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荀彧得罪曹操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之前的建安九年(205年),曹操成为冀州牧,有马屁精建议取消东汉十四州,恢复古代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这样曹操的冀州管辖的地盘也就更大了,天下人自然敬畏(九年,太祖拔鄴,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
这句话说道曹操的心坎里去了,曹操内心巴望不得,他正从善如流准备颁布法令落实,荀彧站出来反对了。
因为荀彧明白,如果照此计划,天下的地盘重新整合,世上将没有并州、幽州、司州,曹操肯定将夹带私货,新的冀州将把幽州、并州以及司州的大部分土地收入囊中,而曹操将成为东汉的地王!
要知道,曹操那时还是东汉的臣子!
一个人你兼并那么多的土地干什么!
现在刚刚平定了冀州,袁尚、袁熙还没彻底铲除(二人207年才被公孙康杀掉),天下还没有太平,你却大肆兼并土地,人家会怎么看?大家都以为你会夺他们的土地,会引起恐慌的。
同样的话,在荀彧嘴里说出来分量就是不一样,曹操心里虽然不大乐意,但不得已还是采纳了荀彧的意见。
这是老朋友第一次唱反调,没事,你足智多谋,劳苦功高,我可以容忍。
到207年,荀彧再次得罪曹操。这年的三月,考虑到荀彧同志的功劳,曹操增加荀彧的采邑一千户,不久,曹操认为荀彧的尚书令级别似乎低了一点,打算提拔他为总理级别的三公。
尚书令虽然贵为中央办公厅的主任,在现在差不多是享受副总理待遇吧,而在东汉尚书令只享受县处级干部待遇(六百石),实在有点委屈,因此曹操想提高荀彧的行政级别,也是出于一片好意。
对于采邑的封赏,荀彧接受了,但对于让他当三公的提议,荀彧却让自己的侄儿荀攸出面拒绝了。
曹操以为荀彧在玩谦虚,于是再次提议让他当三公。
这次,荀彧依然拒绝了。
应该说曹操的推荐是真心的;而荀彧的拒绝也是真心的。
曹操搞不懂,人在江湖上行走,不就是为名利吗?这哥们是怎么啦?居然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
搞不懂啊。
曹操对这个相处多年的了老朋友感到有点陌生。
但曹操对荀彧实在太欣赏了,于是他不怕破壁,第三次提议,但荀彧的表现依然如故,还是拒绝。
拒绝好处,固然清高,但过分清高,也有坏处——要得罪人。
尤其是领导给你的好处,一般人都是口头上谦让一番,再说几句鄙人才疏学浅,还望领导多多指教一类的屁话,一一笑纳。
能被领导赏识,那可是天大的荣幸啊。
收了领导的好处,大家就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了,亲密的关系更加牢不可破,对大家都有好处,官场的游戏规则,你懂的。
但荀彧却不懂——或许他懂,他却不想遵守。
总之,曹操反复请求荀彧当三公,荀彧反复拒绝了,按史书的说法是前后十数次之多,最终还是曹操拗不过荀彧的倔脾气,自己让步(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不管咋样,一两次如果拒绝领导的美意可以说是谦虚,可以说是美德,但反反复复拒绝,就是不识抬举,就是得罪领导。
如果不给领导面子,领导就会不给你的面子。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宁愿得罪玉皇大帝,也不要得罪你的领导,因此,得罪领导的后果很严重。
所以,这对亲密的战友已经开始有裂痕了。
实话实说,以前两次,都是小问题,曹操心里不大痛快,还是能够忍耐的,而这一次,后果很严重,曹操明白,老朋友或许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此时的情况,或许对于两个人,都是无语吧。
平时无话不谈,现在无语,非常尴尬。
僵持,打冷战,都不是长久的办法。
不,不,对于曹操这样的强人,他是绝不允许别人背叛他的,他生性多疑,性格矛盾,他爱才,也喜欢杀戮。
荀彧呀,你平时那么多智慧,那么聪明,怎么关键问题上就像书呆子一样不开窍呢,我待你如何,你应该明白的呀?,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呀,别的谋士我们不说,看看你的侄儿荀就在我手下,他不是一天开开心心的吗,你怎么不向他学习呢?
我怎么说你好呢。
怎么处理荀彧,实在棘手,杀,舍不得下手,毕竟跟了自己那么多年,有点感情的,不杀,荀彧将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现在都可以阻止自己封公,今后自己想称王称霸呢?他会赞成票吗?
别做梦了。
如果当皇帝呢,他还不得跳起脚反对;即使自己谦让,让自己的儿子实现自己当皇帝的梦想,以荀彧读书人的倔性子,更要反对了。
事实上,荀彧不仅是曹操的谋士,还是他的亲家,曹操把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曹操希望,两家人建立牢不可破的友谊,成为永远的朋友,永远的亲戚。
但事与愿违,一起都消失了,因为政治——一个要理想,一个要野心。
不可调和了。
谁反对我,谁和我作对,谁就是我的敌人。
朋友不在,友谊不存,还顾念那么多干什么?!
对了,我曾经说过什么来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对,那就是我的真理,那就是我的座右铭,那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不管是谁,背叛我的,一脚蹬,没商量。
当然,荀彧是我曾经的朋友,虽然缘分已尽,但功劳不小,杀他影响很大,而且我也下不了那个手,那就警告他吧,他是聪明人,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离世了。
关于他的死,说法比较多,先说死因吧。
袁晔《献帝春秋》间接记载了荀彧的死因:荀彧在寿春死后,有从寿春跑出来的百姓给孙权说,曹操让荀彧杀伏皇后,但荀彧平时和汉献帝的关系不错,他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所以选择了自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孙权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把它告诉了刘备,刘备得知后,说了一句,曹操这个老东西不死,国家是不会安宁的(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还有一种不太靠谱的说法,和伏皇后有关。根据裴松之引注的《献帝春秋》上记载,公元200年,董承等人因为衣带诏事件被曹操杀后,伏皇后写信给自己父亲伏完,说是皇帝对曹操有很大的怨气(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那意思是劝父亲找机会为皇帝分忧。
谁知伏完随后把信件给了荀彧看,荀彧一看,对此非常厌恶,但他做人还算厚道,并没有卖友求荣,把信件的内容泄露给曹操,而是一直隐瞒了下来。
可能是伏完没有政治斗争的头脑,他居然把这封要命的信件给了自己的妻弟樊普,在他看来,妻弟就是自家人,完全信得过。
事实上,在利益面前,有时亲情也不那么靠谱,这个樊普就很不靠谱,他认为卖友求荣的机会到了,居然偷偷地跑到曹操那里进行了举报,由此,曹操做好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充分准备(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
事情发生后,荀彧的脑袋突然开窍,这可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啊,隐藏不报可不行,闹不好,自己要负包庇责责任的,
必须自救!
荀彧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策略——当红娘,给曹操的女儿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