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4)

到了佛教的浴佛节,政府还在外面大摆酒宴,招待群众,排场搞得身份隆重(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凡是到场的群众都管伙食,尽管敞开肚皮随便吃就是了。

这下好了,看热闹的、准备进入佛门的、甚至还有冲着那顿伙食而去的,络绎不绝,竟然达到万人!

到最后,徐州的佛教竟然成功地取代道教,成为流行时尚,不光是老百姓信奉,就是政府官员,也身体力行,自觉信仰佛教。许多地方,上自太守,王国的国相,下至黎民百姓,个个吃斋念佛,俨然是虔诚的佛家弟子。

信佛了,自然不闹事了,老百姓不闹事了,自然天下无贼了。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要晓得,那时正是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除了民军时不时武装游行外,全国军阀你砍我,我砍你的,全国早已乱成一锅粥,徐州却能次序井然,实属不易。

除了任用陈登,除了推广佛教,陶谦还任用了一批重量级人物。比如徐州的首富糜竺,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资产规模上亿,的的确确是个有钱人。这样的实力派陶谦当然不会放过,陶谦想方设法拉他出山当别驾。这里的别驾,是别驾从事的简称,因为和刺史外出时候,配有自己的专车,所以称为别驾,他是刺史的主要副手。

和刘备同志一样,陶谦同志是很爱才的,不同的是,刘备同志看上的,是诚心诚意地聘请,跑多少冤枉路都无怨无悔(比如请诸葛亮),而陶谦同志有点区别,凡是他看上的,恨不能马上挖过来为我所用。而且该同志还有一个特点:实在请不动,也喜欢来一点暴力。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他请张昭。

陶谦看好他,把他作为茂才(秀才)推荐给朝廷,前面说过,举茂才一个州一年就一个名额,十分珍稀。被推荐为茂才的人差不多就是全省(州)的文理科状元了,一旦上榜就有官做。

但张昭此很不感冒,他可是有名的牛脾气。

事实说明,世界上脾气最牛的往往不是百姓,而是领导。

瞧不起我啊,抓起来!

幸亏别人积极营救,张昭同志才免去牢狱之灾。按说被陶谦收拾一回,两人应该是仇人关系了,可陶谦病死后,最哀痛的却是张昭,他写了一篇悼文,对陶谦同志的政绩做了高度评价。

对于陶谦的为人,《三国志》是颇有微辞的,基本上都是说陶谦有眼无珠,能人不能用,尽用奸邪小人,把徐州搞得乌烟瘴气云云。

这么说的潜台词就是,你这号角色,被曹操灭了也是活该啊。

历史是人写的,人都是有倾向的,而《三国志》的倾向明显是向着曹魏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揭开层层迷雾,寻找历史的真相。

《三国志》说“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事实上,陶谦对这个赵昱是很器重的,先当别驾,后将他推举为茂才,当了广陵太守,不管是副手还是广陵太守,都是实权职务,不是领导的亲信想都不要想,由此可见,陶谦对他非常信任。

董卓进京后(189年),形势一天比一天凶险。先是一拨人以袁绍为首热热闹闹地要讨伐国贼,陶谦当时的选择很务实—观望,不管是董卓还是袁绍,你们分出高低再说。

酸枣会盟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国贼没赶跑,自己人先散伙。

虽然陶谦同志没有跟着关东联军一起喊口号,但也并非毫无作为,酸枣盟军解散后,他曾经大方资助朱儁三千人马让他去打董卓,也算是曲线救国吧。

陶谦终究是个好人,他不希望看到国家就那么混乱下去。

但他想不到董卓死后,李傕等“四人帮”横行霸道,国家更乱。

讨伐董卓不敢,讨伐董卓的徒子徒孙还是敢的。

陶谦决心组织力量讨伐“四人帮”,把献帝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陶谦知道自己打仗不怎么行,于是联合了一些社会贤达,如前杨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推荐朱儁为太师,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

但得知消息的李傕反应还要快一步,他们立即用皇帝的名义征召朱儁入朝为官。

你不是忠于皇帝吗?皇帝的话你不可能不听吧?

大家都看出事情不妙,手下人都准备揭竿而起了,但朱儁实在过于乐观,不就是消灭李傕、郭汜吗?不要兴师动众的,我自己单人独马都行。

朱儁的想法很单纯,到京师长安后,看李傕他们几个不团结,不用动兵,挑拨离间(反间计)就能成功。

靠动嘴皮子就能让几个穷凶极恶的国贼灰飞烟灭,太乐观了吧。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1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1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