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
(4)
袁术听说孙策受曹操唆使,准备进兵寿春,对孙策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自从他当皇帝的那一刻起,两家人已经分道扬镳了,现在更是势同水火。虽说孙策因为陈瑀袭击的事情耽搁了,并没有真正来攻打寿春,但袁术还是耿耿于怀。
并不是你不想来,而是你因为其他事情来不了,所以我恨你。
袁术是个记仇的人,他决定拿孙策开刀。
当然孙策作战勇猛,硬打袁术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下手了。因为他找到了孙策的软肋。
这个软肋就是山越人。
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山越人。山越人就是居住在古扬州的山区民众,不光有古越族(越同粤),也有汉人,所以也称百越族、山民。这些越人主要居住丹阳郡、豫章郡、会稽郡、鄱阳郡的大山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宗族武装武装,自己种植粮食,自己开发武器,自己内部搞自治,也不怎么服管。再加上他们擅长山地作战(所谓的丹阳产精兵),地理位置比较偏(山上),政府也拿他们没辙,相当于是半独立状态了。
现在大家应该看清楚了,山越人主要活动地区就是孙策刚刚到手的江东、以及南粤一带,所以说,孙策的政权并不稳固。
事实上由于山越人一直很爱闹腾,不仅是孙策,甚至后来的孙权也被搅得寝食难安,不断地派兵征讨,直到公元236年左右才基本搞定。
这次袁术看准机会,派人引诱祖郎,给他封官许愿,让他去联络那些山越人搞武装起义(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
当然孙策面临的危险远远不止这些,闹事的除了祖郎,还有太史慈。当初孙策在曲阳击败刘繇时,刘繇选择去了豫章郡,而太史慈逃到芜湖山区,占据泾县,自称丹阳太守。
这里说一下,东汉的丹阳郡,下辖19个县,当时宣城以东的地盘都归孙策所有,只有泾县以西6个县还没有归附,而祖郎活动在陵阳县、太史慈活动在泾县,他们和当地山越人的关系都不错。
孙策的战略目标就是拿下豫章郡、攻打江夏郡的黄祖,为父报仇。
而祖郎、太史慈活动的地盘就横亘在孙策西征的道路上,因此要实行为父报仇的远大目标,必须先搬掉祖郎、太史慈这两块绊脚石。
孙策亲自出马,祖郎这次没有那么走运了,被活捉。
祖郎看见孙策,吓得浑身哆嗦,看来这次是免不了一死了。
奇怪的是孙策不但没杀他,反而宽宏大量对他说,你以前很厉害,刀都砍到我马鞍上了,差点没把我杀死。不过我要干一番事业,急需要人才,对过往的事情既往不咎,你不要害怕。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祖郎当然求之不得。
收降了祖郎,接下来该对付太史慈了。
太史慈的运气和祖郎一样不好。
在勇里(泾县西北),太史慈被擒,孙策见到他,立即给他松绑,还笑着问:“还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你当时将我活捉,你打算怎样处置我(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不知道(未可量也)。”
孙策爽快地一挥手:“今后我们一起并肩战斗怎么样?”
太史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孙策当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军营警卫将官),班师时,让祖郎、太史慈和自己一起走在最前面,实在给足了二人的面子。
恰好此时,扬州刺史刘繇病逝,他手下有一万多人原本推举豫章郡太守华歆为新首领,但华歆知道自己不会打仗,一直不肯接受,这样,大家没有了主心骨。
一万多人,多大一块肥肉啊。
这时孙策想到了太史慈。
你在刘繇手下呆过,这些人你很熟,你过去看看,见机行事,能拉一些人过来最好了。
孙策问,你算一下,需要带多少人才够?
太史慈说,不要太多,几十个人就够了。
手下人不无忧虑地提醒孙策说,这个太史慈刚刚投降,你就放他走,估计他不会回来了(慈必北去不还)。
但孙策对自己的眼光很自信,他毫不介意地说,如果他都要背叛我,估计这世上没谁可以信赖了(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临走时,孙还设宴为太史慈践行,酒喝得差不多了,孙策拉着太史慈的手问,你估计什么时候回来?
太史慈说,最多60天。
太史慈走后,大家仍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个刚刚投降过来的人,要说相信,的确有点难。
但孙策却有自己的判断,太史慈不是野心家,他从来都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大家不要担心。
是的,行走江湖,什么最重要?
义!
孙策说得没错,后来,太史慈果然在约定的时间内返回。他带回来一个重要的信息:华歆虽然有名、有才,但没有野心、没有魄力。无论管理还是打仗都不行,豫章郡的人闹独立,他也只有干瞪眼。
呵呵,竟然华歆都不行,那豫章郡早晚是我孙策的了!
