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只有一个(上)
夏侯渊死了,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曹军。
一个威震凉州,虎步关右的虎将说没就没了,曹操一开始是不相信。要知道,他看人是很有一套的,选夏侯渊做汉中的主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看来,夏侯渊和刘备的水平是处于同一档次的,再加上有张颌、徐晃助阵,看住刘备自然不成问题。
偏偏认为没有问题的人物却出了问题,曹操自然感到非常痛苦,痛苦之余,曹操告诫大家说,一个主帅,干什么不好,偏偏去修补什么鹿角。
当他得知夏侯渊的死,法正也有一份“功劳”的时候,就酸溜溜地说,刘备同志的特长我清楚得很,就知道一个跑字,他哪有这样的本事,肯定是别人教给他的(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当然,这个让夏侯渊断魂的谋略究竟是谁出的,至今尚无定论,普遍的观点是法正的主意,但我认为,刘备作为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想出声东击西的谋略也是完全可能的,还有一种可能不能排除,就是主帅和谋士共同商议计策,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法正的才干,事实上,早有人(史学家陈寿)把他比作魏国的程昱和郭嘉,同样和二人相似的是,他们身上都是缺点错误一大堆:程昱性格急躁,喜欢与人结怨;郭嘉不拘小节;法正心胸狭隘,小人嘴脸,喜欢打击报复,如果选道德模范,三个人是绝对没戏的,如果恰好碰上政治运动,三个人只有上台接受群众无情批判的份儿;与程昱和郭嘉相似的是,他们都有才,道德的缺陷不妨碍他们为自阵营发光发热。
刘备手下不缺武将,但谋士奇缺,尤其是军事高参就只有那么一两位,法正投靠刘备后,就逐渐成为刘备的心腹,刘备也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对他是言听计从,非常信任,比如有一次,刘备和曹军作战,对方箭若飞蝗,刘备处于下风,只有撤退才是办法,但爱面子的刘备大怒着想硬撑下去,没有谁敢劝说。
这时候,法正故意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心疼地说:“孝直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
你都不怕死,何况是我。
刘备没辙,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
刘备当汉中王,立即提拔法正当国家的秘书长(尚书令),但不幸的是第二年,年仅四十五的法正就去世了,而没有了法正,刘备打仗似乎也不行了,比如他悍然发动夷陵之战,结果惨败,连诸葛亮都不住地叹息说,如果法正同志在,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会阻止战败的惨剧发生(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因此,不管怎么说,杀死夏侯渊,军功章都有法正同志的一半;不管怎么说,杀死夏侯渊,立即成为汉中战役的转折点。
当然,曹军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对于曹军而言,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当务之急是选举部队的主帅,稳定军心。
在督军杜袭和司马郭淮的力荐下,另一个久经沙场的张颌临危授命,出任了军队的主帅,军心总算是稳定下来。
虽然军心初定,但警报并没有解除,刘备的威胁与日俱增。
因为第二天,刘备打算对方主帅阵亡的机会,积极准备渡过汉水进攻了。
你们的主帅都死了,我不欺负实在不够仗义啊。
好在曹军人数虽然少一点,但在郭淮组织下,士气还行,大家看刘备得寸进尺,都非常愤怒,多数同志打算紧靠河边列阵,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
拼命精神固然可嘉,但打仗的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比如郭淮就不同意这种蛮干的办法:“这是向敌人示弱,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在远离河岸的地方摆开阵势,将敌人引过来,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展开攻击,这样一定可以打败敌人!”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很小众的。
曹军后退一步,天地豁然开朗,而刘备看着空荡荡的河岸,心里也有点发怵,不敢贸然渡河,双方再次形成对峙局面。
大家都明白,对峙是暂时,决战终有一天会来到的。
其实汉中曹军人数不少,但由于一直处于守势,点多面广,尤其是主帅死后,刘备随便攻击哪个据点,兵力都会处于优势,曹军自然不敢主动出门挑衅对手。
因此,曹军在等,等增援力量——曹操当然不肯轻易放弃汉中。
果然,夏侯渊死后两个月,即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斜谷支援汉中。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古称褒斜道,北起斜谷,南至褒谷,全长近五百里,为陕川之间的险道。由于担心被刘备袭击,曹操这次行动非常小心,先派兵据守沿途险要,然后稳步推进南郑,稍事休息后,才赶赴阳平前线。
两个老对手再次重逢了,以前,刘备一看见曹操大军就开跑,这次为了汉中,为了胜利,刘备决定不跑了。
如此英雄,只因为信心。
自从杀了夏侯渊之后,他的感觉就相当好,不光他有,他还想把他的自信灌输到每个士兵的心田里。
刘备慨然说道:“曹操虽然亲自赶来,也无能为力了,汉中肯定属于我的了!”
手下的士兵听后更是群情振奋,个个信心爆棚。
很有信心的刘备对决很有实力心的曹操,会不会是火星撞地球一般绚烂呢?
当然不是,因为战争往往是按大多数人意料之外进行的。
这个多数人中,就包括老谋深算的曹孟德同志。
其实曹操一直希望和刘备痛痛快快地硬打一场,一雪前耻,同时也为夏侯渊同志报仇。但刘备同志老耍赖,一改此前主动进攻的姿态,据险防御,就如同冬眠的蛇一样,老是不出头。
我一直认为汉中战役实在是相当诡异的一场战争,一开始曹军据守,刘备处处惹事;曹操来找他决战了,刘备反而采取了守势。
原本想来个更痛快的,可人家老是不接招,因此曹操除了打败了刘备的部将高详外,再没有任何收获,
你老是装熊算什么好汉!
时间一久,曹操的心态比较浮躁了,要知道,这位老兄虽然带了很多人来,很壮观,但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当初打张鲁就遇到过的问题——后勤,进出汉中道路艰险,运粮艰难,大部队最怕的就是持久战。
可刘备偏偏发现了曹操这个弱点,偏偏采取了拖延战术。
打仗就是打后勤,曹操最喜欢这一招了,而现在刘备也爱上了这一招。
一次,曹军运粮北山下,黄忠认为可以乘机袭取,率军前往,但约定时间还没有回来,于是赵云率领少数骑兵前去接应,中途却突遇曹军大部队出动,跑是不可能的,只有冲!
赵云毫无惧色,冲入敌阵,曹军慌忙之间,竟然难于招架,赵云见好就收,且战且走,曹军反应过来,迅速快整理好自己的部队,紧追不舍。
营中守将是张翼,一看赵云后边跟来的是大批狼群,自然不敢开门迎客。赵云却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军逼近了,大营静悄悄,没有丝毫动静。
更近了,还是没有动静。
没有声音,没有人影,没有刀枪剑戟,有的只是死寂,如同荒野中的坟墓一般。
气氛压抑得让人能够闻到死亡的味道。
什么迷魂阵?
撤退!
这时赵云大营战鼓雷鸣,赵云并没有追来,追来的是弓箭!
赵云来了,追兵来了,死亡来了!
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