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出生寒微,虽然有一个光荣的祖先,但年代久远,要人家从棺材里出来为你做形象宣传,估计很不现实。而且和曹操同志相比,自己以前也没有条件去找那些策划大师活动活动,让他们开开金口,写点刘备是个好同志刘备是个大黑马一类的评语来抬高身价。
虽说劳动人民最光荣,但实际上劳动人民最卑微。
好在,他现在已经不是劳动人民了,而是劳动人民的领导。
他没搞这些公关活动,但他也要为自己说话——用政绩。
(9)
公道自在人心,久而久之,刘玄德同志还是声名远播。
有一次北海国国相孔融遇到黄巾来攻,抵挡不住,叫部下军官太史慈来平原,向刘备求救。
刘备又惊又喜,向太史慈说:“孔文举(孔融字文举),竟然知道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还有我刘备啊?!”
孔融是名人之后(孔子的后代),自身也很有学问,属于文化名流(建安七子之首),承蒙对方如此抬爱,刘备自然也很仗义。当即决定派出3千兵去救,原本战斗力不咋的黄巾军看到救兵来了,都四散而逃,孔融得以解围。后来,他们竟然成为好朋友。
和名人交上朋友,自然就是圈子里的人了。
刘备,你已经不是无名之辈了。
其实对刘备同志而言,他在公孙瓒哪儿虽然是打工性质,但收获还是不小的,除了升官,他还认识了一个人——赵云。
朋友,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
赵云,字子龙,常山国真定人(现在河北正定)。他一身都是胆,被蜀汉士兵亲切地称为虎威将军。演义中,他和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并列为五虎上将。当然演义毕竟是虚构的,实际上蜀汉并没有评选所谓的五虎上将,而是后世的人们出于对蜀汉英雄的敬仰,在心底里为他们颁发的荣誉。不管咋样,这五个人都是武艺超群的。
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这里要解释一下,东汉的一尺没有现在一尺那么长,只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因此,赵云同志的标准身高大概就是1米84左右。初平二年(191年),猛人袁绍诈取冀州牧后,身为冀州人的常山老百姓反而不服新领导管束,他们一致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袁绍的邻居——公孙瓒。
这年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知道傍大款啊(袁绍实力强、名气大),对于赵云另类的举动,公孙瓒搞不懂了。
真的搞不懂了。
他忍不住好奇地问赵云:“我听说你们冀州的人都乐意听袁绍的,为啥你知道迷途知返,要来投奔我啊(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赵云回答很实诚:“天下大乱,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也搞不懂谁是真正的主人(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我们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贤明的主人,谁好我们就跟谁。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赵云把公孙瓒比作心目中的太阳明主,公孙瓒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但高兴归高兴,他没有把关怀的阳光照耀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他也没有算重用这个年轻人,因为赵云并不是他特别喜欢的类型。
公孙瓒是个贪图享受的人,他喜欢的是油腔滑调的地痞流氓、古惑仔。
而真正的实力派他却敬而远之。
其实公孙瓒的眼光一直是有问题的,赵云他不能用,刘备他不能用,却和一帮地痞流氓称兄道弟,最后不输得精光才怪。
这一年,刘备来投奔公孙瓒,两人同在田楷手下做事,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刘备对赵云非常热情,就像老大哥一样关照。赵云为刘备主持骑兵业务,慢慢地,觉得刘备是一位宽厚仁慈的老大哥,可比那个鼠目寸光的老板公孙瓒强多了,便有心追随。
但刘备此时也是公孙瓒手下的打工仔,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虽说在这个黑吃黑的年代,挖人墙角是司空见惯,但刘备实在不好意思对老同学下手。
跟不了刘备,长期在鼠目寸光的公孙瓒手下打工,赵云始终觉得窝囊,他开始寻找机会离开。
不久,赵云兄长病亡,赵云乘机请假回家。
只有刘备知道他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心里倍感惋惜。赵云对刘备承诺:
总有一天,我们会见面的。
是的,总有一天,我们会见面的!
第四章将腐败进行到底
(1)
中平元年(184年)对于黄巾军而言,的确是流年不利。生意还没开张,就走漏了消息,结果潜伏多时的卧底也被拔掉了,起义也成了早产儿。连夜举事取得了梦幻开局,却碰到了皇甫嵩、朱儁两个猛人,于是,短短半年不到,颍川的波才没才了,南阳的张曼成也没成了。
人数占优、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被人翻盘,三路人马损失两路,难怪不得有人说,黄巾军是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队伍中,战斗力最差劲的。
此言不虚。
只剩下冀州的张角兄弟了,这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虽然他们三兄弟是整个义军中规模最大的,其实带头大哥的日子一点都也不好过。
朝廷首先派出卢植和他们作战。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出道以前就很有名,但他的名气却不是因为打仗,而是因为学问。
卢植,字子干,生于公元139年,涿郡涿县(现在的河北涿县)人,和刘备是老乡。年轻时拜当时的儒学大家马融为师。马融是不仅是经学泰斗,家庭背景也特别深厚——外戚。
马融作为一代宗师,门徒很多,常常达千人的规模。他也不可能一一耳提面命,因此,他采用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考察自己的学生:前边教学,后面却安排美女翩翩起舞,寓教于乐,搞趣味教学。结果,有许多学生被这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所吸引,把持不住,思想开小差,根本不知道老师的教学内容为何物,这样这样满肚子花花肠子的学生自然是不可能受老师喜欢的。而马融就从中明辨学生优劣,禁得住美女考验的,重点培养。
卢植是众多学子中最特殊的一个,该生虽然没有接受什么先进性教育,可却是新时代的柳下惠,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回答问题,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对美女婀娜舞姿,硬是咬紧牙关连看都不看一眼(未尝转眄),权当美女不存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比现在的三好学生还三好学生。
这年月,是男人都好色,要找对女色毫不动心的人物,真比大熊猫还稀少啊!大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把他叫到一边(入其室者)开小灶,单独培养。
名师出高徒,有老师的悉心栽培,卢植同学想不进步都难,最后自己也光荣地成为儒学大家。卢植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是如何炼成的:经得住考验、奈得住寂寞。
卢植是个好学生,但也是很有个性的,当初大将军窦武拥戴刘宏继位,顺便为自己谋了点私,封了个闻喜侯的爵位,文武百官都表示理解。
公私兼顾,可以理解。
可卢植就偏不理解。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了解,他还上书,连讽带刺,把大将军挖苦了一番。
总体上看,卢植这个人学问好、品德好,是没啥缺点的,照现在的标准,荣誉称号都不知会得多少个,但在万恶的旧社会,这绝不是什么优点,相反还可能是为他带来麻烦的缺点。
大将军掌握军权,是仅次于皇帝的二号人物,如果碰巧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大将军就是一号人物,有时比皇帝活得还风光。
而窦武拥戴刘宏时,就那么巧,刘宏恰恰是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小鬼当家,那是电影。
而这是现实,是政治,没有雷同,没有巧合。
你说窦武牛不牛?
鸡蛋碰石头,这就太自不量力了,要知道那时候的卢植不过区区一个平头百姓而已!
读到这里,网友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平头百姓怎么会上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