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一批使者冲进了城中,第二批使者被孙权捉住。孙权终于了解到了对方敌情。

辛辛苦苦攻打了 一个月,依然一无所获,孙权也有些泄气了,再加上看到曹操底子还很厚啊,孙权决定,撤。

当然,他不撤也会遇到麻烦,因为曹操是永远都不可能放弃合肥这个战略要地的。

不久后的建安十四年(209)三月,曹操就亲率大军前来驰援,他来到谯县就得知孙权已经退兵,便下令部队停留下来,制造轻便快捷的战船训练水军。

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略重心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鉴于孙刘联军团结起来实在太厉害,在西线的荆州方向曹操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东方不亮西方亮,西线的荆州是不行了,那就只能指望东线的合肥了。

对付小字辈的孙权,曹操还是颇有自信的。

这时蒋济来见他,曹操向他说出了一个打算——移民。

我没有说错,就是移民。

曹操的打算是把淮南的百姓迁往淮北。前面我多,次说过三国时代,人口稀少,老百姓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打仗除了抢地盘,还抢老百姓。

曹操怕孙权把淮南的老百姓抢走,因此特意想出这么一招。

事实上这也不是曹操第一次这么搞了,早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就百姓先迁往南边,以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以前官渡之战他成功了,现在他想如法炮制。

他坚信,成功的故事是可以复制的。

其实许多时候领导对部属说自己的打算,并不是真的虚怀若谷地想征求你的意见,而是一种姿态。

他领导想听到的,并不是不同意见而是部属称赞自己的领导多么英明伟大。

蒋济比较实在,也不太会拍马屁,他认为以前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搞移民搬迁可以保存实力,那是对的;而现在的形势不同了,社会逐步稳定,而多数老百姓是不愿拆迁安置的,因此一味的搞移民就是瞎折腾。

曹操不以为然。

曹操决定按既定的方针办,结果一刀子砍下,效果果然很明显——江、淮有十多万人老百姓还没有等曹操派出城管来拆迁,就积极行动起来——扶老携幼南逃。

连钉子户都不当了,也太自觉了嘛。

事情办砸了。

这年七月,曹操通过水路进驻合肥,亲自恭候老客户孙权上门。

赤壁之战我是打败仗了,但那是你和刘备搅合在一起,这次没有刘备,咱们重新较量如何?

但孙权鬼精鬼精的,曹操来到了合肥,他却死不出头。

孙权没有动作,但曹操手下人却是小动作不断

比方说庐江人雷绪反了;而那个厚脸皮的陈兰也勾结梅成在灊县、六安一带聚众叛乱。

一般说来,能够史书留名的人都不是小角色,光是那个雷绪的队伍连同家属至少都有五万人,非常壮观。

雷绪曾经跟随张角,说来多少还算是见过世面的,有些政治头脑。

这次是他第二次创业,考虑到创业的外部环境不佳,他特意找了一个外援——孙权。

你造反还可以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还和孙权勾勾搭搭的,那就是敌我矛盾了。

没说的,剿灭!

曹操对付这种有组织,没纪律,有数量,没质量的农民武装一向是颇有心得的。他派夏侯渊讨伐,派于禁等人讨伐梅成,派张辽带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同时为防止孙权接应,曹操派臧霸率兵到皖,主动攻击孙权手下的韩当。

几个人最狡猾的要数梅成,他向于禁诈降,然后找了一个机会把队伍拉上了灊县境内的天柱山,同陈兰会合。

天柱山山如其名,地势陡峭,通往山顶的是一条窄得只能过人的小路,居然有二 十余里。所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家看到如此地势,多少有点畏难情绪,只有荡寇将军张辽勇敢坚决地说,难道因为困难我们就要畏缩不前吗?狭路相逢勇者胜!

张辽带队攻上天柱山,斩杀了陈兰和梅成。

雷绪一看情形不对,估计投奔孙权也没戏了,还好有个刘备,当时正在南征荆州四郡,雷绪索性带领手下的五万多人(包括随军家属)去荆州投奔刘备。

刘备对雷绪同志能够弃暗投明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立即封他做了偏将军,要知道,那时的诸葛亮同志也不过是个军师中郎将,比偏将军还小一级呢。

虽然雷绪同志成功转会,官运亨通,但曹操显然是不会认可的,他觉得如鲠在喉,派夏侯渊继续施压,最终雷绪同志的好运没能长久,被夏侯渊同志斩杀。

张辽险中求胜,曹操自然更加欣赏,自然不吝给予封赏,除了为他考虑经济效益外(增加封邑),还考虑了政治效益(授于假节)。

曹操于209年的十二月率军回到了谯县,考虑到合肥的极端重要性,曹操特意留下七千余人,由张辽、乐进、李典三员猛将带领驻防。

七千人,不多,因此曹操给他们的任务是防守好就合格。

既然孙权不愿意玩,那就班师。

公元210年的春季,曹操开始考虑人才队伍建设,事实上曹操一直非常重视人才队伍,他手下的人才也一直是诸侯中最多的,但他依然不满足。

他依然求贤若渴。

为此他分别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颁布了3次求贤令。

实话实说,我对曹操的品行是比较厌恶的,从政治上看他的确是一个阴险、奸诈的家伙,但这个求贤令的颁布,却充分显示出他用人的独到眼光。

在一般人看来,德才兼备才算合格的人才,可问题是这样的人才似乎只有天上才有——人永远是自私的动物,没有良好的制度约束,什么品行、道德都是浮云。

以前说过,东汉实行的是察举制,察举制考察的名气、地位、人脉资源等等,如果你有才,但社会舆论对你的评价很不好,即使被推荐了,也可能刷下来。

曹操的求贤令,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扔到一边,大胆地提出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了,为了释疑,他在文告中还特意做了解释“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等到人人道德水平提高了再选拔人才,我还搞个屁!

公元217年,曹操更是推出了主题更为鲜明的《举贤勿拘品行令》,里面几句话直接代表了曹操的思想:“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看清楚没有,老子需要的由一技之长的不是道德模范,而是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标兵!

唯才是举!

所谓唯才是举,归纳一点就是只要你有才,不管道德水平如何、名声如何、家世如何,兴趣爱好如何,都可以得到录用。

有才才是硬道理!

实用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的眼里,人只有有用没用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所谓的德才兼备,原本都是浮云!

虽然曹操赤壁之战打败仗了,但他毫不气馁,而是热衷于搞形象工程,为自己歌功颂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3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3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