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三进宫的同志,还是要给予惩罚的——“劳改”。我没有说错。东汉已经有了有期徒刑了,那时坐牢也是要干活的,修城墙之类的体力活肯干,汉中郡的犯人也有活干——修路,如果情节轻微,修一百步远就可以交差了,实在不乐意干活的,也不勉强,只要你肯出钱,组织上找人帮你修。
总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搞好汉中的交通做贡献。
总体上讲,汉中在张鲁的治理下,显得井井有条,而张鲁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像三巴地区(巴郡、巴西郡、巴东郡),以前刘焉的管辖不怎么严,张鲁就见缝插针,派人四处活动,因此整个三巴地区都有五斗米教忙碌的身影。
这对刘璋而言,是无法容忍的,因此他特意把自己的庞羲(刘焉与马腾兵袭长安事败后,庞羲曾经费尽周救刘焉的其余子孙回到益州)加强管理。
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对峙,却毫无办法吞下对方,刘璋前来了刘备自己失去益州;而张鲁仍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勤奋地从事自己的宗教事业,日子非常快活。
但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七月间,曹操来到阳平关。
曹操来了,再加上益州有个刘备也不是好惹的主,汉中实际上夹在中间,没有外援,相当受气。
哎,往事如烟,好日子快到头了,真的吗?
真的!
判明形势后,爱好和平张鲁想到了一个妥善解决争端的办法——投降。
如果反抗,马超就是下场,吕布就是榜样,袁术就有同伴。
如果顺应历史潮流,好日子还可以继续,何况曹操对降将的政策还是很优惠的,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宗教领袖虽然不大出远门,也非常清楚。
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子问题。
这里说一下,张鲁统治汉中郡期间,擅自把汉中郡改为汉宁郡,由于朝廷一时也拿他没法,也默认了他的统治,还封他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郡太守的头衔。
但仔细想想,其实面子面子问题也不大,他张鲁本来就是朝廷任命的高级领导干部,现在领导带队来辖区视察工作,自己趁机归顺朝廷,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何况相对于性命、相对于荣华富贵而言,面子实在是很其次的问题。
因此张鲁投降是实心实意的,但他很快遇到了阻力。哥哥不爱面子,但弟弟张卫却死要面子。张卫同志认为自己不能太熊,否则会让人瞧不起的。
天底下哪有自掉身价不战而降的道理,说出去也不怕人家笑话!
张卫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何况他们手下有几万军队呢,要打也是可以的。
张鲁看弟弟态度坚决,好像他一出手就可以把曹操捉拿住似的,也就同意了。
好歹赌一把吧。
没想到,这一赌,还差点创造了奇迹。
要想保卫汉中,必须守住阳平关,它可是川陕咽喉、汉中门户啊。于是张卫与大将杨昂率领数万人马赶到阳平关,拦山筑起十多里长的石墙,全力阻挡曹军前进。
曹操一看这阵势,估计要拿下比较悬,但既然来了,总不可能空手回去。
那就进攻!
打了一阵子,曹军除了收获自己的尸体,一无所获。
更要紧的是曹军是长途跋涉,山路陡峭,运粮艰难。僵持了一阵子,曹军的粮草越来越少,而对方的工事依然岿然不动。
正面进攻是不行了,曹操决定改变战术,一直他在攻打乌丸时就已经用过的战术——撤退。
当然,不是真撤。
张卫见曹军撤走,不由得面露喜色,看样子,要不了几天,就可以摆庆功宴了。
庆功宴是要摆的,但绝不是他张卫,而是曹操。
曹操见张卫的防卫开始松懈,立即秘密派遣解慓、高祚等人进行夜袭。而此后发生了两起偶然事件,更是使形势峰回路转。
一是曹操撤军时,曾经派夏侯惇、许褚上山去召回兵马,前军在撤回时,因天黑迷路,居然懵懵懂懂地闯入张卫的一个军营(注意,张卫的数万人不是在一个军营),营中守军则误以为是曹军攻入,吓得四散奔逃。侍中辛毗、主簿刘晔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报告了夏侯惇和许褚。
夏侯惇接到情报,根本不敢不相信,亲自跑到前面察看,又赶紧报告了曹操。
天下居然有这种好事,那还犹豫什么!浑水只管摸鱼就是了!
