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之死,无疑是江东的重大损失,因此最悲伤的要数孙权。
想当初,孙权的职位只是讨虏将军,部下将领与宾客们对他的礼节还较为简单,大家称兄道弟,没有什么讲究,领导和群众打成一片固然是好,但群众和领导打成一片就大大地不好了——长此以往,领导的威信从何而来?
因此,最佳的办法就是和群众保持距离,神神秘秘的,让人觉得天威难测,那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
这方面,孙权当然懂,但刚刚掌权,手下的骄兵悍将个个都是元老,自己的资历只能算小字辈,实在没有资格耍大牌的。
幸好有更懂游戏规则的周瑜。
周瑜和孙策是铁哥们,而吴夫人也叫孙权把周瑜当哥哥来看待,按说周瑜的资格够老,但他却非常谦虚,对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定位非常清楚,大庭广众之下他从没有孙权当兄弟,而是当领导,处处以臣僚的礼仪尊重孙权,恭恭敬敬、一丝不苟,这下大家都看明白了,老资格的周瑜都如此尊重领导,其余的人自然无话可说,孙权的地位自然稳固多了。
除了尊重领导,他还很尊重老将。
程普是他副手,仗着年龄比周瑜大,资格老,多次耍老资格凌辱周瑜。
据说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官场定律:要想自己死得更快更难,那就和领导作对吧!反之,这条定律还可以这样解释:除非你有更大的靠山,请千万不要同领导做斗争。
但程普就这么做了,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比较嚣张,甚至攻打江陵的时候差点误事,这么严重的情节,他却没有遇到什么紧箍咒,也没有穿什么小鞋。
原因很简单——周瑜时时处处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对待程普,从不斤斤计较。
对老同志、老革命、老前辈,我一向是非常尊重的。
时间一久,程普也慢慢觉得老是倚老卖老占年轻人的便宜,实在不够厚道。
再久而久之,程普对周瑜同志更加钦佩了,他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象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已沉醉。”
总之,周瑜心胸是很宽阔的,除了对个别同志狠点(比如刘备、曹操),对领导是尊重的,对朋友是友好的,对工作是尽心尽力,这样的好同志说走就走了,孙权怎么不伤心呢?
周瑜死后,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刘备——因为新上任的鲁肃是个厚道人,他从来不像周瑜一样老打盟友的主意,巴望不得盟友早点死光光,自己单干。
照现在的说法是他是个亲刘派。
鲁肃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对敌。
而刘备无疑是要团结的对象。
因此,鲁肃上任后主动调整外交方针,联合刘备,防备曹操。
现在刘备暴发了,既然要团结人家,就得给人家一点甜头,因此鲁肃主张,既然刘备想借荆州,那就借一点地盘给他,比方说江北的南郡就可以暂借他嘛,他守在哪里,可以帮我们抗击襄阳的曹军,相当于是给我们减负。
而且在他看来,借就是借,借了还得还,今后还得给利息,这笔买卖不会亏。
非常仁义,非常慷慨。
因此,刘备的所谓借荆州,就是借南郡。
孙权原本是不想借的,南郡毕竟是周瑜同志历尽千辛万苦、搭上无数将士的性命才换来的,换谁都不乐意。
但不同意似乎也不好,首先鲁肃作为军队的新掌门人,一开始就捣鼓出这么个建议,就被领导一票否决的话,似乎也不合常理,而更重要的是他也需要刘备的帮助和支持。
周瑜死后孙权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时代不一样了,东吴目前没有人有周瑜的雄才大略,能够带兵吞并益州、汉中,接任者鲁肃,负责战略还行,像带兵打仗一类的战术问题,比周瑜毕竟要差一个档次。因此,对于他,要求不能太高,能把东吴的一亩三分地守好那就及格了。
因此孙权东面与曹操要开战,西面与曹操搞对抗,两条战线铺开,实在很吃力,也实在耗不起。
而南郡与曹操的襄阳郡接壤,姑且让刘备驻守在那里,相当于是给自己看门,给自己减压减负,这样算,就不吃亏。
那就借吧。
于是孙权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番阳郡;从长沙郡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汉昌郡;又任命程普兼任江夏郡太守,鲁肃为汉昌郡太守,率军驻在陆口。
而关于借荆州孰是孰非的问题一直不绝于耳,但我认为从实际情况出发,周瑜不借荆州的主张是正确的,而鲁肃借荆州的主张也是正确的,还是那句话,时代不一样了。
这世上有借兵的,有借粮,有借钱的,就是没怎么听说过借地盘的,在孙权、鲁肃看来,借了就是朋友,借了就是兄弟,借了就是哥们,今后会主动奉还的,而且要付利息;而刘备心里的如意算盘却是当老赖,所谓的借,就是要,不会还的。
扯不断理还乱。
祸端就此埋下。
当刘备从孙权那里借到南郡的消息传来,连一向心理素质极佳的曹操也不淡定了,据说当时他正在写字,吃惊得笔都掉在地上(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失态啊,失态。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刻骨铭心,他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也是恨之入骨,但敌人如果你不打倒他,他是不会自动消失的,而孙刘联军穿着一条裤子,风头正劲,要硬打估计也很困难(他试过的)。
失态之后的曹操马上意识到,如果孙刘真的团结如一家人,今后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因此,无论如何都要离间他们。
因此,危机公关就非常重要。
实际上,曹操是一直喜欢公关的,早在去年(209年)他就开始搞这类活动了,只不过拿出他公关的对象是周瑜
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挖墙脚。
挖墙脚和拆迁其实差不多,挖的方法如果掌握不好,墙塌了,自己就会很受伤,当然,这一点他是有亲身体会的,赤壁之战他吃过黄盖亏的,尽管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
尽管赤壁之战周瑜给他留下的伤痕已经够深刻的了,但曹操人人决定捐弃前嫌、化敌为友。
周瑜是孙权的首席高参,如果把他给公关了,孙权也就完蛋了。
说干就干,建安十四年(209),曹操派九江人蒋干前往江陵,让他去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蒋干字子翼,其人一表人才,能言善辩,在江、淮间也算是一个名人。蒋干接到指令后,布衣葛巾,假托有私事前往江陵。
周瑜是何等聪明的人,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对蒋干的来意他已经猜出了八九分,但他不想给蒋干表白的机会。
周瑜索性一语道破天机:“子翼啊,你不辞辛劳来到这里,该不是替曹操作说客的吧?”
这家伙也太直接了吧。
蒋干当然不好承认,只得辩解说:
“咱们是同乡,分别了这么长的时间,特来叙叙旧,并学习一下治军的先进经验,怎么,怀疑我是说客,不欢迎啊?”
周瑜笑着说:“我虽然不象夔和师旷那样聪灵,但听弦赏音,还是能够知道雅意的。”
哎呀,不用客套了,你的来意我知道。
调侃归调侃,周瑜还是热情款待蒋干。
三天后,周瑜又拉着蒋干畅游军营、什么仓库、军资、器仗等等随便看。
你不是要学习治军经验吗,随便看,不算泄密。
参观完毕,又请他喝酒,酒话胡话说了一大堆,就是不谈政治。有时蒋干刚想开口,周瑜又故意把话题岔开。
最后,周瑜明确表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