去转了一圈,回来报告说,孟达同志威武,是个将帅之才啊。另外的人说法也差不多,孟达同志有料,有部长、总理的气质(卿相之器也)。

安置好孟达的部曲,曹丕同志亲切接见了孟达。

说是亲切,一点也不夸张。曹丕同志坐一辆小马车,见到孟达。孟达同志的相貌据说是比较帅的,风度翩翩,很吸引人,曹丕同志非常欣赏。

一边拉着他的手,一边轻轻地拍着他的背,还很随意地和他开其了玩笑,子度呀,你该不是刘备派来的刺客吧(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

玩笑归玩笑,曹丕对孟达还是非常信任的,面试结束后,立即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亭侯,同时把以蜀汉的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三郡合并为新城,让孟达同志担任领新城太守,全权负责西南的军政事务(委以西南之任)。

这里说一下,曹魏有许多名誉性质的职务,如侍中(司马懿同志就曾经兼任过此职务)、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等,都是给高级官员的加官,平时主要工作就是做皇帝的顾问,可别小看这顾问,没得到皇帝垂青你还别想得到。

一个降将得到如此待遇,可见曹丕对他印象颇佳。

这时只有刘晔不看好孟达,认为他华而不实,必定反叛,但曹丕同志比较喜欢孟达,对刘晔的劝告不予理睬。

当然曹丕对孟达的信任并非是毫无保留的——我给你待遇,给你职务,你总得干出一点成绩来吧。

当孟达同志来降魏时,只带了人来,地盘还在刘备手里,不,具体说还是在刘封同志手里。

新城太守都当了,地盘的事情,当然得夺回来。

这一点领导是毫不含糊,孟达也是不含糊的。

因此曹丕同志派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袭击刘封。实话实说,仅从使用降将的手腕来看,曹丕同志比不会用于禁的关羽要高明不知多少倍,也缺德多少倍。

领导下命令了,那就是入门考试,拼命挣表现吧,不干,夏侯尚、徐晃就会干掉你。

话说孟达同志一走了之,而刘封同志却很实在,虽然他也知道义父很恨他,但他依然没有走。没有走,并不意味着有好日子过;而走了的孟达,成为带路党后又回来了。

虽然刘封同志曾经欺负过孟达,可孟达同志还是毅然决定捐弃前嫌,拉刘封同志入伙。为此,他特意给刘封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劝降信。

与其说是劝降,不如说是挑拨离间:你是虽然汉中王的义子,是老大,但汉中王却立刘禅为太子,继位的事情没有你的一份儿,我们都替你打抱不平啊。将军你战功赫赫,将来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的,即使汉中王不办你,他左右的人也会搞你的黑材料让大王办你的!总之刘封同志你很危险呀。

最后给刘封同志来了个大总结: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

现在你离汉中王还远,他一时也拿你没办法,你还有喘息的机会,如果跟我们混,奖金、待遇都不是问题;如果执迷不悟,等我们的大军开进,你就没有退路,什么都玩完了。

总之,我孟达希望你刘封同志能够像他一样做过彻彻底底的投降派,至于道德、良心权当是让狗吃了吧。

从后来的事实证明,孟达同志的某些说法也并非毫无道理,但刘封的政治立场还行,对这封善意的劝降信置之不理。

但孟达他们明显是有备而来,势头很大不说,还成功地策反了申仪,申耽兄弟俩,内外夹击,刘封自然不是对手,上庸三郡全部丢了,只能狼狈地逃回成都。

虽然刘封同志认为,上庸等地的丢失是孟达投降,申仪背叛等原因所致,自己的责任实在不大,但问题是领导可不这么看。

荆州丢了,上庸三郡也丢了,两块地盘的丢失都和刘封同志有关啊。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领导先是严厉地批评了刘封同志的两大罪状,比如仗势欺人导致孟达出走,比如不救关羽导致关羽兵败(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表示要严肃处理。

刘封同志认为,既然已经挨批了,自己也表示悔改了,应该没事了,何况我是他义子,作战勇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要勤劳,义父总不可能对自己下手吧。

两道护身符在身边,应该没事吧。

他想不到,世上的事情是没有绝对的,护身符并不护身,不久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不,是恶化。

之后刘封接到刘备指示,命令他自杀。

事实上,他应该早有感觉的:刘备当汉中王前,就把刘封从汉中派往上庸支援孟达作战,史书的说法是担心孟达能力有限,完不成任务,事实并非如此,从曹魏大臣说他有将帅之才来看,其实孟达同志的能耐是不小的。这样的安排只能说是刘备想把他从自己身边支走,是深思熟虑故意为之的结果。

刘封任务完成后,刘备没有让他返回成都,进入权力的忠心,而是让他继续驻守上庸。

当初,刘封过继给刘备时,刘备并没有儿子,刘封同志肩负着继承刘家香火的重要使命,谁知不及,刘禅就出世了,刘家的香火有人继承了,这下刘封同志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

刘封当然没有意思到这一点,可孟达意识到了,诸葛亮意识到了,刘备同样也意识到了。

而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同志认为正因为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而且“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日后日后威胁到刘禅的地位,造成内部动乱,所以应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还是那句话,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需要。

刘备虽然恨刘封不救关羽,但还没有动杀机,而诸葛亮及时提醒,让刘备下定了决心。

如果刘封只是平庸之辈,自然平安无事,谁让你偏偏是一个屡立战功表现突出的猛将呢。

为了刘禅,你就做一点牺牲吧。

最后刘备下令赐死刘封。

这当然是先入为主、捕风捉影且想入非非的冤假错案,事实上刘封同志虽然狂妄一点,但从来没有夺嫡的野心, 但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认为你有野心,你就有野心,我认为你是潜在对手,你就是潜在对手。

证据是不重要的,权力斗争向来不需要这些东西。

诸葛亮为人师表,一直让我钦佩,但就此事而言,小题大做,错杀刘封,却让人不寒而栗。

刘封有口难辩。

刘封这时似乎才明白过来,他不由得哀叹到,真后悔自己没有听孟达的劝(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后来刘备听说刘封不为孟达利诱的先进事迹后,也觉得此事做得太过火了。想想刘封同志的功劳,也只有流几滴眼泪,但愿这不是鳄鱼的眼泪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