(5)199年袁术气死后,后事怎么处理是个问题。
虽然家当不多,也是有的,比方说那么多部下,他们就面临一个何去何从的方向性选择。
袁术野心勃勃、言而无信,本人没什么朋友,以前有个孙坚,又死了。树倒猢狲散,于是袁术的长史养弘、大将想到投奔孙策,毕竟大家曾经好过一段时间,但不料半路上被庐江太守刘勋截击,全体被俘。
刘勋的好运来了。
袁术的堂弟袁胤、女婿黄猗等人,不敢呆在寿春,带领袁术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和一个棺材(袁术的棺木),到皖城投奔刘勋。
兵其实刘勋的好运还不止这些,他不但得到了很多人马,还得到了一位高参——刘晔。
刘晔,字子扬,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的战略家,魏国的三朝元老。
刘晔出身于皇族,本人很早就出名的,著名的人才评论家许劭就断言他有佐世之才。
在大家心目中,刘晔是个文弱的谋士,事实上刘晔是谋士不假,但他并不文弱,相反还很彪悍,从小都很彪悍。
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临终前叮嘱说父亲刘普的仆人品行不好,爱诬赖人,要兄弟俩多多提防,长大后人找机会除去他。但刘晔的确很早熟,长大?不用等那么久,十三岁我就可以了。
13岁,即使照现在的标准看也是未成年,但刘晔充分发挥自己道氏理论缺点优点杀掉仆人。那个仆人是父亲的亲信,不明不白地死了,父亲很生气,难道这个孩子从小就有暴力倾向?
但当他了解到刘晔杀人的动机后,更是又惊又喜,毕竟是自己的儿子,那么早熟,何必责难呢?
和王朗、刘繇等善于治理不善于打仗不同,刘晔的强项是参谋军事,他目光敏锐,为曹魏屡献奇策,不管是灭蜀汉、还是灭吴的计策都有(以后会具体细说),而且实用性、针对性都很强,但刘晔同志不愧是三国中最郁闷的高参,虽然他在曹魏很受欢迎,但他最重要的计策曹魏却没有采用(以后会具体讲),相当于是闲置报废了。
在199年的时候,刘晔同志还是很走运的,那时候,扬州有支农民军头目,他们的头目叫郑宝,知道自己本事有限,于是热情地邀请当地的名人刘晔入伙,当头目。刘晔是堂堂皇族血统,怎么会干土匪那种打打杀杀的活计呢,太没品味也太没前途了吧。
刘晔理所当然地拒绝了,但郑宝等人依然不死心,打算强行绑架刘晔,反正就看好你了,你必须领导大家共同致富。
现在的刘晔比较为难了,答应吧,自己内心一万个不乐意,不答应吧,自己会被绑架。
恰好此时,朝廷派使者到扬州,机会来了!
刘晔一面把使者请到家里,一面向郑宝发出邀请。
郑宝以为自己的事情有眉目了,毫不怀疑,屁颠屁颠地赶来。
等待他的是明晃晃的大刀,郑宝同志菜还没有吃上几口就被刘晔砍下脑袋。
其余的部下看见领导都挂掉了,自然不敢闹事,但他们仍然要坚持实现领导生前的遗愿——推举刘晔当领导。
这些人再不能一推了之了,放任出去,可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呢。
于是刘晔把他们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全部是白送,一分钱也不要,
而刘勋的反应自然是惊诧不已,是啊,现在什么世道,谁都巴望不得自己的兵越多越好,哪有不图名,不图利白送东西的道理。
刘晔的说法倒是非常谦虚,郑宝的部队一向以抢劫为生,我能力有限,即使接手也是一个烫手山芋,养不活他们,还不如交给刘将军你来打理。
刘勋的兵力骤然大增,虽说人多力量大,但有时人多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比方说要管那么多人吃吃喝喝,粮食就是一个大问题。
刘勋决定借粮。
刘勋派堂弟刘偕向豫章太守华歆借粮,但混乱世道,粮食就是宝贝,你队伍那么多,需要的又不是一点点,借给你,我去喝西北风啊?
于是华歆以自己也很穷,还要养活一大堆人为由,不肯借粮。
虽然华歆没有借,但他还是很够义气地派人带着刘偕四处化缘。
他们原计划在海昏(今江西奉新县西)、上缭(今江西永修县)向刘繇的旧部告借三万斛。但刘偕去磨蹭了一个多月,嘴皮都磨干了,才勉强借得两千斛。
一个多月,计划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完成,回去太没颜面了。
刘偕等人窝着一肚子火,私下里向刘勋汇报工作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抠门,这样的人就该被剿灭。
刘勋一想也是,你不借,好办,我就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