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这次他给孙策开出一个大额的支票——九江太守。
袁术同时告诉他,虽然给你太守当,不过不要急,要等。
年纪轻轻就当太守,可比当今网上当副局长的90后女孩牛气多了,还不得把你美死。
可惜孙策同志左等右等,始终不见任职通知,后来一打听,原来袁术同志的记性不大好,早已让自己的亲信陈纪走马上任了。而那张支票的事情,早已忘到爪哇国去了。
可怜的孙策就这样被人放了鸽子。
虽然心里不大痛快,但也想得开,没有说什么。要知道,老一辈有产阶级革命家袁术同志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所谓的无功不受禄,自己没有为他立功,凭什么白送你太守的职务?
孙策没有说什么,袁术就更加认定这个孩子老实,现在而今眼目下,最好欺负的就是老实人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欺白不欺。
只有在需要人手的时候,他才会想到孙策。
此后,孙策接到一个新任务——袁术去打庐江太守陆康。
这个陆康,是陆逊的叔祖父,袁术攻打徐州,向庐陆康借三万斛军粮,但陆康比他还吝啬,坚决不给,于是袁术同志勃然大怒。
袁术决定派孙策去收拾一下陆康,为了让孙策卖力一点,袁术又重新开出了一张诱人的支票:“哎呀,之前我阴错阳差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这次我一定说话算话,如果这次你拿下陆康那家伙,庐江郡就是你的了。”
因为之所以派孙策,是因为陆康那个家伙不仅得罪过袁术,还得罪过孙策。
说来那只是一件小事,有一次孙策去拜访陆康,但陆康看不起他,自己耍大牌,不露面,只派了一个秘书(主薄)出来应付了事,为此,孙策心里很不爽。
孙策是好面子的,因此,打陆康,无需动员。
对这个共同的敌人,孙策是不客气的,他很快拿下庐江郡。
劳动了就要报酬,这次你总得说话算数了吧。
但袁术同志依然和前次一样得了选择性失忆症——他把庐江太守的职务给了自己手下的刘勋。
对不起啊,孙策同志,还是我手下人可靠一些。
一次被人遗忘倒也罢了,连续两次被人遗忘,那就太郁闷了。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醒悟过来的孙策对袁术彻底失望,195年他终于下决心离开寿春。
而一场大战在等着他。
这次他要打击的目标是刘繇(yáo)。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郡牟平人,说来这个人的来头还是很大的,刘繇可是正宗的汉室的远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此外,他的叔父刘宠担任过东汉的太尉,他哥哥担任过兖州刺史(就是被青州黄巾军干掉的那位刘岱),而他也很了不起,做到了东汉扬州刺史(后来改为扬州牧)。
刘岱同志很有文化,他的特点就是品评人物,此外他很有胆略,19岁的时候,叔父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居然混进贼窝,成功营救人质。一举成名后,他被推举为孝廉,入朝很快被拜为郎中。
前面说过,东汉的文化人差不多都是道德模范,刘繇也不例外,他为官清廉,名气很大。
194年汉献帝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当他欢天喜地到达扬州时才发现,脸上顿时愁云密布:因为自己连办公的地方都被占了。
扬州的治所是寿春,但袁术同志已经于193年自称扬州牧、九州伯了,他鸠占鹊巢,抢先把办公室设在寿春。
要在寿春当扬州刺史,就得和袁术抢地盘。刘繇估摸着自己的实力不够,也没有勇气去打仗,只得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帮助下南渡长江,把治所设在了曲阿。
按说吴景帮这么个大忙,刘繇和他的关系应该不错的,但不巧的是此时发生了孙策攻击庐江太守陆康的事件,刘繇同志不由得起疑心了:孙策是袁术的人,你吴景也是是袁术的人,如果你们孙家和袁术联手对付我,那我就惨了。
的确值得怀疑。
两人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既然不能同心同德、和平共处,那就打吧。
于是刘繇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派兵把吴景等人逼到历阳(安徽和县)。同时派部将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从左右两个方向紧密监视吴景。
两个都是扬州的领导,谁是冒牌货?
