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明白,孙权不过是说着好玩,不能当真,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事到如今,自己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也只好强颜欢笑地接受孙权同志的一片好意了。
关羽大败,称为历史悬案,不少人纷纷寻找他失败的原因。
尽管我在正文里已经说了很多,说得很清楚了,但我依然要驳斥一些观点。
关羽这个人,有人认为他是一代名将,但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被神话被无限拔高的人物,他勇力没什么问题,忠诚度也没什么问题,他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谋略,一个眼光。这样的人只能当一名受人指挥冲锋陷阵的将领,绝不能当运筹帷幄的统帅。
可历史偏偏把他推向了蜀汉集团荆州方面最高统帅的位置(前将军、假节钺),所以,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现在要纠正一点说法,有人说,是刘备让关羽去北伐,是为配合他攻打汉中,最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却见死不救,所以关羽的死,刘备与诸葛亮是最大的推手。
关于诸葛亮的嫌疑,是第一个可以排除的,因为那时的诸葛亮同志主抓的政务和后勤,还没有什么兵权,刘备的军事高参是法正,诸葛亮想随意命令关羽,似乎够悬;而刘备这边情况是,刘备、孙权、曹操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蜀汉最弱;诚然,诸葛亮出山时在隆中对里提出过益州、荆州两路出兵的战略构想,但那时在国力强大且天下有变的前提下才能付诸实施的,目前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怎么能够异想天开地幻想两路出兵,挺进中原?
因此以刘备目前的实力而言,目前能够且只能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稳固荆州,全力争夺汉中。
一句话,绝对不能双线作战。
因此,刘备也不可能命令关羽发兵攻打襄樊,配合他攻打汉中;
更何况翻遍史书,就是找不到刘备、诸葛亮命令关羽出兵的证据,而刘备早在219年5月就拿下就汉中,关羽出兵樊城应该是7月以后的事情了,配合,配什么合?
因此,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完全是自作主张,最后被人端了老窝、败走麦城,也是咎由自取,实在怪不得领导。
至于某些专家宣传什么刘备、诸葛亮合谋想害死关羽的阴谋论,更是哗众取宠、荒诞不经,不值一驳。
这些专家说什么关羽已经做大,且不大听招呼,刘备、诸葛亮看管不了他了,于是出馊主意让他北伐,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哥们除内乱。事实上,关羽性格傲慢不假,但诸葛亮、刘备的话他还是要听的,而刘备国力如此弱小,外面孙权、曹操虎视眈眈,刘备是久经考验的政治家,自己正是用人之际,除非精神失常,否则绝对不会干这种蠢事的。
说了那么多,孰是孰非,还是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吧。
219年,对于蜀汉而言,绝对是悲惨的一年;荆州丢了,关羽没了,蜀汉相当于损失一只胳膊。
谁是关羽兵败的罪魁祸首呢?其实原因比较好找,一个是关羽自己盲目自大、擅自出兵,一个是兄弟部队见死不救,另一个来自于外部——孙权!
说来关羽应该是第一责任人,但鉴于关羽同志已经被害了,好歹属于烈士,追究责任于大家脸面都不好看,因此,刘备集团采取了冷处理,既不表彰,也不奖励,按说,像关羽这样为国捐躯的烈士是应该授予一个谥号的,大家都知道所谓谥号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死者的荣誉称号嘛。但刘备和关羽的感情很铁,但却没有封,刘备驾崩后,后主刘禅倒是大大方方地给了一个的荣誉称号——壮缪侯。
所谓的壮缪侯,大概意思就是徒有勇力,功败垂成、名不副实的意思。
说白了,是个贬义词。
当然,壮缪侯,三个字的理解可以有分歧的,关羽的粉丝非要说,那是褒义的,那也没办法,反正根据关羽对国家的贡献来看,刘备集团也不可能给什么崇高的评价。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刘备,你是刘禅,你手下的一个非常信任的将领,盲目自大,丢失国土,你是什么态度?你会很欣赏?
记住,在政治家眼里,只有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
由此可见,蜀汉集团两代领导人对关羽损兵折将,都是很有意见的,
但是,对于刘备而言,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也不能公开抱怨自己人,绝不能让孙权、曹操看笑话。打掉牙吞进肚子,痛只有自己清楚。
痛也只能让自己清楚。
要谴责的也是敌人——没有孙仲谋的背信弃义,怎么会有关羽的惨败?
因此这个仇一定要报——但目前还不是时候。
除了外面的敌人,还有内鬼——刘封、孟达。关羽包围樊城时,多次发文让对方出兵相助(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可二人就是充耳不闻!
因此,追究责任那是必须的。
严格说来,刘封、孟达同志是有点冤的。根据史书记载我们知道,关羽向他们求助(注意,是求助,不是求救),是自己包围樊城春风得意之时,并不是他败走麦城之时。
也就是说,刘封孟达只是不支持关羽发动战争,而不是见死不救。
见死不救是可耻的,而不支持关羽围城却谈不上什么多大的错误。关羽的职务虽然是前将军、假节钺,但他只是关荆州事务,而上庸等地并不属于关羽管辖的地盘,我凭什么听你的?
事实即使刘封、孟达出兵,对战事也没有丝毫的好处,既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也不能改变人物命运,事情该是怎么样发展的,还得怎么样发展,有没有他们结局都一样。
话虽然如此,可刘备同志是不这么看的,他一口认定认为刘封、孟达就是铁石心肠的冷血动物,正是他的见死不救,导致荆州全线崩溃。因此对刘封、孟达自然是恨之入骨(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在领导那里挂号了,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那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由于二人都有兵权,因此,刘备要清除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基于上述原因,刘备一直没有下手。
刘备没有动静,上庸的人却坐不住了,尤其是孟达同志。
孟达(?-228),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为子度。
孟达是法正的好友,当初刘璋派法正、孟达两人各带二千人分别迎接刘备,两人就一同投奔刘备,后来法正同志光荣地跻身刘备左膀右臂之列,而孟达也混得不错,成为宜都太守。
可惜的是,法正同年已经死了(如果法正在,估计孟达也不会投降了),孟达同志估计朝廷里也没有谁会帮自己说话,索性留下一封书信,带着部曲四千余户远走高飞投奔曹魏去了。
其实孟达同志投降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不救关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刘封关系不好,史书记载,刘封同志脾气很不好,还爱欺负人,有一次居然派人抢了他的仪仗(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领导不待见,同事高高在上,欺负人,再加上内心觉得实在有点对不起关羽同志,这三条加在一起,孟达决定反水。
虽说投降派人人都恨,但在政治家眼里,只要有用处的人,都是好同志,而孟达就是这样的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