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既然老实人那么好欺负,那就好事做到底,索性再欺负一把。皇甫嵩一到长安,朝廷也不会真的委屈你看城门的,而是早已给他安排好了去处——监狱。按照董卓的意思,这牢饭也不能也不能让他吃得太久,最终是要判死刑的。这样一个风头长期压过领导,长期让领导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纠结无比的危险分子,不判死刑怎么行呢?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看到父亲有难,立即从长安跑到洛阳,来找董卓理论。

当时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抢步向前,据理力争,与董卓搞辩论赛。皇甫嵩的威名是举国皆知的,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一想也是,把人家的军权夺了也够意思了,再说这人没啥野心,给他一个闲职养老得了,没必要赶尽杀绝。就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你父亲的事情啊,纯属误会,误会,你放心,我马上叫他们放人。

皇甫嵩出来后,被任命为议郎,后又升任监察部长(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是个实权职务,但在董卓手里就不同了,这家伙爱权如命,又不按牌理出牌,他掌握朝廷大权,他走到哪里,权力就跟到哪里。他说那个职务有权,哪个职务就有权,他说哪个职务是空衔,哪个职务就是空衔。

还想监察我,你能保命都烧高香了。

(2)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董卓被孙坚击败,回到长安,公卿百官在道边迎接。两个人再次见面了,董卓要显摆一下自己的威风,暗示御史中丞以下官员都必须迎拜车下。

皇甫嵩无奈,只好迎拜自己从前的副手。

董卓假惺惺问:“义真(皇甫嵩字义真),你服不服(义真服未乎)?”

皇甫嵩叹了一口气说:“哎,哪想到你会变成这样子(安知明公乃至于是)!”

董卓嘴里蹦出一句只有陈胜同志才会说的名言警句:“你这种小人物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啊(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

是啊,野心家的心思我怎么知道呢。

面对如此厚颜无耻的战友,皇甫嵩的嘴角泛起一丝苦笑,他不无讽刺地说:“想当初我们都是有志向的天鹅,没想到你脱胎换骨成了凤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不意今日变为凤皇耳)。”

董卓干干地笑了:“你早点服为不就对了嘛!”

接着,他拉起皇甫嵩的手:“你害怕了没有?”

原以为这个吃了两天牢饭的皇甫嵩会说几句软话,没想到他不软不硬地回答:“如果你以仁政治国,我没啥好怕的;如果您滥用刑罚,那么天下都要恐惧,不单我一个人!”

皇甫嵩是老实人,好欺负,还有一个人,似乎比皇甫嵩更老实,那就是朱儁。由于朱儁和董卓并没有个人恩怨,因此董卓对朱俊的态度温柔得多。董卓进京时,知道朱儁是实力派的元老,虽然也没怎么得罪他,但内心还是很防备的。但他不知道,朱俊远比皇甫嵩更难对付

后来,关东联军成立,来势汹汹,董卓决定迁都长安,同时他决定放弃成见,搞好内部团结,要拉拢朱儁做自己的副手。那时朱儁是河南尹,董卓立即调他为交通部长(太仆),而且特别交代,别看现在只是一个交通部长,表现好可以当副总理使用的。

没想到这个朱儁不识抬举,他接到任命通知,第一句话不是感谢政府,感谢领导,感谢CCTV,而是拿董卓同志的拆迁方案开炮。

使节好心地提示他:“朱儁同志,领导派我来是要你当交通部长的,不是要你反对迁都的。”

朱儁回答说:“相国的副手我是绝对干不了,但国家的当务之急不是迁都,这一点,我不吐不快。”

“迁都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的?”

“是董相国告诉我的。”

使节没法,只好回去复命。董卓当然也不乐意一个成天就知道唱反调的人来当自己的副手,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董卓原先认为,这个朱儁虽然不会说话,但总体上还算是个老实人,可以放心使用。因此,孙坚打过来的时候,他撤了,叫吕布留守洛阳,没想到吕布真不愧飞将之名,打几下不行也就散得飞快。孙坚走后,洛阳又奇迹般地回到董卓的怀抱,对这座空城,董卓就交给朱俊去打理,能守住,是他的福分,守不住,被敌人干掉,那就更省心了,大不了出一笔抚恤金。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患,怎么算自己都不吃亏。

但七算八算,董卓还是算漏了一点,朱儁还有第三条路可走——与关东的将领结盟,里应外合反对他。

但朱儁从未干过间谍,干这种事还是有点心虚,因此,他在给各地的将领写信同时,也怕董卓从背后打他的黑枪,自己赶紧跑到荆州。

一是去避祸,二是去借兵。

荆州的刘表虽然是董卓任命的,但却不是董卓的亲信,一看朱儁同志来了,立即热情款待。

其实董卓并不知道朱儁在台下的小动作,朱儁离开后,连招呼都不打,他只把他当自动脱岗处理,开除就是。这年月,想干活的人很少,但想当官人绝对不少,他立即另外派来一位叫杨懿的河南尹驻扎洛阳。

眼看自己的地盘没了,朱儁这边反应很快,立即带兵驱逐杨懿。

这算是和董卓彻底闹崩了,考虑到洛阳已经是片瓦无存,连块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朱儁将自己的驻地迁到中牟县。

在那里,他号召天下英雄群起响应,都来造董卓的反,我来当先锋。

接着他又说:讨伐董卓,我没钱、没人、没兵、没枪,还望大家多多支持。总之,我虽然能打仗,但没物质基础,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也没辙。

朱儁忘了一点,这世上已经没几个英雄好汉了,那些将领们的斗志早已经消失到爪哇国去了,再说大家也很忙(忙于抢地盘),讨伐董卓实在没空。直到朱儁把嗓子喊冒而了,也没见人起来造反。不过,那些人还是够意思,听说有人肯为他们出头,还是要慷慨一把的。

最大方的是徐州刺史陶谦,先是来信把他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同时给他带来一份厚礼:表他为车骑将军,前面说过,混乱时代,表就是随便上一张奏章推荐人当官,管你皇帝批不批准,没有音讯就当默许。简单的说,表就是任命,除了精神鼓励,陶谦也相当实在,还给物质支援,给了他三千兵马。

在陶谦同志带头作用下,其它州郡的领导也慷慨解囊了,派人派兵,不过都非常小气,只是象征性的派了点人来,也算是为抗战尽了微薄之力吧。

好歹就这么多了,你就凑合着用吧。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