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想的什么呢(何思)?
贾诩端出底牌,我在思考袁绍、刘表家发生的问题(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这就比较好理解了,袁绍不让长子袁谭继位,结果兄弟相残;刘表让小儿子继位,结果荆州完蛋。
前车之鉴不远啊。
都是聪明人,点到为止。
父王呵呵笑了。
候选结果也提前决定了(太子遂定)
217年,父王在他63岁那年终于做出一个重要最英明的决定——册立我曹丕为魏太子。
…………………………………………………………………………………
太子选举尘埃落定,几家欢乐几家愁,落选的曹植一帮人自然像缩水的股票一样踏上了漫漫熊途。
曹植更是丧魂落魄,经常借酒浇愁。但曹操对他还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够重新振作。
219年,关羽包围曹仁,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行征虏将军),打算派他带兵前去救援曹仁,让他历练历练。
救人如救火,那就赶快行动吧。
可惜曹植的老毛病又犯了,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不能领受军令。
岂有此理,如此醉鬼,还带什么兵啊。
从此,曹植彻底失去曹操的信任,永无翻身之日。
当然,这件事《魏氏春秋》补充了一点,曹植喝酒误事,但他不是故意的,而是受人陷害。
陷害他的人,自然是他的亲哥哥曹丕。
曹植领命出征,临行前,曹丕约曹植喝酒,以示庆贺。按说出征前最好是不喝的,但曹植考虑到对方毕竟是自己的哥哥,又是太子,不给面子可不行。
但曹丕可是有备而来,他在酒席上三下两下就把曹植灌醉了。
这时曹操召见曹植,发现曹植竟然成了醉翁,于是一怒之下,收回成命,曹植的将军之路自然是泡汤了。
在正史和野史之间,我更乐意相信野史,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曹植自然是走下坡路了,曹丕当然很高兴。
熬了好多年,斗了好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曹丕拿出三十年媳妇熬成婆的兴奋,一把抱住辛毗的脖子说:辛君啊辛君啊,你可知道我心里有多么高兴啊(辛君知我喜不)。
忍得太久,憋得太久,实在应该高兴高兴。
曹丕很高兴,整个曹丕集团的人都很高兴,但保持清醒头脑的大有人在,比如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手下的人要卞夫人掏腰包犒劳大家,但卞夫人却淡淡地吐出一句,曹丕同志是因为长子的缘故才被立为太子的,我没负教子无方的责任就很不错了,哪里有心思庆祝?
不是我抠门,两个儿子搞竞争,一个落选的,一个上位,也没什么特别的喜事啊。
另一个是辛毗的女儿,虽然是年纪不大,却很有见识,她在狂批曹丕猖狂的同时,说出了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太子得意忘形,我看魏国的国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魏其不昌乎)!
一语成谶,曹魏的国运实际上只有45年。
太子之争尘埃落定,一切似乎都该结束了。
不,该结束的固然已经结束,但该发生的还得接着发生——比如血案。
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意识到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遗症不能忽视,因为两人身边都有一群谋士,都代表一大帮人的利益,处理不好,要闹内乱的。
必须为曹丕铺好路搭好桥,凡是不利于维稳的因素必须连根拔除,尤其一直和曹植来往密切的那些人,更是不能留下。
曹植集团的杨修更是首当其冲。
其实,当曹操知道杨修一直在背后耍小聪明时,他就曾经发出过警告。
曹操的警告是一封信,写给杨修的父亲杨彪的:“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你家出了这么一个好儿子,仗着家里的权势,却不与我同心同德,想起来我心里都是痛恨!
这封信,想来杨彪一定给杨修透漏过,如此露骨的警告,杨修稍微聪明一点,就应该知趣了。
但聪明的杨修却似乎不识趣,他决心顽抗到底,他依然和杨修打得火热。
其实也不能全怪杨修,在曹植落选后,杨修曾经有意疏远曹植,其实他自己也明白这种危险的游戏再也不能玩下去了,但曹植却不以为然,他多次主动联系杨修,要求进一步洽谈加强合作事宜(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这下杨修比较为难了,交往吧,多半是死路一条;断交吧,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自己怎么得罪得起?何况大家还是好朋友,因此杨修也不敢做得太难看(脩亦不敢自绝),大家还是保持了一定的交往。
事已至此,政治这类的敏感话题自然不敢高谈阔论了,那就谈点生活,谈点文学,谈点八卦,随便发几句不咸不淡的议论。
事实证明,只要有交往,无论你谈什么都是危险的。
令人惊诧的是,杨修除了和曹植交往,还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他和曹丕也有交往!
杨修曾经把一把王髦的宝剑借花献佛地转赠送给了曹丕,相当于是搞感情投资了,而曹丕也很领情,至少在文学上说,大家是不缺共同语言的。
因此杨修认为,即使曹丕当皇帝,也不会对他下重手的。
事实似乎如此,曹丕即位后,一次带着这把宝剑出宫,睹物思人,回想起了死得有点冤的杨修,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杨德祖以前赠送给我的王髦剑呀,王髦现在哪里?我想找到他。”
作为一个皇帝,要想找一个人是不难的。
曹丕召见王髦后,给了他不少赏赐。
除了对杨修的朋友好,对杨修的父亲杨彪也不错。要知道曹操比较忌讳杨家父子的,对杨彪是排挤、猜疑,而曹丕称帝之后,却想改善杨彪的政治待遇,他还想请杨彪出来当魏帝国的太尉,被杨彪婉言谢绝了。于是曹丕给了杨彪一个荣誉职务——光禄大夫。之后,考虑到老先生年纪大了,特许杨彪参加朝会时穿不穿制服,持拐杖,待以宾客之礼。
杨修千算万算,他还是算掉了一个关键人物——曹操,曹操才是决定他命运的关键人物!
以前他算曹操,每次都算得很准,但这一次,他就算不准了。
在曹操看来,给你杨德祖机会,你却不听招呼,就是厚脸皮,执迷不悟。
杨修很精明,如果这样的人留在曹植身边兴风作浪怎么办?
所以一定要定点清除。
危险一步步逼近了。
建安二十四年秋(219年),忍无可忍的曹操终于举起了屠刀。
要杀人,总得给个说法,才好塞住众人的口,曹操同志给的罪名是“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泄漏机密,私交诸侯,怎么看,都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