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群众的火一下被点燃了,他们手里的刀子可不是吃素的。
可怜何苗,和宦官称兄道弟的打得火热,原本只图发点小财,却因小失大,误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进攻!
杀!
进攻!
杀!杀!
袁绍带领大家攻入北宫,关闭宫门,宣布对宦官的政策:赶尽杀绝,绝不留情!
当时在北宫大约有二千左右宦官,实话实说,其中真正有资格祸国殃民的只是少数掌握实权的宦官头目,加上追随者,也不会太多,至少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吧。其他无职无权的小宦官,平时除了干活,都是扮演受人欺压的角色,想干坏事还没资格呢。
但袁绍工作干劲十足,他是不管这些的,他已经杀红眼了。
本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使一人漏网的精神,袁绍开始对北宫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凡是宦官无一幸免,不是宦官的,只要你没长男人的标志物——胡须,疑似宦官的,也比照宦官标准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演义上为丑化曹操,说他也参与了此次行动,其实这次屠杀行动,没他什么事,而且他原本不主张把宦官杀尽的。
宦官死得差不多了,还有几十个人关闭寝宫大门,躲在里直哆嗦。
问题是袁绍同志精神头十足,他已经派人翻越大门围墙冲进来了。
大难临头,只有跑路了。
由于没有马匹,张让、段珪等人带着少帝和刘协发扬马拉松运动员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口气摸黑逃到洛阳东北方向的黄河渡口小平津,由于走得匆忙,连皇帝六个公章(玉玺)都没有带。
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下总算安全了。
漆黑的夜晚,人一出城,就不大好找。似乎也没人乐意上来救驾,混乱时代,刀剑无眼,其他文武百官此时也玩集体失踪,个个猫在家里等待消息。
你们就尽情地打吧,你们尽情地斗吧,等你们玩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出来收摊子。
至于维护治安积极分子袁绍等人,还在宫里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忙于杀人。以前你们宦官整我们的人,现在我们翻身了,不加倍报答,不把你们赶尽杀绝不算完。
黄河,小平津。
这里,将是他们最后的舞台,也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这世界上,忠臣还是有的:老冤家卢植带着一个叫闵贡的小办事员(河南中部掾)带人追了上来。
别小看这个闵贡,他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节士,所谓的节士,就是名士的升级版,品格极其高洁,性格极其孤僻,说白了他是一个有强烈道德洁癖的人。
闵贡年轻时很穷,他有一个叫周党的同乡好友也是节士。周党见闵贡生活寒酸,餐桌上连绿色蔬菜都没有,长期下去,必然营养不良,于是产生了恻隐之心,就送给他一些生蒜,但闵贡很有个性,很清高,不但不领情,反而幽默地说道:“我想艰苦朴素,瘦身减肥,不想使自己烦恼,你送东西给我,我岂不更加烦恼了吗(我欲省烦耳,今更作烦邪)?”最后,东西是勉强收下了了,但为了显示自己所谓的骨气,竟然让它白白发霉烂掉(受而不食)。
对自己那么刻薄干嘛。
有一回,闵贡客居安邑县,因为生病外加家里穷,不能买肉,每天只能买一片猪肝,到最后,屠夫们一致怀疑:这个闵贡天天吃猪肝上瘾,生活如此单一,该不是得了什么不良怪癖吧?为了纠正他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屠户竟然不肯卖。一天,安邑县令关心起闵贡一家的生活,就问他的儿子,你们平时都吃什么饭菜啊?儿子也不隐瞒回答说:“我们的主菜是猪肝,但屠夫有时候不肯卖给我们。”
天下居然还有如此歧视消费者的,真是岂有此理!于是县令决定亲自出面主持公道,吩咐手下人经常给他买猪肝。这下,闵贡同志天天有猪肝吃了,他反倒奇怪了,儿子说出事情的真相。闵贡不由得大发感慨:“我闵仲叔(闵贡字仲叔)怎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生活爱好拖累全县的百姓呢(拖累了谁)?”又连忙搬家。
现在皇帝有难,高官都躲猫猫去了,而他这个低级的公务员却能挺身而出,实在不简单。
这样一个对自己都那么刻薄的人,还怎么指望他慈悲为怀?
闵贡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这个节士的名号不是白给的。
他声色俱厉对张让说:“识趣的,怎么还不快点自行了断?不然我就不客气了(今不速死,吾将杀汝)。”
因为有幻想。
那就用行动断了你的幻想!闵贡开始杀人。
手起刀落,一个,倒下去了。
再手起刀落,又一个,也倒下去¬了……
一切都绝望了。
永远。
尽管史书上说只有卢植和闵贡这两个孤单英雄赶来,但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一下,他们两人是应该带有人来的,不然宦官也有几十人,都带有武器,凭什么怕你?要知道,他们是没有廉耻,人性灭绝的人妖,虽然身处绝境,但还没自觉到你一吆喝,一动手,人家就要羞愧难当地自绝于人民,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在面临无比强大威慑与压力,已经无法可想,无路可逃了。
张让,这个作恶多端的人妖,蛊惑皇帝,打击贤良,残害百姓,把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现在,他已经穷途末路,没有任何人会来解救他们。
唯有一死,以谢天下。
他们向小皇帝行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叩头礼,然后走向黄河。
就让滔滔的黄河埋葬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