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派,骨子里谁都瞧不起,孙权也一样,但于禁同志似乎不一样,因为孙权觉得他是一个有用的投降派。
出于于政治的需要,孙权还是亲切地接见了他,并给以好言安慰。
一天,孙权带着于禁一道骑马出行,孙权这样做,无非是做做姿态,让曹魏方面高兴高兴,谁知半路杀出一个爱管闲事的虞翻同志,他开口就骂,你这个人见人恨的投降派,怎么能够和我们主公平起平坐(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似乎觉得骂人还不过瘾,崇尚暴力美学的大学问家虞翻同志还充分发扬动手精神,举起鞭子准备抽于禁。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就太不像话了,人家毕竟是领导的客人,领导还在身边,你这不是打领导的脸吗?
孙权立即阻止了虞翻同志的过激行为(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这次算是有惊无险地躲过一鞭子,但虞翻同志是很难缠的。
一次孙权在船楼上请客,于禁和虞翻都在邀请之列。酒席上有歌舞助兴,于禁同志听着听着就有些感触了,不知不觉流出了泪水。
爱管闲事的虞翻于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你就使劲儿地装吧,你这样假装可怜,是想让我们饶你吗(汝欲以伪求免邪)。
于禁他不知如何是好,但孙权的脸色却很不好看。
羞辱人家一次也就够了,反复折腾人烦不烦啊。
221年,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孙权只有全力对付,为防止魏国趁火打劫,孙权想到了于禁这张牌,此时,魏国曹丕正式称帝,孙权从曹魏关系的大局出发,决定释放于禁回魏国。但热心肠的虞翻同志又坐不住了,他像孙权建议,这样的投降变节分子,真是死有余辜,再说他也没有什么用处,养着他还浪费粮食,我们不如把他杀了,以儆效尤,就当是广大官兵上思想政治课(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
虞翻的话,从道德上说,是不错的,但从政治上说,是很拙劣的。严格说喊打喊杀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仔细看,三国的三雄,投降人士支撑半边天,曹操不消说,除了老班底,他最喜欢使用弃暗投明的投降人士,他手下五子良将除乐进外全部是投降过来的;东吴的孙权,除了老家底,也有不少将士是投降过来的,就拿这次白衣渡江来说,要不是傅士仁、糜芳同志慷慨献城,吕蒙同志能不能顺利拿下荆州还是未知数呢。
所以,投降派虽然可耻,但却非常有用。
有用的,就是最好的。孙权是实用主义者,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道德。因此,对于糜芳,对于于禁,孙权虽然内心充满厌恶,但却不能轻易流露出来,还要亲切地与他们握手言欢,对他们的可耻行为给予高度赞扬,这就是政治家孙权。
所以严格说,所有的政治家都是伪君子。
虞翻不是政治家,所以他不懂。
孙权不老,却有老牌政治家的敏感嗅觉,对这些套路他是非常熟悉的。
对于虞翻同志的话,孙权当然不会采纳,于禁是没有多大用处,但他还可以作为一份外交礼品交出去,为曹、孙两家的关系迈向新台阶创造条件。
于是,于禁被礼送回国。
于禁踏上了回家之路,此时的他不再意气风发,而是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到新皇帝曹丕也只有泪流满面了。
这泪水,是悔恨,是惭愧,也是委屈。
要不是天灾,可能自己还不至于如此兵败,而且,他投降还有保全手下三万将士的意图——但投降的事实已经发生,辩解也是没有用的。
一切由别人评判吧,
好在曹丕看上去还很开通,他充分了解了于禁兵败投降的前因后果后,认为于禁同志兵败是怪洪水,并不是指挥失误,所以封他为安远将军。
为彻底消除于禁同志的心理负担,曹丕还用昔日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于禁。
领导非常开通——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那只是假象。
曹丕虽然打仗不如他老子,但玩阴招绝对是青出于蓝的。他暗地里派人在高陵(曹操的陵墓)画出一些壁画,并派于禁去拜陵。
拜陵,艺术品自然是要观摩的。
首先映入于禁同志眼帘的是军事题材故事片——水淹七军,大屏幕上庞德英勇不屈的高大身影、自己卑躬屈膝的猥琐形象都栩如生。
明白了。
英雄永远是英雄,污点永远是污点,自己是不可能得到原谅了。
活着也是生不如死,还有什么意思呢?
