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事实上,无论曹魏公司还是东吴公司,事业已基本定型,诸葛亮要和那些老资格搞竞争,实在不容易出头。
比如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曾经试探着邀请他加盟江东,这时诸葛亮终于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孙将军固然不错,但还是无法充分发挥我的才能,所以我不能跳槽(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相对而言刘备同志的优势就太突出了:第一刘备同志四十大几了,事业才刚刚起步,随便帮他打一个地盘,都是大功一件,而且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第二刘备阵营武将强,谋士弱,诸葛亮去,内部竞争也不激烈,反而会受到格外器重;第三,刘备人品不错,爱才,为人宽厚,会为他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最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的政治抱负是兴复汉室。而能让他施展自己抱负的,不会是守土自保的刘表,不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不是平定江东的孙权,只能是拥有皇族身份的刘备!
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刘备;自然而然地,本事过硬、关系也过硬的诸葛亮得到司马徽和徐庶的联袂推荐;自然而然地,卧龙先生也进入了刘备的视野。
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了,至今已它成为无数人慨叹的经典。
当然,有人对三顾茅庐是持怀疑态度的,比方说三国时代的魏国人鱼豢(huan),在其所著的的非官方史书《魏略》中就指出,当时平定了北方,对荆州虎视眈眈,诸葛亮心急如火,亲自去樊城拜访刘备。
刘备每天迎来送往的客人很多,再加上以前他和诸葛亮并不认识,因此对这个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诸葛亮出山时约二十七岁,刘备四十七岁)也没有怎么在意,客人走后,刘备就开始用髦牛尾编制工艺品。
这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说:“将军应该胸怀大志,怎么能醉心于搞这种小玩意儿而已(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诸葛亮的话很刺耳,不中听,但很有道理,刘备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另眼相看了。
刘备回答到:“你说的什么话呀,我只不过想借此忘掉烦恼而已。”
诸葛亮问:
“你夹在刘表和曹操之间,觉得自己怎么样?”
刘备说:“比较困难,”
诸葛亮说:“你才几千人,得赶紧想办法啊。”
“我也感到很烦恼,怎么办呀(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你可以给刘表说,把那些外地盲流(流民)组织起来带兵,壮大自己啊。”
刘备立即照办,很快就发展壮大了,由此他看出诸葛亮的才干,开始把诸葛亮当做尊贵的客人。
诸葛亮毛遂自荐,当时持这种观点的,除了《魏略》,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这两本书说的都大同小异。
而现在的一些专家也随声附和,他们认为,诸葛亮满腹经纶,在草庐中就能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说明他非常迫切地想寻找明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说他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完全可能,总不可能在家里守株待兔嘛!万一刘备不来怎么办,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的关系是很过硬的,他的交际圈是很广泛的,他名气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完全可以通过老师、学友的言论对刘备施加影响(比如徐庶、司马徽就曾经向刘备推荐),看看刘备的态度;如果他不乐意登门,再毛遂自荐也不迟嘛。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是刘备请他出山,他巴望不得,怎么可能扭扭捏捏再三推辞!到最后,甚至还有人怀疑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是假的,他们认为刘备请诸葛亮也没有带秘书,怎么可能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
一句话,三顾茅庐是假的,诸葛亮在进行炒作。
反对派的质疑看似言之凿凿,但《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看明白没有,“凡三往” 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不确定的虚数,它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刘备是去了三次。《三国志》比《魏略》成书晚,但陈寿并没有采纳鱼豢的说法,已经很说明问题。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倒是引用了《魏略》的文章,但随即作者对此进行了辨析,明确肯定了三顾茅庐的说法。
(7)事实上,诸葛亮在写给刘禅的《前出师表》中,他已经说得很明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胆子再大,也不至于欺君吧,除非他人品有问题,而诸葛亮的人品,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从刘备到刘禅,从本国的同僚到敌国的对手,包括司马懿、司马炎、孙权,从古至今,无数人对他敬仰有加、赞不绝口,难道会是今天的所谓几个狗屁专家能否定的?
因此,诸葛亮的人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此他是绝对不会说假话的。
退一步讲,任何人说谎也有目的的,诸葛亮说假话干吗?自抬身价?炫耀?要知道,他是刘备指定的托孤重臣,是帝国的二号人物,刘备叮嘱自己的儿子要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看待,这样的荣誉已经够高了,何必画蛇添足地编造三顾茅庐的故事,来砸自己的招牌。
因此只要《出师表》是真的,那么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真的。
诸葛亮有两篇《出师表》,怀疑《后出师表》的大有人在,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说《前出师表》是赝品的。
还有一点,刘备当时驻扎新野,诸葛亮在隆中,两者相距几百里,那时也没有电话,不可能事先预约,加上诸葛亮虽然说是躬耕,但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实在很多,干农活的时间实在很少,因此当刘备兴匆匆地赶去遇到诸葛亮外出完全是有可能的,所以经历三次见到诸葛亮也是正常的。
所以,三顾茅庐的故事确凿无疑,切勿庸人自扰之。
我的观点不怎么传统,在我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不那么简单。现在让咱们进一步理一下诸葛亮关系网就知道了: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是刘表的朋友,诸葛亮的岳父和刘表是连襟,诸葛亮的叫刘表为姑父,诸葛亮叫蔡瑁为舅舅,诸葛亮的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拜名师、结婚、结交名人,被人包装……然后是三顾茅庐。
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似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巧合耶?必然耶?
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三顾茅庐肯定是真的,而诸葛亮作为时代的宠儿,进行了一场完美的职场营销也是真的。
诸葛亮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一切,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几经波折,刘备终于在隆中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先生,他叫左右退下,虚心向诸葛亮问计。
现在我困在这里,你给我出个主意,怎么办才好?
刘备的态度很诚恳,诸葛亮也不再客套,他把酝酿已久的谋略和盘托出,这就是有名的草庐对,后人也把它叫做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我看来,这篇闪耀着诸葛亮智慧光芒的隆中对,其实就是诸葛亮同志在煮酒论英雄,天下群雄纷争,最厉害的对手其实只有两个:曹操挟持皇帝,称王称霸,相当于黑社会老大,我们暂时不要去惹;孙权占据江东,经历三代领导人的苦心经营,已经根基牢靠,也不要去硬碰,而只能把他当朋友,大家和平共处、互利互惠。这样,除了他们两位,其他的都好办了:荆州的主人刘表不是干大事的人,地盘早晚得拱手让人;益州的刘璋是有名的软柿子,汉中的张鲁是软蛋,总之这三位都不是英雄好汉,都不是你的对手,我们要想发展,面对到嘴的肥肉,千万不要客气,力争把他们的地盘搞到手。这样一来,天下群雄就只有曹操、孙权和将军您了,大家鼎足而立。您拥有益州、荆州的广大地盘,对内搞好民生、搞好治理,同时施行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安抚好那些民族兄弟;对外团结孙权,如果天下的局势动荡,出现有利于我们重大变化,您就可以两路出兵,一边派大将向宛城、洛阳进军;同时你自己带兵攻打关中,成功帝王大业就那么简单!
一席话,让读书不多的刘备茅塞顿开,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