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2)

从此孙权身边形成了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帮忙的共同辅佐的局面。

孙权虽然接到了六个郡的地盘(会稽郡、吴郡、庐江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但之前孙策只是占领了城市,广大偏远地区的人心却没有彻底归附,手头的工作千头万绪,年轻的孙权的确需要辅佐。

孙策虽然没有袭击许都,但他死后,却有人打江东的主意。

是曹操。

他对孙策一向是既敬佩又忌讳,现在这位老兄听说孙策死了,更是大喜过望。

孙策文武双人所共知,而孙权默默无闻,而他刚刚接班,江东人心不稳、军心动摇,难道不是一举消灭江东的大好时机吗?

真是天助我也,发兵,攻打江东!

这时候,留在曹营的张纮说话了,曹公啊,您的一举一动可是代表朝廷,利用人家办丧事发兵,不道义不说,如果不能取胜,反而被天下人耻笑。

曹操一想,这倒也很有道理,而此时北方的袁绍虎视眈眈,如果攻打江东,袁绍卷土重来怎么办?

既然不能倒打孙权,那就给他一个糖,交个朋友。于是曹操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郡太守。

而张纮从此以吴郡东部都尉的身份重新回到江东,尽心尽力辅佐孙权。

虽然有那么多人辅佐,但还是有人不放心,比如吴夫人。

孙权虽然主宰江东,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西有刘表、黄祖虎视眈眈,北有陈登,知女莫若母,知子也莫若母,吴夫人知道,孙权无论是作战的能力、经验和他哥哥孙策相比,毕竟要差一截,因此,吴夫人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吴夫人私下里把张昭、董袭等人找来,忧心忡忡地问,江东能不能保住?

吴夫人这句话,实际上是想看看这些元老的底牌,也是要这些元老表态,你们到底支不支持孙仲谋!

董袭率先表态,他自信满满地回答:江东地势险要,何况现在文有张昭、武有我董袭等人,保全江东完全没有问题!

董袭说得没错,现在的江东有的是人才,尤其是孙权掌权之后,江东又增加了许多人才,其中最出名的是鲁肃。

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老实、反应迟钝,他的作用似乎仅仅仅限于调和孙刘两家的矛盾,而且是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这样的老好人实在不应该做外交官。

历史上的鲁肃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周瑜的至交,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东吴的主要谋士之一。

鲁肃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他和祖母一起生活。鲁肃家里很有钱,属于当地的豪族,但并不是时代读书为官的士族。

鲁肃为人很大方,周瑜担任袁术手下居巢县长的时候,遇到困难(袁术穷奢极欲,他统治的地盘都比较穷)曾经带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希望得到一些赞助,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的粮仓,一个能装3000斛(大约80000多斤),大方的鲁肃二话不说,指着其中的一个对周瑜说,那些都送给你们了,随便拿,不要客气。

如此大方的人物还真少见,从此,周瑜、鲁肃成为好朋友、

据说周瑜、鲁肃当时曾掘地接泉,以水代酒,喻示君子之交淡如水,现在鲁肃的老家还有一口井,叫“子敬泉”。

事实证明,大方一点,不仅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

鲁肃兴趣爱好似乎不在于发家致富,把家业做大做强方面,而是散财卖地,把那些饿肚子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习武。

世道很乱,鲁肃组织手下三百男女迁居到相对比较安定的江东,老弱病残在前,青壮年在后,有序迁徙。

但危险还是不期而至。

州里的追兵很快就追上了。

鲁肃对追兵说,现在的社会那么黑暗,你们立功,国家也不赏赐。如果你们不追,也不会受到什么处罚,那你们何苦对我们苦苦相逼(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

为了让那些人死心,鲁肃亲自来了一个才艺大展示,他立了一个盾牌在地上,拉弓射箭,居然直接洞穿盾牌!

那意思是别把我们逼急了,兔子逼急还咬人呢,何况我们不是兔子!

