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都表态了,曹洪自然知道该怎么处事。
218年三月,曹洪准备出击吴兰,刘备为派张飞屯兵固山,声言要截断曹军的退路。众人议论纷纷,不能决断。
曹休认为,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好心的敌人,喜欢故意把自己的计划泄露对手,现在他们如此高调,只能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想这样干。我们应当乘他们兵力还没有集中起来的机会,赶快进击吴兰。只要打败了吴兰,张飞自然会退军的。
曹洪听从曹休意见,立即进军,果然大获全胜,杀了吴兰的部将任夔等人,吴兰本人逃走,结果在经过阴平时,被氐人部落的强端杀死,将首级送给了曹洪。张飞、马超见势不对,赶紧朝汉中方向逃走。
看到刘备走了,夏侯渊亲自带着四百士兵去修补木栅,以防止刘备再次光顾。
亡羊补牢是不错的,但事必躬亲就很危险了。
对于这一点,曹操有最清醒的认识,他对自己的爱将发出这样的忠告:当将军战场上勇敢肯定是对的,但一味地不怕死也是不够的,我们对战争对对手更应该有畏惧之心,否则,难以一个合格的将领。
对曹操的金玉良言,夏侯渊可能没大听进去,因为他从他干革命起到现在一直表现都太好了,骄傲一点也是正常的。
当然,说刘备是声东击西也不对,主动权在他这边,魏军哪边弱他就打哪边。
等的就是你夏侯渊分兵。
夏侯渊死了,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曹军。
一个威震凉州,虎步关右的虎将说没就没了,曹操一开始是不相信。要知道,他看人是很有一套的,选夏侯渊做汉中的主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看来,夏侯渊和刘备的水平是处于同一档次的,再加上有张颌、徐晃助阵,看住刘备自然不成问题。
偏偏认为没有问题的人物却出了问题,曹操自然感到非常痛苦,痛苦之余,曹操告诫大家说,一个主帅,干什么不好,偏偏去修补什么鹿角。
当他得知夏侯渊的死,法正也有一份“功劳”的时候,就酸溜溜地说,刘备同志的特长我清楚得很,就知道一个跑字,他哪有这样的本事,肯定是别人教给他的(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当然,这个让夏侯渊断魂的谋略究竟是谁出的,至今尚无定论,普遍的观点是法正的主意,但我认为,刘备作为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想出声东击西的谋略也是完全可能的,还有一种可能不能排除,就是主帅和谋士共同商议计策,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法正的才干,事实上,早有人(史学家陈寿)把他比作魏国的程昱和郭嘉,同样和二人相似的是,他们身上都是缺点错误一大堆:程昱性格急躁,喜欢与人结怨;郭嘉不拘小节;法正心胸狭隘,小人嘴脸,喜欢打击报复,如果选道德模范,三个人是绝对没戏的,如果恰好碰上政治运动,三个人只有上台接受群众无情批判的份儿;与程昱和郭嘉相似的是,他们都有才,道德的缺陷不妨碍他们为自阵营发光发热。
刘备手下不缺武将,但谋士奇缺,尤其是军事高参就只有那么一两位,法正投靠刘备后,就逐渐成为刘备的心腹,刘备也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对他是言听计从,非常信任,比如有一次,刘备和曹军作战,对方箭若飞蝗,刘备处于下风,只有撤退才是办法,但爱面子的刘备大怒着想硬撑下去,没有谁敢劝说。
这时候,法正故意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心疼地说:“孝直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
你都不怕死,何况是我。
刘备没辙,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
刘备当汉中王,立即提拔法正当国家的秘书长(尚书令),但不幸的是第二年,年仅四十五的法正就去世了,而没有了法正,刘备打仗似乎也不行了,比如他悍然发动夷陵之战,结果惨败,连诸葛亮都不住地叹息说,如果法正同志在,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会阻止战败的惨剧发生(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因此,不管怎么说,杀死夏侯渊,军功章都有法正同志的一半;不管怎么说,杀死夏侯渊,立即成为汉中战役的转折点。
当然,曹军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对于曹军而言,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当务之急是选举部队的主帅,稳定军心。
在督军杜袭和司马郭淮的力荐下,另一个久经沙场的张颌临危授命,出任了军队的主帅,军心总算是稳定下来。
虽然军心初定,但警报并没有解除,刘备的威胁与日俱增。
因为第二天,刘备打算对方主帅阵亡的机会,积极准备渡过汉水进攻了。
你们的主帅都死了,我不欺负实在不够仗义啊。
好在曹军人数虽然少一点,但在郭淮组织下,士气还行,大家看刘备得寸进尺,都非常愤怒,多数同志打算紧靠河边列阵,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
拼命精神固然可嘉,但打仗的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比如郭淮就不同意这种蛮干的办法:“这是向敌人示弱,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在远离河岸的地方摆开阵势,将敌人引过来,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展开攻击,这样一定可以打败敌人!”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很小众的。
曹军后退一步,天地豁然开朗,而刘备看着空荡荡的河岸,心里也有点发怵,不敢贸然渡河,双方再次形成对峙局面。
大家都明白,对峙是暂时,决战终有一天会来到的。
其实汉中曹军人数不少,但由于一直处于守势,点多面广,尤其是主帅死后,刘备随便攻击哪个据点,兵力都会处于优势,曹军自然不敢主动出门挑衅对手。
因此,曹军在等,等增援力量——曹操当然不肯轻易放弃汉中。
果然,夏侯渊死后两个月,即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斜谷支援汉中。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古称褒斜道,北起斜谷,南至褒谷,全长近五百里,为陕川之间的险道。由于担心被刘备袭击,曹操这次行动非常小心,先派兵据守沿途险要,然后稳
步推进南郑,稍事休息后,才赶赴阳平前线。
两个老对手再次重逢了,以前,刘备一看见曹操大军就开跑,这次为了汉中,为了胜利,刘备决定不跑了。
如此英雄,只因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