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个故事听上去怎么都像是天方夜谭,但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我一直不太明白,你又不是神仙,自己手里没有兵,人家凭什么听你的?凭什么把咽到嘴的肥肉吐出来?

翻了几页资料,想了许久,我终于找到我自己的答案,我认为这或许也是唯一能够解释得通的答案。

这个答案有一个——能力。注意,这里的能力不光是指政务能力,还包括处理关系的能力。

二者就像人的两腿,政务能力再强,和胡人处理不好关系,什么都是扯谈。

不管你忽悠也好,不管是实干也罢,给糖也好,还是画饼充饥也罢,反正无论怎么说,能让人家迷信你,人家吃亏也愿意,受苦也愿意,这就是处理关系的绝顶高手。

所谓的一物降一物是也。

三年后就不一样了,代郡大乱——因为裴潜上调到朝廷当理曹掾去了。

我们只认你,你都走了,我们当然要乱了。

估计在朝廷找和裴潜同志能力差不多的人不大好找,于是曹操决定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带兵前去征伐他们,才平息了动乱。

曹操自从当上魏王以后,他的疑心病也跟着见长。也难怪,自己都说搞阴谋出身的,对手下人的一举一动自然是非常在意的。

现在的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曹操非常爱惜人才,这种说法似乎不错,一度我也认为是如此,但后来我查阅史料才发现,这种说法也不太全面。

是这样吗?

是的。

如果我们有兴趣把曹魏的人才分作高级、中层两类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爱人才是不假,但曹操也有两幅面孔,也搞双重标准,他的仁慈主要针对那些高级幕僚,高级将领,那些心腹而言,比如前期的五大谋士,后期的五大谋士,比如五子良将、曹家帮、夏侯家的等等,曹操对他们是喜爱有加的,夸起人来也是非常肉麻,什么我的张良,我的樊哙等等,也不怕把人捧杀了;简而言之,曹操喜欢嫡系。相对而言,普通中层干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曹操这个人脾气火爆、性格急躁,而且崇尚暴力,手下人工作稍有不如意,就棍棒伺候(棍棒锤击),搞得大家上班就像上战场一般,生怕撞上枪口,一天到晚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山大。

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随时都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每天能够平平安安回家就阿弥陀佛了。

还有极个别同志更是小心,比如何夔,曾经是袁术的部下,转会过来担任司空掾,这位聪明人对曹孟德同志的事迹更是早有耳闻,因此他每天上班都做好了应急措施——一包毒药。

如果领导发威,我就勇敢地自行了断,总比被人打死好啊。

何夔是小心的,也是幸运的,因为终其一生,都没有受到领导的特殊“关照”。而同样是在领导眼皮底下工作,有些人就不那么走运了,尽管工作出色,最终还是被领导赐死。

这个人的名字叫崔琰。

崔琰字季珪,清河国东武城人。崔琰同志最具有特点的是他的外貌,据说是人物当时典型的偶像派,连后来的曹操接见南匈奴使者因为不自信,也派他临时客串自己。

崔琰的经历是比较奇特的,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他小时候喜欢的是剑术和练武,正当大家以为这个看起来有些木讷的孩子就这么废掉的时候,二十多岁的崔琰突然爆发了,他开始读书,29岁的时候还拜大学问家郑玄为师。

后来由于黄巾军动乱,郑玄无心教学,他把就把众多学子遣散回家自己到外地避难,而崔琰也属于被遣散人员。

学业是荒废了,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崔琰很快发现,他回家的路也几乎断了,到处不是黄巾军暴动,就是车匪路霸,反正社会秩序糟糕透顶了。崔琰虽然小时候练过几招花拳绣腿,但也没有胆量直接回家,而是选择偏僻小路绕道而行,恐怕他自己也想不到,这一趟回家的路是如此艰辛和漫长,竟然会耗费他整整四年的光阴(自去家四年乃归)。

应该说,像崔琰这样从乡里推荐,能拜名师的人,他的家底子是比较殷实的,崔琰同志回到家后,虽然是待业,但也不用参加劳动,而是以弹琴、读书打发无聊的时光。

表面上的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但史书背后事情我们却不难猜测,崔琰同志家底好,再加上他本人有过师从名师的光辉经历,因此他的家人通过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运作,把他包装成为一个有志青年,并大肆炒作。

炒作的效果很好,最后连袁绍也知道了。这么一个好同志,怎么能让他闲置起来呢。

到我这里工作吧。

崔琰同志的学问怎么样不好说,反正能力挺强,性子挺直的,他一到袁绍阵营就发现袁绍军队一个突出的问题——盗墓。

是的,是盗墓,以前我说过,汉末的喜欢盗墓有三位高手,分别是董卓、曹操、袁绍,如果让三位高手上台PK一下的话,董卓喜欢盗帝王的墓,是当仁不让的冠军,曹操盗墓很专业,可以算作亚军,他设立专门盗墓开发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被尊称为盗墓业在祖师爷;而袁绍虽然出身四世三公之家,但盗墓工作却比较小气,只是屈居季军之位。袁绍集团盗墓很随意,也没多少大手笔,也没什么专家指导,基本上是看见喜欢的古墓就挖(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不讲质量,只讲数量,只要有钱就行。

做人怎么能见钱眼开,不择手段呢?还是把荒郊野外的那些尸骨就地掩埋吧,崔琰及时劝阻袁绍少干那些缺德事。

袁绍觉得这个人说话虽然不识时务,但还有点道理,因此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提拔他为骑都尉。

成为骑都尉后,崔琰更加积极了,连袁绍想发动官渡之战他都敢劝阻一番,皇帝在许都,我们发动战争名不正,言不顺,不如保境安民,不去招惹曹操,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胜利。

袁绍是有雄心壮志的人,他自然不听,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官渡之战几乎全军覆没。

袁绍死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先恐后想把他拉拢过去,但崔琰怕得罪人,也不想参与他们兄弟的纷争,他使出一个很古老的招数逃避——装病。

这招低级骗术,骗三岁小孩还行,要骗“求贤若渴”的袁谭他们,实在过于幼稚。敬酒不吃吃罚酒,很快冒牌病号崔琰被请进监狱体验生活(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

好在崔琰除了人长得帅外,人缘儿也不错,他进去了,他的朋友阴夔、陈琳等人在外面积极活动,不久他又出来了。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