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说来话长,田畴的老家无终属于右北平郡,恰好是三郡乌丸的传统势力范围,而乌丸人对本地老百姓可没什么客气可言,看上的就要,要不了的就抢,不给就杀人放火,因此田畴对这些邻居没有任何好感可言的,眼看着乡亲们的房子被烧,财务被抢,甚至人被杀,他却无能为力。报告官府吧,那时幽州、青州、并州、冀州都归袁绍同志管理,要知道,袁绍和这些乌桓人是亲家(和亲),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告他们,屁用都没有!

因此,不能去投靠袁绍。

他不是端架子,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人。

而曹操,才是他要等待的人。

曹操主政冀州后,也知道田畴同志的名声,同样向他发出邀请,这次田畴没有拒绝,收拾好行李就上路。

如此急切,是有原因的:他之前他的好友邢颙(yóng)已经前去曹操那里探路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曹操这个人很爱才,很厚道的确值得信赖。

相信朋友,没错的、

但手下的门生依然迷惑不解,他们问,当初袁绍三番五次地请你出山,你都不肯,现在曹操第一次请你,你却迫不及待,什么原因啊?

“有些事情,你们是不会明白的。”田畴微微笑了。

是的,有些事情,只有自己才会明白。

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能为家乡父老报仇雪恨的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曹操见到田畴后,立即让他当蓨(tiáo)县县长,但考虑到打仗的实际需要,无需到任,而是留在军中当顾问。

(4)

田畴指出乌桓主力布置在无终一线,只有另辟蹊径,从徐无山翻过,到平刚再到乌桓部落的老巢柳城,来个黑虎掏心,一举成功。同时他指出这条路人迹罕至,毁坏严重,十分难走,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出其不意。

此外他还积极建议,为了彻底迷惑敌人,还需要制造一种假象——班师。

是的,部队收工了,警报解除了,敌人也就麻痹了。

太妙了!

曹操随即下令退军,同时派人在路旁立了一块公告牌,上面大书道: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行进军。

是的,我们走了,秋天过后再来陪你们,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备战额。

连撤军的理由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上去曹操可谓世界上最厚道的敌人了。

要说少数民族兄弟读书少,人还真实在,他们回去立即把所见所闻如实报告了蹋顿,蹋顿也很傻很天真,居深信不疑。

曹操让田畴带着他的手下人作向导,领着大军上了徐无山,向北挺近,沿途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克服种种困难,经过500余里的长途跋涉,直扑柳城。

前面还有两百里,就是柳城。

这时,乌桓人发现了这支部队。

曹操不是走了吗,怎么跑来的,做人怎么能不讲信用呢?

袁尚、袁煕、蹋顿等人得知消息,乱作一团。短暂的惊慌之后,大家终于明白,既然客人千里迢迢不请自到,那就应该派兵阻击。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来吧,决战吧!

206年的8月,曹操的部队在白狼山突然遭遇乌桓联军。乌桓联军队伍庞大,大约有数万人,而曹军前锋部队的人数不多,我推测大概就一万人左右,更糟糕的是由于是轻装前进,辎重部队全部在后面,许多将士连铠甲都没有。

敌人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一大片,8月的天气很热,许多人心里却很冷——因为害怕。

曹操一边让部队稳住阵脚,一边登上山坡观察敌情。他发现敌军人数虽多,但行动缓慢、阵容凌乱。

很明显,这是一支临死拼凑的队伍,战斗力并不强。

如果突然迅雷出击,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张辽在一旁建议道。

谁当先锋?谁堪大任?

我!张辽!

好,张文远,就看你的了!

