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不认识太史慈,他如实地说,是呀。
太史慈故作关心地问,公文在哪里(章安在)?
公差不知是计,回答说,在车上。
太史慈热心地说,哎呀,给朝廷报告千万要仔细啊,你的公文有没有什么差错没有(章题署得无误邪),我给你看看。
公差从车上取出公文,太史慈接过来,看也不看,直接用刀子把它划烂。注意,东汉有纸张,但尚未通行,像公文往来一般不是竹简就是丝帛。
公差又惊又怒,气得直跺脚(吏踊跃大呼),好端端的,你毁我的公文干什么?!
太史慈故作神秘地把他拉到一边,看这事儿弄得,但也不能全怪我吧?要不是你不把公文给我,也没有这回事啊。事已至此,咱们要么一起受罚,要么一起逃亡。
倒打一耙,公差很生气,要知道,丢失政府机密文件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公差对太史慈的身份已经猜出八九不离十,你倒是为你们郡里立一大功了,我可惨了。你为什么也要逃亡?
太史慈说,我来到任务只是看看你们的公文递上去了没有?但不想一时大意,毁掉了奏章,回去也难免受罚,因此我们还是逃吧。
公差信以为真,和太史慈一道逃亡,谁知半道上太史慈使诈,又悄悄溜回来了,把郡里的文件递上去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朝廷自然相信郡政府,州政府有口难辩在这场争斗里处于下风。
太史慈在郡里出尽风头,但在州里,他却成为一个反面人物。
考虑到自己一个小公务员得上级也没什么好果子吃,太史慈也觉得后悔,索性辞职不干,跑到辽东郡避祸。
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久太史慈的英雄事迹传到北海相的孔融同志耳朵里,孔融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文人,他对太史慈十分欣赏,多次向他母亲打听太史慈的下落,还送很多东西给老人家联络感情,目的就一点,太史慈回来后,您老人家就让他上我这里来吧,北海欢迎你!
太史慈回来后,恰遇孔北海同志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的包围,在母亲的动员下,太史慈同志在家里休息三天就上路了。
所幸的是,太史慈发现管亥的包围圈并不严密,于是他趁晚上偷偷混进城,终于见到了孔融。
太史慈很有胆量,他请求带兵破贼。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6)
但孔融一门心思想等外援,不许。
让他沮丧的是,左等右等,援兵没等来一个,包围圈却越来越紧密了。
再等,就是等死。
于是孔融想到了主动出击,向平原相刘备同志求援。
问题是,城池被包围得像铁桶一样,怎么出去?
难道飞呀?
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的。
这时,太史慈站出来了,主动请缨。
但孔融同志摆摆手,哎呀大家都说不行啊,我看你还是别冒险了吧。
但太史慈坚持要报恩。
孔融只好答应。
太史慈虽然要出城,但他却不想硬冲,他先是带着箭靶出城,每天出去射上几箭,让城外的黄巾军看现场直播。
太史慈的箭术精湛,敌人开始还很紧张,但几天后,看这人也没啥新鲜玩意儿,防备就松懈了。
松懈了,就是机会,于是太史慈趁着空档,快马加鞭,敌人反应过来,开始追击,但太史慈的箭术实在高明,回头射箭,箭无虚发,射死了几个追兵后,黄巾军再也不敢追了。
以前说过,太史慈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刘备派遣三千援兵去为孔融解了围。而一向很少夸人的孔融也亲切地称太史慈为“少友”。
太史慈与刘繇是老乡,自从逃到辽东郡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这次,太史慈特意渡江到曲阿与老乡见面,恰好遇到孙策攻击曲阿。
有人建议,太史慈人不错,可以派太史慈为大将,抵御孙策。
刘繇虽然和太史慈关系不错,但对老乡的水平实在不了解,也很不看好。面对别人的建议,他说,用他?有没有搞错?如果我用子义(太史慈),许劭一定会笑话我的(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虽然没有对太史慈委以重任,但也不能把这位老乡闲着。于是给他分配了一个新的工作——斥候。所谓的斥候,就是侦察兵,起源于汉朝,并因直属于王侯管辖而得名。也就是说,刘繇派太史慈跑腿搞军情侦查。
在神亭,与孙策骤然相遇了。
不管人多人少,遇上了,就得亮剑。
此时孙策身边的人不多,一共十三个,但都是猛人,什么韩当、黄盖都在里面。
而搞侦查的太史慈身边人更少,就一个随从。
二比十三!
但太史慈毫无惧色,他率先出手,拍马冲过去,直挑孙策。
孙策也是猛将,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坐骑,顺势夺过太史慈脖子上挂的手戟;而太史慈也有收获,他一把抢过孙策的头盔!
危急关头,双方的后援部队赶到,大家才各自撤退。
此后孙策开始和刘繇正面对垒,刘繇虽然是社会名流,但打仗的水平实在不如他搞学术研究那么厉害,何况曲阿是一座孤城,历代能守住孤城的,都是有后援的,至少有大后方,而刘繇虽然管辖的地盘很宽,但都是名义上的,要指望那些地方都伸出援手的是不现实的。
所以,孤城是不能死守的。
不久孙策收复曲阿。
战败后的刘繇逃往丹徒(镇江),
孙策以前大约有五六千人,但经过此战,队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急剧扩张到二万人,战马一千匹。
什么原因呢?原来汉末的军队,不管是农民军、还是政府军、差不多都是有组织、没纪律的,打仗的同时,兼职烧杀抢掠,而孙策的部队纪律严明,不偷鸡摸狗、不抢粮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混乱世道,这样的部队不受欢迎才怪。
孙策入主曲阿后,立即发布安民告示:凡是刘繇以前的亲朋好友,只要乐意归顺的,既往不咎,我们不搞大清洗那一套;凡是想当兵的,一个家庭只要一人,且免去全家的赋税,不想当兵的,悉听尊便,绝不勉强。两个凡是的惠民政策一出,应者如云。
远在寿春的袁术,得知孙策靠一千多人发家,居然屡战屡胜,夺取了曲阿,人数上万,心里酸酸甜甜,五味杂陈。他知道,孙策的翅膀已经一天天地硬了,不像他爹孙坚那么好使唤了。
但大家表面还是盟友关系,袁术也不想做得太难堪,毕竟,今后有许多事还得靠孙策支持,比如称帝。
于是他做了一个顺水人情,上表奏请孙策为代理殄寇将军。
自此,孙策之名威震江东。
部队壮大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管理就是一个问题。
好在孙策手下能人很多,比如在寿春就带人跟着孙策的吕范,毛遂自荐,担任监察官,负责部队的风纪整顿。这下好了,吕范是军中的元老,屡立战功,他来管理,谁敢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