鲁肃先礼后兵,追兵也觉得这个人不好惹,只好行了个方便。

此后鲁肃渡江见到孙策,留在了曲阿,祖母去世后孝顺的鲁肃把祖母迁葬回老家东城。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

(3)回到家乡后,鲁肃的一个叫刘子扬的老乡劝他投奔郑宝(就是被刘晔斩首的那位)。郑宝当时有几万人,活动的地盘很广,名气很大。

鲁肃当时没去处,只好嘴上答应下来,回到曲阿准备处理完自己的一些事情后就动身北上。真如此,世上就没有政治家鲁肃了。

恰好,周瑜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也赶到了吴郡。

一见面,鲁肃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周瑜。

周瑜的反应是很吃惊。那个郑宝算什么东西,怎么比得上孙策兄弟俩,你怎么能跟这种人!

这时孙权也在吴郡,周瑜立即向他推荐了鲁肃。

孙权急需人才,见到鲁肃这位奇才后,感觉这个人果然名不虚传,实在有料。于是,等手下人都走后,把鲁肃单独留下来谈话。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话。

我之所以不用聊天这个词,因为这次谈话比较重要,不是娱乐性质的那种,而是关系到东吴命运,犹如诸葛亮献给刘备的隆中对。

孙权谦虚地问,子敬,现在汉室衰弱,我想学习齐桓公尊重王室,你对时局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鲁肃不再谦虚,他把自己酝酿已久的思想和盘托出,据我撕下来观察,汉室岂止是衰弱,那简直是要倒闭,已经不可能复兴了,当今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是不可能一下子铲除的,因此我们只能坚持立足江东,观察天下成败,(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而将军是不可能当齐桓公的。现在只有一条路,利用曹操与袁绍互相争斗的机会,消灭荆州的黄祖、刘表,控制长江流域,与曹操抗衡。然后像汉高祖一样成就帝业(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就是有名的榻上对,许多人认为可以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提并论。

但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鲁肃的榻上对固然有名,虽然提了一个鼎足江东、消灭刘表、划江而治、建立帝国的的四部曲,当然第二部、第三部实际上是一步棋,也就是说,鲁肃实际上提出的三步走的目标,但那时候,孙权兵强马壮,已经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即使有点山越人闹事,也是成不了气候的,第一步目标实际上已经实行了。而北方四州还在袁氏手里,全国局势尚未明了,因此鲁肃绝不是主张和刘表、曹操三分天下,其核心实际上是稳固江东,利用曹操征讨袁氏分身乏术的时机迅速占据荆州,和曹操划江而治,有机会再统一中原。

至于在赤壁之战时,鲁肃发现没法实现自己的战略规划,主动把战略指导思想修正为鼎足而立,那是后话。

一听此话,孙权连忙谦虚地摆手,子敬,我的打算没你想象的那么远,我一门心思只想拥护汉室(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领导的心思怎么能随意让下属猜透呢?!

人家都掏心窝子了,你还在玩深沉,从这一点看,孙权比刘备的城府还深。

当然,孙权有自己的难处,你说得虽然好,只能一步一步地来。万一传出去,影响不好,还是低调一点,韬光养晦的好。

自从榻上对后,孙权对鲁肃更是另眼相看,给他大量的赏赐。

新官上任三把火,孙权开始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就是整合队伍,把那些战斗力不强的,全部整编合并,

这里说一下,三国的兵制。

先说蜀汉,刘备创业之初是部曲制度,自己招兵,自己管理,到蜀汉成立,就改为东汉后期实行征兵制为主,辅以募兵制,所谓的征兵制度,大家很熟悉了,当兵保家卫国光荣,所以你有义务当兵,不实行这一点,像蜀汉连绵不绝的征战很难招到人。募兵制,就是花钱招兵,相当于职业军人制度。蜀汉兵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士兵属于国家的,不是将领的私人财产,类似于现在的军队国家化。

魏国实行的制度有所不同,它分为州郡兵(地方部队)、屯田兵,中央军(主力部队,也叫中军)。曹魏时期,国家混乱,征兵很难,开始实行世兵制,也就是强制一些人世世代代当兵,而且实行终身制,也就是说,世兵是国家的主要兵源。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20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20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