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总体上崔琰同志的运气是不错的,在袁绍那里,他一边提反对意见,一边获得升迁,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还抢着要他;不光自己人抢,连敌人也抢,比方说而官渡之战后曹操成为冀州新主人,就把崔琰收入自己帐下,而且还他当上了冀州的三把手——别驾。

处处吃香自然是好事,但崔琰的头脑却不怎么开窍—— 不懂得奉承领导,比方说曹操灭了袁绍得到冀州,自然非常兴奋,他得意洋洋地向崔琰等人炫耀所,哎呀,昨天我查看了一下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啊,也算是个大州啊。

本以为新加盟的崔琰会随声附和,没想到崔琰却冷不丁冒出一句,现在天下分崩离析,没有听说您采取什么仁政,倒先要统计缴获多少武器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

这话比较重了,要知道,胜利者查看自己的战利品那时天经地义的事情, 你是不是不想混了?在场的客人吓得连脸色都变了(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被人莫名其妙训斥一顿的曹操脸色自然非常尴尬,但知道现在急需要收拢人心,还不是发火的时候,于是他改变态度,向崔琰赔不是。

从此曹操知道崔琰是个直肠子,这样的人搞人事工作那就最好不过了,于是他当丞相后,特意任命崔琰为东曹掾,和毛玠一起负责选拔人才。

这里说一下,曹操当丞相后,丞相府成为全国最高决策机构,类似于现在的总理衙门,什么事情都要过它的手。其实曹操大权独揽后,他就不动声色地进行了一场机构改革,以前的受皇帝掌控的内阁办事机构——尚书台被他移到丞相府,先是分为东曹、西曹、法曹三部分。这三个机构的行政级别不高,但权力却极大,就相当于内阁部。而崔琰和毛玠一起负责的东曹,更是是朝廷的要害部门,也是典型的肥差,主要负责“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也就是说,二千石级别以下的,诸如太守、刺史等等,一网打尽,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上至省长、市长下至一般军官,他们的政治前途全部捏在东曹手里,什么升迁、调动、奖惩全部是由东曹的人说了算,其权力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

在这么一个要害部门工作,要想玩点潜规发家致富那是太容易了,偏偏崔琰和毛玠两人都不好那一口,自己清正廉洁,为国家选的人才也清正廉洁,这样得罪人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不少人都向曹操嚷嚷着要求精简机构,把东曹裁撤了,只保留西曹就可以了,免得同业竞争。幸亏曹操力挺,崔琰等人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地开展下去,但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其实,表面上看,曹操还是很信任崔琰的,后来曹操当了魏公,还没有确定该立谁为太子,于是他决定在广大官员中搞一次民意调查,看谁的支持率最高。官员们都知道事关重大,绝不能轻易向他人泄漏自己的底牌,所以大家都采取秘密作答的方式,唯独崔琰,是公露板而答。

犯忌讳了。

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大家都认为崔琰必定支持曹植,而崔琰却旗帜鲜明地支持曹丕!并举出了两点理由:第一《春秋》上都说要立长子;第二何况五官中郎将曹丕聪明仁孝,完全够格。我到死都是要坚持的。

世上竟然还有如此无私心的人,曹操不由得感概万千,于是提拔崔琰为中尉。

虽然升职了,但却阻挡不住悲剧的发生。

悲剧发生在曹操加封魏王后(216年),曾经被崔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为曹操歌功颂德,拍马屁。一些人一边讥笑杨训是马屁精,为人虚伪,一边趁机攻击崔琰举荐非人。

大坑就是这样挖好的,就等有人往里跳了。

外面风生水起,崔琰再也不可能保持淡定了,他是一个要面子的人。

事实证明,崔琰虽然是高官,阅人无数,但在玩心计方面还差点。他看了杨训的表,觉得问题不大,但他知道外面的风言风语,口水能杀人呢!

于是他写信安慰杨训。

写信到没什么,偏偏上面有几句话耐人寻味,为他惹来杀身之祸:“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原本是想说那些人不明事理,等事情有转机了,就好办了。但如果你喜欢断章取义的话,这几句话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你可以理解为崔琰同志说天下要大乱,曹操要完蛋,反正怎么理解都可以的。

反对派把自己对书信的独特的理解打小报告给了曹操。

曹操原本是喜欢猜疑的人,他得知消息,暴跳如雷。

俗话说‘生女耳’,这个‘耳’不是什么好词,他还敢说“会当有变时”,什么意思?!分明是出言不逊嘛!

应该说,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疑心病不发作,什么都好说,如果发作了,就喜欢捕风捉影、小题大做的人。曹操随即给出了处理意见:

罚为奴隶,以观后效!

从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一下子跌落到山谷,崔琰惨了,但更惨的还在后头。

曹操处罚了对方,还不放心,他接着派人去看崔琰的表现,结果是崔琰本人脸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悔罪的态度。

曹操认为,崔琰虽然被处罚了,但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对客人谈吐神态激烈、怪异,似乎是在怨恨谁!

你服不服?不服,那好,抗拒改造,罪加一等!

赐死!

根据《魏略》上的记载更加详细一点,曹操曹操得知告密者呈现的崔琰书信,起初并没有想杀人,只是给了“髡刑输徒” (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押去劳动改造)的处罚,想杀杀他的傲气。

但不久之后告密者又汇报说,崔琰同志在劳改期间对人吹胡子瞪眼的,其实内心不服啊。

额,态度恶劣,抗拒改造,你只有死路一条了。

于是曹操另外派了一个官员去做崔琰的思想工作,大意是魏王已经烦你了,你想想该怎么办,三天后我等你的消息。

崔琰明白使者的意思,但没有说话——他还心存幻想。

但几天后,他的幻想将像肥皂泡一样彻底破灭。

三天后,使者向曹操报告说崔琰人还活得好好的(吏故白琰平安)。

不自觉是不是?!

曹操生气了,崔琰这个家伙,难道要逼我动刀子吗(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

使者再次把曹操的话转告给崔琰,崔琰不再沉默,他长叹一声说道,我太糊涂了,竟然不明白曹公是这个意思(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

说完,自杀。

崔琰就这样死了。

崔琰虽然死了,我们依然要问一句,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就因为那封信?还是曹操的疑心病?

都是,或许都不是,要知道曹操还是比较信任崔琰的!就因为一封信、一句话就把人杀了,似乎老感觉理由不够充分。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