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说曹操是无端杀人,制造冤案,但我认为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杀一个跟了自己多年的老臣,自然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我是个比较好奇的人,反复看了崔琰、毛玠的史料,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似荒谬,却又最合理的推理:曹操杀崔琰,根本原因是早就不信任崔琰,而所谓的书信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有人会问,崔琰和毛玠一起主持东曹的工作时候,曹操为了支持他俩,把西曹也精简了,这不是信任是什么?
的确,最初曹操是很信任崔琰的,但我也说过,崔琰和毛玠一起主持选举,由于公正无私,得罪过很多人,甚至是很多权贵,得罪的人多了,自己的路自然是越走越窄。
这还不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们无意间或许已经罪了曹操!
什么冲突?
工作方针的冲突!
千万不要惊讶,要知道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为此他于210年、214年、217年三次颁布过《求贤令》,特意强调,只有你有才,会工作,哪怕道德水平差一点也没关系;而根据史书记载,崔琰和他的搭档毛玠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却是道德第一,思想不好,想混进公务员队伍,说什么都是白扯(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事实上后来蜀汉的诸葛亮选人也是要求用人唯贤、德才兼备,这样的结果是蜀汉的人才在三国中是最凋敝的,也最先灭亡。
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往往很残酷。
崔琰他们的情形也一样,主持东曹工作期间,得罪的人一大堆,但并没有为曹操选拔多少有用人才(否则曹操也不用再三颁布求贤令了)。
一句话,他们是要选德才兼备的完人,而人都是自私,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显然这和曹操的期望相去甚远。
所以,当有人告他黑状时,曹操会毫不犹豫地采信,最后小题大做,以一个类似于莫须有的罪名把人杀掉。
你得罪的人太多,杀了你一个,幸福千万人。
我既然把你捧得起来,也把你踩得下去。
这,当然是冤案。
与之类似的是毛玠,在崔琰死后,因为感到唇亡齿寒,心里有点不舒服,同样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进大牢,虽然没有判刑,但也被免去一切职务,最后死在自己家里,凄凉无比地——如果曹操是信任他们俩的,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两个思想观念相近、工作方法相近的人,最后得到相近的命运,难道是偶然的吗?
不是,至少我认为不是。
216年10月,曹操考虑到西线汉中、中线襄阳都还算稳定,开始大练兵,准备出手了。
这次他出手的对象,锁定东线的合肥,他原本是个闲不住的人。
当然,曹操大举进兵,自己部队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比方说逃兵问题。由于曹操常年征战,将士们不堪负重,厌战情绪日益滋长,因此每次作战,都有半兽人偷偷选择了溜号。
其实对付逃兵,曹操是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的,前面说过,曹操的士兵前方打仗,家属就得后方做人质,如果前方的士兵表现不好,就拿家属开刀,士兵逃跑,就拿妻子儿女问责(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曹操认为,通过一些奖赏然后加上这种捆绑式的责任追究方式,就能紧紧地捆住士兵们的心,让他们安心服役,积极卖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看似很完美的制度,实际实施的效果依然很差,不少士兵认为江山是你曹家的,而命是自己的,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少士兵还是选择了当逃兵(而亡者犹不息)。
这些人连家属都不管了,这下难办了。
曹操觉得只有加大打击力度,才能彻底扭转这种歪风邪气。
以前是追究妻子儿女,现在连父母兄弟一块儿收拾(操欲更重其刑,并及父母、兄弟)!使劲地整,往死里整!
如此恐怖,曹操可以开办集中营了。
比方说,在合肥前线,有个叫宋金的士兵逃跑了,曹操就下令把宋金的妻子、母亲。弟弟一起抓起来,准备统统干掉。
这时,高柔对这项不人道的措施开炮了:士兵逃跑,固然可恶,但有不少人也有悔罪思想的,如果我们网开一面,宽恕他们的妻子,说不定逃兵受到感化,还会回心转意;如果我们一味地扩大打击面,那么人人恐惧,只能助长逃跑风气!
曹操低头一想也是,再这么搞下去,我都快成为恐怖分子了。
那株连政策就松绑吧!于是许多士兵的家属得以幸免。
到217年正月,曹操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再次进军至居巢,接着又进驻居巢东面的郝溪,对濡须展开攻击。
孙权早有准备,他在濡须口筑城拒守,以吕蒙为都督,在城上设置了强弩万张准备恭迎曹操光临。
孙权的开局还不错,他乘曹军前锋扎营未稳之时展开偷袭,取得小胜。但之后运气不行了,曹操亲率大军紧逼,孙权见曹军来势汹汹,难以抵挡,只得暂时后撤。
这次孙权终于意识到,自己和曹操毕竟还是有点差距的,双方连续不断的交战,让他也感到十分疲惫,只得暂时委屈自己一下,向对手服软。
不久,孙权派都督徐详前来求见曹操,要求讨论和平的问题。曹操虽然处于强势,但也有自己军中也有不利情况发生,那就是传染病,具体什么状况史书上没明说,反正很影响战斗力的,考虑到赤壁之战自己大败也有传染病的影子作祟,曹操也有点心虚了。于是他顺水推舟,表示既然孙仲谋不喜欢打仗,我也是爱好和平的,而且进一步并表示要继续同孙氏通婚,巩固双方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这样,这次合肥之战,短短一个月不到,又结束了,这次,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对双方来说,还基本凑合吧。
217年的三月,曹操率军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