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
(4)
对野心家袁术而言,他怎么可能容忍刘繇这个外来户横插一杠子。为了掩人耳目,于是他新任命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和朝廷搞对抗。
政治上有一手,军事斗争的准备也没有放松,刘繇派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
两拨人在江边打来打去,一年多没有结果。
这让孙策看到了机会。他接受朱治的建议,准备带着自己的一千多人准备返回丹阳郡,平定江东。
这里要说明一下,所谓的江东,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大体上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在三国,主要包括扬州的丹阳郡、会稽郡、吴郡、徐州的广陵郡等等地方。
前方的战事开展一年多了,进展一直不顺,现在孙策求战心切,他巴望不得。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我可以坐山观虎斗,反正不是亏本买卖,这么一想,袁术就宽心多了。
临行前,孙策向袁术告辞。看到孙策英姿勃发的英雄气概,袁术内心多少还是有点纠结的,他明白,孙策除了和他父亲孙坚一样会打外,还比他父亲多一样东西——心计。袁术有点担心孙策由此成为飞出笼子的鸟儿,越飞越高、翅膀越来越硬,最后不受控制。
于是他一面好言鼓励,一面大方地给孙策一个折冲校尉的头衔,让他出征。
事实上,袁术的担心不是并多余的,孙策从寿春出发自己就一千多人,沿途招兵买马,到达历阳(安徽和县)时,队伍已经扩大到已经五六千人了。
更让孙策高兴的还在后头,新任丹阳太守、周瑜的伯父周尚也带兵过来支援。
那就攻击。
这几位原先和吴景他们打仗已经经精疲力竭,猛地遇到孙策这两支生力军,自然不是对手。
接着孙策把目标瞄准了牛渚(zhǔ )山,那可是刘繇的后勤基地,孙策趁机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自己狠狠地赚了一笔。
孙策有援兵,而刘繇也有援兵——徐州的彭城国相薛礼、下邳国相笮(zé)融。
这个下邳国相笮融,在陶谦治理徐州一文中我们说过,陶谦让他负责运输广陵郡、彭城郡、下邳国的粮草自己,他却私自截留,利用公款兴建庙宇、举办各种佛事活动,排场很大。
这样看来,笮融虽然不是一个好官,却是一个宗教领袖呢。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大举进攻徐州,一路烧杀抢掠,笮融带领手下士兵和部属男女共一万多人南下广陵郡。广陵郡太守赵昱,非常好客,立即设宴款待这些远方来客。
这个笮融虽然喜欢佛教,但却没有好生之德,他看到广陵郡居然如此富庶,立即心生歹念,居然反客为主,趁着敬酒的机会把主人家给杀了。
在广陵郡烧杀抢掠之后,笮融渡过长江,来投奔薛礼。而薛礼因为和领导关系不和,早已来到秣陵。
他们一个驻扎秣陵城(南京)南,一人驻扎秣陵城,企图互相呼应。
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百多人,毕竟是搞佛教的,胆子小,一看胆大的孙策拼命地杀人,他二话不说,立即紧闭营门,不敢妄动。
孙策转而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
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渚。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出了点意外,孙策腿部中箭,被部下抬回大营。
不久,笮融获得一个重要的情报:孙郎死了!
笮融闻孙策死讯,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老子的运气怎么这么好,想什么来什么,妙啊!妙!
正当笮融部署让人出击时,孙策手下又有几百兵马前来挑战。
头领死了,你们也敢送货上门!想当我案板上的肉啊!
孙策部下果然不堪一击,还没有交手就开始逃跑(锋刃未接而伪走),这样的软蛋当然不能放过了,笮融手下穷追不舍。
不一会,他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敌人怎么越追越多,竟然四面八方都是!
不好,原来孙郎没死成,他妈的,中计了!
这一战,贪心的笮融损失一千多人,这次,轮到孙策贪心了。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而且展宣传攻势——让手下人一起扯开嗓子呐喊:“孙郎如何(孙郎竟云何)?”
是啊,你看我孙伯符水平怎么样啊?
成千上万人的声音一展开,更是响声雷动,摄人魂魄,笮融的手下当逃兵的不少,他自己也只能负险固守。
孙策见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后拿下海陵、湖孰、江乘等地。
孙策连战连捷,刘繇的外围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孙策趁机逼近刘繇的大本营——曲阿。
刘繇虽然损兵折将,屡战屡败,但他手下也有一个猛将——太史慈。
(5)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先后效力于孔融、刘繇、孙策帐下,最后成为东吴名将。
太史慈他从小十分好学,后来在郡政府担任负责起草公文的办事员。前面我们说过,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系,在汉末州已经正式升格为一级政府,因此。他们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省、市、县三级行政体制。一般说来,市里听省里的,郡里听州里的,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东汉有点特别,郡政府的太守行政级别是二千石,州领导州牧还好点,和太守差不多,大家可以和平对话,而刺史只有六百石,相当于县处级干部,遇到脾气好的太守倒好说,把州领导当上级干部,如果郡领导恰恰自己实力大,地盘大(如南阳郡),外加脾气大,往往不买州领导的帐。就像现在的一个上校,要他指挥少将,的确很难。
你是何许人,凭什么听你的?
而当时,太史慈供职的东莱郡郡政府和青州州政府的关系就很不好,虽说郡政府隶属于州管辖,但郡里却常常不服上级,两级政府经常扯皮,朝廷不知道原委,判断一件事的非曲直的依据往往是先看到谁的奏章就认为谁有理,所谓的先来后到、先入为主是也。因此州郡两个政府都深谙官场规则,汇报有争议的工作都是迅速写好报告,迅速上报,从不拖拖拉拉。
一句话工作上的事情,咱们先下手为强,比赛脚力,反正上面只听一面之词,咱们谁先到谁算赢。
一次州郡政府又为工作上的事情杠上了,这回是州里的公差跑得快,太守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决定选一个能跑的人去超越对手,选来选去,太史慈同志因为人年轻、身体素质好被选上。
其实领导的眼力是很好的,太史慈不仅人年轻(才21岁),而且脑瓜特别活络,人特别油,派这样的同志完成这项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太史慈接到任务后,星夜兼程,很快就到达了京师洛阳。
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及擦汗,就惊讶地发现州里的公差已经到了,正准备递交公文呢。
情况紧急。
太史慈走到公差面前说,你也是来交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