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汉中也不缺一个曹彰啊,怎么回事?

原来曹操进兵汉中想与刘备作战,而刘备栖军于山头凉快,却命干儿子刘封下山应付。气得曹操开口就骂:“你这个卖破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义子领兵来抵抗我,啊!看我叫我(亲生)的黄须儿来收拾你。”

曹操说话算数,于是曹彰日夜兼行,然而当他赶到长安之时,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回来了。

父子相见,曹彰很谦虚地把征讨乌桓的战功全部记在众将士头上。

立大功了还如此低调,曹操更是乐不可支,他捋着曹彰的黄色胡子说,没想到黄须儿竟然如此英雄啊(史书记载曹彰的胡须是黄色的,所以曹操称他为黄须儿)。

看到曹彰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曹操很欣慰,他回邺城时,留下曹彰以越骑将军的名义驻守长安。

总之,曹彰同志打仗还有两下子,但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种,当将军可以,实在不适合玩危险的政治,何况他本人文化水平低,要求不高(当武将),因此,太子竞选组委会主席曹孟德先生特别批准他退出候选人序列。

剩下只有两位选手了,未来储君的位子就将在两位候选人之间产生,但由于两位都十分有才,因此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先说曹植,因为他一度是曹操最喜欢的候选人,据说要不是其它人为因素干扰,有几次差点成为太子。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如果说曹冲小时候聪明的话,那曹植就是典型的神童,从小就博览群书,10来岁读了诗、文、辞赋数十万言,而且活学活用,达到出言为论,落笔成文的地步。

家里出了一个神童,曹操当然既欢喜又惊讶,他甚至还有些怀疑,儿子,你该不是请枪手代笔的吧?

曹植跪着回答道,我落笔成文,怎么会找人帮忙呢,不信您可以来个现场考试啊。

曹植表现得比当今的快乐女生还自信,曹操信了。

现场表演的机会总归是有的。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喜欢附庸风雅的曹操特意邀请了一批文人雅士“登台为赋”,其中曹植的表现更是光彩夺目,他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写成文采艳丽的《登台赋》。

可以说曹植这位太子候选人最大的优势在于文采,在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这也是曹操喜欢他的原因。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竞选成功,靠一个人的力量那是远远不够的,在长期的竞选活得中,兄弟俩都有自己的智囊团,自己的竞选班子。

曹植是才子,因此他的智囊团成员也大多数是才子,最主要的有三位:杨修以及丁仪、丁廙兄弟俩。起初大家为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走到一起来的,没事吟吟诗作作赋,切磋一下文章,倒也不失一件乐事,但自从曹植成为太子候选人后,三人也不由自主地卷入政治这种危险的游戏,为曹植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他们中,来头最大的要数杨修。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家世极其显赫,以前说过,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之家,许多人认为他的家族是汉末最显赫的,实际上这是不太准确的,因为杨修的家族比袁绍的阵容还要豪华一点,从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到他父亲杨彪四代人都做过东汉的太尉(三公之首,相当于政府总理)!

如果是和平年代,杨修的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的,但他偏偏遇上动乱,进步自然要慢一点。

由于是动乱,直到建安年间,杨修同志已经20多岁了,才被举为孝廉,之后在朝廷工作任郎中,后来他被曹操相中,改任曹操的主簿(秘书)。

杨修才干不错,深得领导信任(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前途看好,因此他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朝中的群臣更是争相巴结(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而最有诚意的要数曹植。

曹植几次给杨修写信,态度极其诚恳。杨修也敬佩曹植才华,二人从文学到政治,交往日益密切。

事实上,杨修同志的智商是非常高的。

比如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丞相府,视察完后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都不明究竟,而杨修这个猜字高手当即命人将门拆掉重建,说丞相嫌门太宽,所以在门上写个“活”字,“门”里“活”,就是“阔”,“阔”就是“宽”。

其二是一盒酥事件,有人送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在盒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面面相觑,而杨修接过来就吃,还大大咧咧地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

虽然杨修很聪明,但在我看来,这些只不过是卖弄才学的雕虫小技,最多不过算是一个猜谜高手,实在上不了台面。

智商是好事,但故意卖弄智商就不是好事了。

而政治上,需要的是大智慧,这一点,杨修没有。

当然,杨修除了会猜谜,还会点别的,比如懂心理学,尤其擅长猜心理——领导的心理。

比方说杨修身为丞相的秘书,工作繁忙,但他却不大安心本职工作,经常脱岗,但又怕领导过问,就揣摩领导的意图,比方说他要问什么问题等等,然后写好答案,让手下人转交了事。

这种事情,一两次可以,老是这么偷工减料,是要出问题的,曹孟德都是人精,你敢糊弄他!

果然时间一久,曹操就觉得不对劲了,派人实地察看,真相大白。

呵呵,杨德祖,你敢消极怠工,欺骗领导,够优秀的呀!

除了杨修,曹植阵营里还有另一位大才子丁仪,来头也不小。

丁仪父亲丁冲,和曹操是老朋友,丁冲死后,曹操没见过丁仪,但得知丁仪人品不错,有意招他做乘龙快婿。

但曹丕却很反对,他说,女人都是外貌协会的,丁仪一只眼睛有问题,有碍观瞻,清河公主是不会喜欢的,不如把她许配给伏波将军夏侯惇之子夏侯楙(mào)。

清河公主出嫁后,曹操征丁仪为西曹掾,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才子。

这次曹操有些后悔了,哎,丁仪如此优秀,即使他双目失明又怎么样,何况没那么严重,完全可以把女儿嫁过去嘛,都怪曹丕误导我(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

一件花好月圆的事情就这么搅黄了,曹操叹息一句也就完了,而丁仪心中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为了报复万恶的曹丕,他们兄弟俩(弟弟丁廙)积极加入曹植阵营,多次在曹操面前黑曹丕,全身心投入夺嫡之争。

这样做,自然是危险的。

和曹丕相比,曹植最大的优势就是文采,在多次的文章比赛中,写得比曹丕快,比曹丕好,很受大臣们的称赞和曹操的喜爱,由此曹植一度成为夺冠的最大热门,曹操一度对他也是寄予厚望的“吾欲立为嗣”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一度只是一度,不是最后,不是永远。

立最后的要求要差那么一点点。

差一点也是差,他终归没有成为太子。

因为对手比他还厉害。

曹植的优点很突出,事实证明他的缺点一样突出——他只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人,而治理国家,带兵打仗都是现实而残酷的问题,光靠写一点抒情文章是不行的。

曹植可以算一个单项冠军,而他的对手却是一个全能冠军。

在最后的角逐中,他还是败下阵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8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8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