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他和其它军阀走得很近,和父亲从前的仇家韩遂走得也很近,就是和朝廷走得很远。

他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了。

他不想要曹操给的荣华富贵,他不想当任人揉捏的面团,他想要地盘,要兵,有那两种玩意儿,就是土皇帝,比给人朝廷打工强多了。

应该说自始至终,马超父子都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但却有割据一方的图谋。

你曹操想招安我,门都没有。

当然,现在许多人对马超很有好感,也同情他全家被杀的不幸遭遇,但仔细分析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应该说曹操并不想迫害马腾,也不想马超,曹操虽然奸诈、残忍,但他却有统一华夏的雄心,他不希望关中出现一个和朝廷同时也是和他自己唱对台戏的军阀,而马超,虽然勇猛,虽然后来刘备是蜀汉集团很器重他,但我对他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包括父亲在内的一大家子都在邺城给人当人质,自己起兵反抗曹操,把众多亲属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怎么看,都算不上忠孝。

曹操的本意是希望马超放弃兵权,然后安享荣华富贵。

以土地换和平,以土地换前程。

马超不配合,曹操当然不容许。

曹操明白,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

曹操不迷信武力,喜欢招降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但现在的情况是不搞武力崇拜也不行了。

既然是绊脚石,那就把它搬开!

但那个石头也不是那么好搬的,因为它不是一块,而是两块,马超和韩遂。

韩遂和马腾的关系虽然时好时坏,但和马超的关系却很好。

因此要夺取关中,最省力的办法是拆散马超同韩遂之间的同盟关系,现在曹操对马腾父子已经不抱希望了,因此,曹操只能采取争取韩遂、孤立马超的策略。而韩遂是曹操的老熟人,大家以前关系还不错,在他身上兴许还能做点文章。

凑巧的是,韩遂虽然偏安一隅,但也没有忘记给自己找一条后路,建安十四年(209)冬,韩遂派心腹部将阎行做特使到邺城打探情况。

曹操深知中间人的重要性,于是抓住机会,热情接待来使,封阎行为犍为太守。阎行回去时,曹操让他给韩遂带了一封亲笔信说,信很简短:卿始起兵时,自有所逼,我所具明也。当早来,共匡辅国朝。

韩遂、马腾都是靠造反起家的,因此,严格说来,属于来路不正,他虽然是暴发户,但也担心万一哪天被掌权者清算就惨了,这也是他要派特使到邺城的缘由。

但曹操表示知道韩遂当初起兵反叛是有苦衷的,因此希望他放下包袱,早日前来朝廷工作

有人说,这是曹操想控制韩遂的一种伎俩,我不是曹粉,但我依然认为,从大局上讲,曹操不想看到军阀割据的场面出现,他是没错的,我们不能苛责。

阎行回去了,韩遂便迫不及待地追问邺城方面的态度。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得到了好处,自然要为曹操说话:哎,将军起兵三十多年来,还没有搞出多大成就,民不聊生不说,自己的地盘又很小,照这么下去,是也不是什么办法啊。

那依你看,怎么办好?

我认为还是早些归附朝廷为好。

阎行坦白地说,我在邺城时,已表示要将我的老父送到京城去(当人质),希望将军也能把一个儿子送去,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想不到派来派去,居然弄出一个卧底出来。

曹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韩遂有点想归顺,但一想到要交出军队,交出地盘,那可是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血本啊,又不甘心。何况还要送人质,内心更加忐忑。

实在难以抉择啊。

那就等等看吧。

阎行说话算数,真的要把父母送到许都,韩遂也不想得罪曹操,也把自己的儿子一同送过去。

一般说来,送人质表示的是诚信,但后来的事实说明,韩遂送人质只是表示忽悠,他并不想归顺曹操。

先送人质,麻痹你一下。

但要出兵也有个问题,马超名义上还是曹操封的偏将军,马超的父亲也在朝廷当人质,在人家还没有造反之前,总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带兵攻打吧。

这多少有些师出无名吧?

没有理由,那就找一个,只要肯动脑筋,以汉语的博大精深,莫说是一个,就是一千个理由也找得出来。

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话语权也在胜利者手上。

虽然理由可以随便找,但曹操还是决定让马超、韩遂等人自己主动跳出来反叛朝廷,然后自己带兵讨伐。

但马超、韩遂等人明白,自己实力有限,只能自保,如果他们主动攻打曹操,无异于自杀。

这时钟繇提了一个建议,让事情变得柳暗花明。

主公给我三千兵,咱借口讨伐张鲁进入关中,这样就可以让马超等人起疑心,说不定会反叛,那就给了我们一个正大光明攻打他的理由。

曹操觉得很不错,他让荀彧去征求卫觊的意见,不过,荀彧没有说是攻打马超,只说是攻打张鲁,要从关中借道。

卫觊在关中呆过,知道那些西北汉子的秉性,一听荀彧的建议,立即觉得不妥关:中诸将,都没有进取天下的雄心壮志,朝廷随便给他们一点骨头,他们都不会叛乱,如果以讨伐张鲁的名义大张旗鼓地把部队开进关中,关中诸将受宠若惊,又将是一场内乱啊。

反对的除了卫凯,还有高柔。

高柔(174-263)字文惠,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其族兄袁绍的外甥高干,高柔后来成为魏国的太尉。

当时,以征讨张鲁的名义攻打马超是一项机密,除决策圈的几个核心成员外,一般人都不知道内情,所以当曹操提出借道攻打张鲁时,许多人信以为真,还真真假假地就此事提出意见。

而高柔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高柔的看法是,去攻打张鲁,马超必然反叛,与其如此费事,还不如直接攻打马超,马超拿下了,张鲁自然不在话下。

卫觊和高柔的观点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如果打草惊蛇,马超极有可能反叛的不利因素。

他们哪里知道,曹操要的就是打草惊蛇。

对,以攻打张鲁的名义出兵关中!激起关中诸将反叛,然后再名正言顺地加以讨伐,将关中完全控制到自己手里。也就是说,卫觊、高柔所担心的正是曹操所希望的,如果关中诸将不循规蹈矩,他反而心里不舒服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史书上这次关中之战,统统记录的是攻打张鲁,而不是征讨关中。

对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而言,重大的军事行动,一般都必需有多个预案,反复权衡利弊。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