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欲壑难填

话说曹操212年回到邺城,儿子曹丕很能干,他已经摆平了田银、苏伯农民暴动队伍。

打赢了马超,曹操很高兴,儿子成熟了,曹操也很高兴,现在曹操的心情大好,胃口大开。

更让他高兴的还在后头,不知是谁提议(有可能是曹操自己的暗中授意),汉献帝被迫给曹操增加礼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三个是什么玩意儿,我在董卓一章里已经说过了,一句话,都是极个别功劳特别大的权臣才配享有的特权,之前董卓都曾经享受,而如今曹操紧追董卓足迹,也享受了这种待遇。

劳苦功高,就该和萧何一样嘛(如萧何故事),实际上萧何也没有他们两个枭雄牛逼,萧何同志作为西汉帝国的开国功臣,只享受了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而曹操和董卓同志一样三项全选,在享受的档次方面是远远地超越了古人。

想夺取东汉江山,很好。

当然,要取代东汉,也要一步步慢慢来。

曹操先后当了太尉、大将军、司空、丞相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职务,现在他已经不满足了,尽管丞相已经是除皇帝之外最大的官了。

当皇帝吗?

不是!

追求无止境,在曹操心目中,只有更大,没有最大。

当然,职务暂时是没法加了,还有一种象征身份的东西可以往上加,那就爵位。

汉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级爵位,另外增加了王爵,专门封给皇帝的儿子。

除开皇帝,除开皇帝的儿子,最大的爵位就是县侯,采邑一个县。而曹操就是县侯。

但遗憾的是那时的县侯,就像现在的上将军衔一样,有很多。因此理论上讲和曹操同志平起平坐的也很多。曹操同志功高盖世,威振四海,怎么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呢。

军衔可以往上晋升,爵位似乎不可以了,往上要么是王,那是皇子的专利,要么是皇帝。

曹操似乎很谦虚,似乎很难为情,似乎不想往上晋升,因为没位置了,但手下人不答应了。

曹丞相劳苦功高,一定要晋升为公爵,否则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否则我们也不活了。

说这话的是董昭。

虽然很肉麻,但听上去的确很舒服,如果我是曹操,我也喜欢。

这个董昭同志就是懂事,什么都说道我的心坎里去了。

有---个技术性的难题,N年前有公侯伯爵位,但东汉的爵位编制里没有公爵。

公爵实际上就是诸侯了,整个汉朝,除曹操之外,只有一个人逼着汉朝朝廷封他当上了安汉公爵,那个人很有名,叫王莽。

虽然当公爵了,但人的名声不是以职务、爵位的大小而定的,王莽基本上成为野心家的代名词了。

所以,王莽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封公爵了,虽然要当野心家,但面子要要,舆论也要要。

但曹操是不管这些的,他只想以王莽同志为榜样,篡汉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没有公爵,需要拿出一点魄力来进行大胆的改革、大胆的创新。

当然,董昭等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没有领导的首肯,说那些话就是谋逆,就是大逆不道,董昭敢说,因为后台的领导是支持。

公爵大于侯爵,地位更加显赫了。

这是曹操需要的,尽管他在《述志令》中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爱虚荣的人。

虚荣就是面子,是人都爱面子,这世上,不爱虚荣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曹操说的都是废话。

领导说的话,如果你要当真了,那就太天真了。

真实情况是,虚荣要爱,好处也要得,所谓的名利双收是也。

除了晋升公爵,还有一条,叫加九锡。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功臣的种礼器,什么豪车、工作服、歌舞团、大门卫队、美酒等等一共九样,是最高礼遇示。拥有它,离皇帝的位置已经很近了。

所以,拥有它的都是名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想当皇帝的名人。

因为不想当皇帝,也有一些名人拒绝它,比如诸葛亮。

当然董昭不是孤独,提出这些提案,还有好多人,大家一致认为,曹操同志无论是功劳,还是品德,完全应该晋升公爵,享受九锡的待遇。

曹氏家族早晚取代刘氏家族是地球人都明白的事情,大家只不过帮助添一把柴火而已。

这把柴火烧得很旺,烧得曹操心里火辣辣的。

但他很快心里就不爽了,因为有人反对,而且这个人还不是一般的小鱼小虾,而且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中央办公厅主任(尚书令)荀彧。

荀彧对董昭等人的好心建议提出了批评。

曹操兴义兵是为了辅佐朝廷,你们这样搞,会把丞相陷于不仁不义的地步呢。

其他人反对,曹操是不意外的,而荀彧是他首席谋士(吾之子房),他的心腹,居然也要泼冷水,让曹操统治大感意外。

多年来,曹操一直视荀彧如知己,把他安插在朝廷里,帮忙看着汉献帝,知己不在的时候,帮忙料理政务,事实上荀彧的表现也一直非常出色,举荐大量的人才,料理政务,出谋划策,样样都是一把好手,有这样优秀打工仔,曹操怎么会不放心呢。

但现在,他突然发现荀彧变了,有点不能让他认识了。

而荀彧也发现,曹操变了。

当他认识曹操的时候,荀彧认为曹操是一副英雄形象,是正义的化身,尽心尽力辅佐朝廷的,这和荀彧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他们无话不谈,彼此视为知己。

在荀彧心中,一直有个梦想,振兴东汉,在这一点上曹操和他不谋而合,所以他乐意与曹操做知己,为东汉的复兴出谋划策,但慢慢地,他发现,曹操所谓的辅佐东汉,全是幌子,曹操一直在密谋取代东汉朝廷。

以前一直以为是给东汉朝廷打工,原来是为曹操打工。

工作没有变,性质却变了,让人情何以堪。

是曹操变了。

其实从迎接汉献帝的那一天,曹操就慢慢地变了,曹操握有实权,皇帝成为光杆司令,什么也管不了,实际是被软禁了。

其实那时就应该看出曹操的原型,但荀彧多少心存幻想。

不是不相信,是不愿相信。

尤其是董昭提出所谓的封公计划,将曹操的野心暴露在聚光灯下。荀彧当然明白,董昭自己不会心血来潮地提这个大逆不道的倡议的,一定有幕后主使。

不用说,那是曹操。

不愿相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事实上,一直以来,曹操对自己是不错的,但自己内心就是没法接受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大汉丞相亲自取代东汉朝廷。

难以接受啊。

或许说是曹操没有变,只是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

政治就是这样,云遮雾罩的,叫人难以琢磨。

但阴霾终于有散去的一天,那时的天空,剩下的只有雷雨了。

都有点陌生,有点客气,不再是朋友,不再是知己。

当然,虽然荀彧可以猜出曹操是幕后指使,但曹操只是躲在幕后,聪明的荀彧也不点破,只是借批评董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既委婉,也坚决。

董昭成为了中间人,两头传达意见。

不管怎样,荀彧是把曹操得罪到家了。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