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向朝廷奏报:“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相关部门立即奏请皇帝治罪,魏文帝虽然寡情,但考虑到多少还有一点手足之情,于是网开一面,贬曹植爵安乡侯。同年改为鄄城侯,三年后,立为鄄城王,第四年,又改为雍丘王……
总之,封地频繁改来改去,疲于奔命不说,看管又严,相当于是软禁,目的就一点,不让你在本地形成气候,不让你过塌实日子。
曹丕驾崩后,曹睿继位,原本指望侄儿继位后,自己能够柳暗花明,事实上曹植的处境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虽说是王,但曹植这个王的待遇实在有点寒碜。
按照规矩,封王的下人都朝廷淘汰下来的低素质人员,士兵也是老弱病残,总共不超过200人规模,鉴于曹植同志以前政治上犯过错误,因此给他的配备的人员还得打五折。
就这样,已经是够诱惑你的了,你就知足吧。
但曹植不知足的,他虽然是诗人,但却浓浓的政治情结,落选后,他还想参政议政,他多次上表请求为国发挥余热,哪怕当一个没有实权的顾问也好啊。
但每次写信要么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要么回一封官样文章,大意是,你的精神绝对可嘉,但我们绝不采纳。
不管是曹丕,还是曹睿,已经不需要他的热量了。
明白了。
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曹植,最后郁郁而终,年仅41岁。由于他生前被封为陈王,谥号是“思”,因此后人又把他称作陈王、陈思王。
虽然曹植政治上不得意,但在文学上却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文学能不朽,足矣。
前面说的全部是悲剧,接下来说一点喜剧色彩的。
曹丕成为皇帝后,他那些谋士自然跟着沾光,像司马懿、贾诩、陈群等一帮老臣在新人手里都得到重用,贾诩同志当上了太尉,陈群当上了尚书令,司马懿当上了御史中丞,总之,都发达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吴质。
大家都知道,吴质为曹丕出谋划策,可能却不知道,吴质同志的本行却是文学,他是一个文学家。
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人,曹丕的文学挚友,也是曹丕当太子的首席功臣,自然而然,他也是几个人中进步最快的。
公元220年,曹丕当皇帝后,马上派人把吴质接到洛阳,先是任命他为中郎将过渡一下,接着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
如此重用他,曹丕同志相当够义气。
考虑到吴质出身寒微,曹丕为了抬高他的身价,同时也是为了让他尽快融入上流社会,便让众多将军大臣去吴质家聚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互信。
皇帝大人一声令下,朝廷中的许多人都来捧场了。
既然人都到了,那就摆好酒席迎接贵客,当然还有歌舞助兴。
当时上将军曹真体胖,中领军朱铄则体瘦,吴质却故意让人表演说肥道瘦的节目。
这就过分了。
要知道曹真可是曹操的族子,是上将军,当然受不了这种侮辱,他高声问道:难道你要跟我兵戎相见吗?
这时骠骑将军曹洪、轻车将军王忠一看不对劲,连忙在一旁和稀泥。
曹真更加愤怒,考虑到吴质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不好得罪,于是把刀子拔出来了,准备拿唱戏的人开刀。
吴质也毛了,他按剑在手眼里露出轻蔑的表情:曹子丹,你算你老几?吴质吞你不用摇喉,咀嚼你也不用摇牙,你敢在我这里放肆?
一句话,我和皇帝的感情已经是同志加兄弟了,吴质灭你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
敢用如此口气对一个皇亲国戚说话,即使如曹真一样的牛人也被震慑了。
这时,同为曹丕朋友的朱铄也忍不住了:你太放肆了,难道陛下要我等来供你作乐吗?
吴质虽然和司马懿、陈群、朱烁同为曹丕身边的四友,但他只和司马懿关系不错,而和其他两位的关系却很差,吴质一看朱铄敢批评他,立即集中火力予以反击:朱铄,你敢毁坏座席!
小人得志更猖狂,看来是惹不起的了。
原本想劝架的大臣也只好退到自己的座位,而性急朱铄却不服气地拿出宝剑——不是砍人,而是砍地。
吴质凶狠好斗,又是皇帝的大红人,谁也不敢放肆啊。
宴会不欢而散。
值得一提的魏文帝驾崩后,吴质凶狠好斗的性格一点没有收敛,他开始攻击陈群,说他本事稀松,实在不配做司空。
当时天下人都认为陈群同志是当司空的最佳人选,没有任何人会比他干得更出色。
自然而然,吴质的建议引来一片嘘声。
当然,也有吴质看好的人——司马懿,吴质多次向魏明帝说司马懿同志同志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技能过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魏明帝和他父亲一样,对吴质也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因此吴质说陈群不行,魏明帝就下文件批评陈群,吴质说司马懿可靠,魏明帝就重用司马懿。
事实证明,重用司马懿是魏明帝一生最错误的决定,这最终导致了魏国的覆灭。
吴质自高自大,得罪了一大片权贵,可他本人并不是什么好鸟,因为他有个臭毛病——虽然自己出身寒微,却只喜欢和权贵打交道,且极其瞧不起基层群众,也从不跟这些所谓低素质的人群打交道。
你托大,老百姓也不买账。
方方面面的人都得罪得差不多了,还混个屁。
由于吴质同志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不佳,因此公元230年吴质病故时,朝廷盖棺定论,给了他四个字恰如其分的评语“怙威肆行”,同时按《谥法解》附带赠送他一个特别动听的谥号——丑侯。
妈呀,这也太难听了吧。
虽然这个谥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也是比较科学的,可是吴质的儿子吴应不干了,他一再上书申辩,竭力为父喊冤,在吴质死后二十四年,终于喊出了一点效果,朝廷下令改吴质同志的谥号为“威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