杀人不用刀,不如死了算了。
221年,于禁羞愧而死。
话说吕蒙进入江陵城后,工作的重点落在了关羽及其众将士的家属身上。
怎么安置这些敌对分子的家属,是一个比较伤脑筋的问题。
通常的做法是拘押,就是歧视,反正不能给你好日子过。
但吕蒙是有远见的,他决定在这些家属身上做做文章,彻底瓦解关羽复仇的力量。
对这些人,吕蒙是相当客气的,他下自己的士兵令, 不准骚扰对方军属,不准拿民众一针一线。此外,吕蒙对老百姓也相当客气,凡是弱势群体,嘘寒问暖,送医送药,相当仁义。
吕蒙军纪严明,言出必行,他的一位老乡,就因为擅自拿老百姓一个斗笠被处斩。
如此严厉,因为攻心的需要——他要让关羽的部队彻底崩溃。
此时,前方的关羽终于得后方失守的噩耗。
怎么会呢?
怎么会呢?
昨天还是朋友,昨天还是好好的——这毕竟是今天!
现在老窝被人端掉,北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有的胜利都是浮云!
是自己太天真还是吕蒙太狡猾?
哎,现在后悔已经没有用了,留在樊城也没有用了,回去吧。
回去做最后的努力,不,是挣扎。
对于这个骄傲自满,给自己,给国家带来灾难的人,我已经无话可说。
关羽撤军,樊城解围。
对于关羽,曹仁手下许多将士纷纷主张跟踪追击,务必痛打落水狗。也难怪,关羽的老窝被人端掉了,他已经是惊弓之鸟,只需要稍微用力,干掉他不难。
将士们说得没错,但赵俨却有自己的看法,孙权利用关羽出征的机会,不但抄了他后路,还希望关羽与我们不断地打斗,他好坐收渔利,因此我们不能让孙权的阴谋得逞,我们应该让关羽好好地回去找孙权算账,我们也有好戏看。
英雄所见略同,曹操也得知关羽退兵的消息,也怕曹仁追赶,急忙下令不许追击。
虽然背后没有了徐晃,没有曹仁,可关羽依然心神不定,他心急火燎地连续派出几拨使者与吕蒙联系。
他多么希望这是一场误会啊。
吕蒙对关羽的使者,也相当地客气,不但好酒好肉招待,还允许他四处走动,随便调查。使者原以为江陵沦陷了,广大军属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事实告诉他,家属们的日子很好,有吃有喝、红光满面的,甚至比以前还滋润。
有好日子过,那吕蒙就不是阶级敌人,而是好领导、好干部了。
使者回去,把情况如实转告给军营的兄弟,这些士兵原本是想回去复仇的,这下好了,没有后顾之忧,谁还有心思打仗啊?
跟着关羽已经没有安全感,幸福指数也一路走低,大家的心都凉透了。
还不如当逃兵去投降东吴——人这一辈子图个啥,不就是图个安稳日子吗?
士兵眼里可没有多少政治观念,在他们看来,打仗就像是打工,谁给的待遇好,我就跳槽,何况关羽这个老板已经资不抵债,频临破产了。
于是关羽手下当逃兵的人越来越多,止也止不住。
心散了,一切都散了。
全部都散了。
不久,孙权来得江陵,而关羽面临的情况越来越糟,除开江陵等地,其余的地方官大都望风而降。
除开极个别侥幸逃脱外(如宜都太守樊友),大都投降了,投降是潮流,不赶时髦可不行。
也有想反抗试一试运气的(如蜀将詹晏),但势力太弱,不成气候,很快被陆逊剿灭了。
大势已去。
一切都像一场梦,噩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