夜色很迷离,更容易诞生奇迹。
好事一桩接着一桩,当夜有数千头不速之客——野麋突然闯进张卫的另一个军营中,恰好这时高祚也率军赶到,乘机拼命击鼓鸣角造势,张卫军以为曹军大举进攻的信号,更是乱作一团。
只知道逃跑的军队是没啥战斗力的,曹操当然毫不客气地收拾了。
阳平关丢了,汉中已无险可守,爱赶时髦的张鲁又打算投降。
再不投降,曹操打过来就没机会了。
但手下的功曹阎圃劝阻说,现在我们穷途末路才去投降,会掉价的。不如投向巴中的杜濩和朴胡象征性抵抗一阵子,然后再来归顺,功劳就显得多一些,今后要价也要高一点嘛。
当时在巴中居住着一些叫巴族一种少数民族兄弟,而他们的头目分别叫杜濩、朴胡,前者被朝廷封为为賨邑侯,后者被封为为七姓夷王。
说得没错,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待价而沽,即使当投降派,也要精打细算争取利润的最大化,绝不做亏本的买卖。
张鲁南奔巴中前,手下人打算来个坚壁清野,把宝货仓库全部烧掉,让曹操占领地盘却捞不到实惠。
张鲁不同意,他当然不同意。
我本来就是朝廷的人,内心一直打算归顺朝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小小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老子现在不过是出去散散心,还要回来的(投降的),因此宝货仓库里面的东西是国有资产,应当完璧归赵。
于是张鲁下令将仓库全部封存,然后撤离。
一切为了投降大局,一切为了给曹操留下一个好印象,就那么简单。
真是老实人啊。
曹操进入南郑(汉中郡的治所),看到汉中郡的财宝全部都安然无恙,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张鲁,走时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确一个好同志啊。
于是曹操派出代表前去找到张鲁,告诉他,你的心意曹公都明白,你还是早日出山吧,优惠政策是绝不会改变的。
张鲁还有点犹豫,但那些少数民族兄弟却按捺吧不住内心的激动,九月,巴族首领朴胡、杜濩、任约各自率领其部属前来归附。曹操非常大方地封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三人都封为列侯。
都是好事啊。
看到前面几位的示范作用,张鲁不再犹豫,十一月,张鲁带着全家来到南郑,正式表示归顺。
曹操也不食言,他亲自出城迎接不说,还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此外,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彭祖娶了张鲁的女儿。
作为一个战败者,能享受如此优待,当然是大大赚了;而作为曹操,也没亏,因为他已经成为汉中的主人,他已经成功地张鲁树立成为一个值得大家效仿的榜样,这样看来,大家还实现了互利双赢。
有张鲁这个榜样在先,投降和归顺成为汉中、巴中一带军阀时髦选择,比如建安十六年(211),曾随马超一起起兵反抗曹操的程银、侯选那,兵败后落草汉中,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也纷纷走出大山,前来投降曹操,吃皇粮毕竟要比当强盗好得多,而曹操对这些人能够迷途知返十分高兴,立即恢复他们的原职。
投降的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超的部将庞德。庞德字令明,一直跟随马腾、马超,后来马超兵败也跟着他投奔张鲁,马超南下成都后,庞德却没有跟着走了——因病留在汉中,这次也来归顺了曹操。
曹操并没有因为他是马超的部将而歧视他,相反很重视,立即任他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
后来庞德在保卫襄樊的战斗中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
215年的曹操好运连连,牛气冲天,开年就让女儿曹节成功上位皇后,7月曹操顺利地拿下了汉中,还趁热打铁地把影响力扩展到三巴地区,表现如此神勇,的确让对手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