(3)
对野心家袁术而言,他怎么可能容忍刘繇这个外来户横插一杠子。为了掩人耳目,于是他新任命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和朝廷搞对抗。
政治上有一手,军事斗争的准备也没有放松,刘繇派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
两拨人在江边打来打去,一年多没有结果。
这让孙策看到了机会。他接受朱治的建议,准备带着自己的一千多人准备返回丹阳郡,平定江东。
孙策从寿春出发,沿途招兵买马,到达历阳(安徽和县)时,队伍已经扩大到已经五六千人了。
更让孙策高兴的还在后头,新任丹阳太守、周瑜的伯父周尚也带兵过来支援。
那就攻击。
这几位原先和吴景他们打仗已经经精疲力竭,猛地遇到孙策这两支生力军,自然不是对手。
接着孙策把目标瞄准了牛渚(zhǔ )山,那可是刘繇的后勤基地,孙策趁机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自己狠狠地赚了一笔。
孙策有援兵,而刘繇也有援兵——徐州的彭城国相薛礼、下邳国相笮(zé)融。
他们一个驻扎秣陵城(南京)南,一人驻扎秣陵城,企图互相呼应。
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百多人,毕竟是搞佛教的,胆子小,一看胆大的孙策拼命地杀人,他二话不说,立即紧闭营门,不敢妄动。
孙策转而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
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渚。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出了点意外,孙策腿部中箭,被部下抬回大营。
不久,笮融获得一个重要的情报:孙郎死了!
笮融闻孙策死讯,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老子的运气怎么这么好,想什么来什么,妙啊!妙!
正当笮融部署让人出击时,孙策手下又有几百兵马前来挑战。
头领死了,你们也敢送货上门!想当我案板上的肉啊!
孙策部下果然不堪一击,还没有交手就开始逃跑(锋刃未接而伪走),这样的软蛋当然不能放过了,笮融手下穷追不舍。
不一会,他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敌人怎么越追越多,竟然四面八方都是!
不好,原来孙郎没死成,他妈的,中计了!
这一战,贪心的笮融损失一千多人,这次,轮到孙策贪心了。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而且展宣传攻势——让手下人一起扯开嗓子呐喊:“孙郎如何(孙郎竟云何)?”
是啊,你看我孙伯符水平怎么样啊?
成千上万人的声音一展开,更是响声雷动,摄人魂魄,笮融的手下当逃兵的不少,他自己也只能负险固守。
孙策见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后拿下海陵、湖孰、江乘等地。
孙策连战连捷,刘繇的外围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孙策趁机逼近刘繇的大本营——曲阿。
刘繇虽然损兵折将,屡战屡败,但他手下也有一个猛将——太史慈。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先后效力于孔融、刘繇、孙策帐下,最后成为东吴名将。
太史慈他从小十分好学,后来在郡政府担任负责起草公文的办事员。前面我们说过,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系,在汉末州已经正式升格为一级政府,因此。他们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省、市、县三级行政体制。一般说来,市里听省里的,郡里听州里的,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东汉有点特别,郡政府的太守行政级别是二千石,州领导州牧还好点,和太守差不多,大家可以和平对话,而刺史只有六百石,相当于县处级干部,遇到脾气好的太守倒好说,把州领导当上级干部,如果郡领导恰恰自己实力大,地盘大(如南阳郡),外加脾气大,往往不买州领导的帐。就像现在的一个上校,要他指挥少将,的确很难。
你是何许人,凭什么听你的?
而当时,太史慈供职的东莱郡郡政府和青州州政府的关系就很不好,虽说郡政府隶属于州管辖,但郡里却常常不服上级,两级政府经常扯皮,朝廷不知道原委,判断一件事的非曲直的依据往往是先看到谁的奏章就认为谁有理,所谓的先来后到、先入为主是也。因此州郡两个政府都深谙官场规则,汇报有争议的工作都是迅速写好报告,迅速上报,从不拖拖拉拉。
一句话工作上的事情,咱们先下手为强,比赛脚力,反正上面只听一面之词,咱们谁先到谁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