张辽不愧是三国名将,他手执令旗,一声呐喊,带着人马,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乌桓联军受到猛烈攻击,纷纷瓦解,乌桓联军不住地退,曹军不住地追,杀敌伤敌无数。而那个助人为乐的蹋顿逃跑不及,被曹纯的虎豹骑截住诛杀。

白狼山之战结束,曹军大获全胜,他们不但彻底打垮了乌桓联军,而且还让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二十余万人重新归附中原。而袁尚、袁煕这对难兄难弟已经无法在辽西立足,他们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虽说是逃难,其实他们并不孤单——因为和他们一齐逃难的还有乌桓其他部落首领、以及剩下的全部家当——几千骑兵。

他们的目的地是辽东郡,准备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

这是他们唯一的去处,也是他们最后的去处。

等待兄弟二人的又将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曹操心中早有答案。战事结束,有人劝曹操穷追猛打,远征辽东,捉拿袁氏兄弟。

曹操自信地回答说:“不用那么费事,我要让公孙康把袁尚、袁熙的脑袋给我送过来。”

这里说一说辽东的公孙家族,父亲公孙度,儿子公孙康、公孙恭、孙子公孙渊,都是辽东郡的风云人物。

先说父亲公孙度、

公孙度 (150-204年),字升济,辽东郡人,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迁居玄菟郡。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在玄菟郡当上了一个普通的政府公务员。

政府里,像他这种小公务员一抓一大把,要想进步,基本上靠熬,一步步地来吧。

但姓公孙的运气似乎都特别好,比如幽州的公孙瓒,在政府里当公务员,一不小心被太守看上,一不小心做了人家的乘龙快婿,最后一不小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有时也不那么靠谱,命运往往也是掌握在别人手中,领导不赏识你,不提拔你,拼命干,往死里干也是白搭啊。

据说周立波同志总结新时代的12种大傻帽,其中名列前茅的头两条就是,“默默奉献等待提拔的、没有关系想高爬的。”这两种人,事情干得不少,却不知道官场潜规则,不去拉关系,而是异想天开等待领导重用,盼星星盼月亮,等到花儿都谢了,都还在原地踏步,真是傻得可爱。

(5)

职场,被人欣赏被人提拔是最重要的!

公孙度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他在官场中进步很快、

给他带来幸运的,是他的名字。

说来公孙度同志发迹以前并不叫公孙度,而叫公孙豹。凑巧的是,太守公孙域有个夭折的儿子,也叫公孙豹。太守看自己手下人居然和自己的儿子同名同姓,连出身年月也一样,十分喜欢,立即重点培养:送他去读书,给他拜名师,给他娶老婆,完全把他当做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最后还利用职权,推荐他做了“有道”,搭上官场直通车。

前面说过,东汉选官不是科举,而是察举。察举说白了其实就是推荐,察举的主要名目除了常科的举孝廉、举茂才外,还有特科的各种项目,其中有一项叫“有道”,就是指有道术之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特异功能,什么天气预报、装神弄鬼都算,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从事这门职业可是非常神秘、非常吃香的。

公孙度同志是不是有道之士,不要紧,要紧的是太守认为他是,他就是。

于是公孙度同志以国家的特殊人才身份步入朝廷,成为国务秘书(尚书郎),因为善于搞关系,他后来当上了冀州刺史。

发达后的公孙度思想境界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比方说曾经给他带来好运的名字,现在他就突然觉得和一个死人的同名不吉利,于是他大笔一挥,把自己的名字改做公孙度。

后来董卓进京,这个野心家在洛阳乱搞一气,许多官场人士都倒大霉了,而公孙度同志却平步青云。

如此幸运,因为他认识董卓手下一个人——徐荣。徐荣也是辽东郡的,和公孙度同志是老乡。

而徐荣同志的光辉业绩我就不多说,打败了曹操,打败了孙坚,自然会得到老板的青睐。

经他向董卓推荐,公孙度回到老家担任了辽东太守。

由于公孙度同志以前只是小公务员,是靠走后门发迹,经常被人耻笑,这次他当太守了,为树立自己权威,他开始杀人,比方说曾经安排他儿子公孙康当兵的辽东附属国的武装部长(都尉)公孙昭,被荣幸抽中,首先开刀,活活打死(杀于襄平市)。曾经担任河内太守的李敏因为不满公孙度所为,与一家人出海逃难,本以为这样可以避祸,但在公孙度看来,未经批准,私自外出也是罪不可恕,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老子抓不了你,就拿你的亲属开刀——没跑掉的宗族,一律诛杀。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19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19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