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一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休闲娱乐,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的复出。

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

他在渴望这样的机会,他在等待这样的机会——而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这一天,总会来的,他深信。

是的,回来的。

第三章刘备,一切从零开始

(1)

在三国三强人物中,孙权出道最晚,但是条件最好的,他基本上算是特殊的官二代,还没当家,父亲和哥哥已经为他铺好路了。等他当老板了,事业也有了,地盘也有了,连员工都是现成的。曹操不消说,出道早,起点高,高干家庭,虽然名声差点(浊流),但进步快,镇压黄巾起义刘备出道的时候,他已经是副部级干部了(骑都尉,比二千石),很快就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刘备不是出道最晚的,却是创业条件最差的:没有一个强势的好爸爸罩着,论出身,最多算是贫下中农,一无钱,二无权的,什么都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

好在历史给了他这个机会。

其实,说他出身不好也不对。

刘备,字玄德,涿郡人(现在的河北涿州)人,生于公元161年,祖上的身份比较模糊,有许多种说法,但都无法一一考证,连专家都没有一致的意见。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刘备的祖先是比较风光的,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

没有证据的故事还流行,只能说明,刘备的确很需要这么一个身份,工作的需要。

也难怪,自古想做大事者,找一个光荣的祖先为自己造势也是惯例了,扯眼球不说,办事也方便一些。人家一听说你是名门之后,啊,久仰久仰,有什么事儿,说吧。如果你说你父亲是个无名之辈,人家凉茶都不会给你一杯,冷板凳都不会给你一张,懒得理你。

而和他同时代的曹操、孙权更是这方面的高手。曹操的祖先传说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一代名臣曹参;孙权的祖先更是生猛,居然和大名鼎鼎的孙武拉上了关系,还是那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人相信就行。

相对而言,刘备的祖父和父亲的历史比较清楚: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都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公务员。刘雄被推举为孝廉后,还当上了县团级干部(东郡范县的县令)。

这样看来,祖先称王称霸,父亲是公务员,刘备同学小时候的家境还是不错的。

如果生活按原有的轨迹发展下去,刘备就是一个幸福的官二代,没准儿在大街上打人了,还可以亮出父亲的招牌,我爸是某某,吓吓小老百姓,嚣张一下,潇洒一下,没人能奈何你。

但不幸的是,刘备这个官二代的生活却没甜蜜可言——因为从小他父亲就去世了。

于是刘玄德同志的家庭成分一下子从干部家庭变成了普通百姓,不,比普通百姓还要惨一点——实际上是贫下中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家断了生活来源,刘备便和母亲一道,以贩卖草鞋、编制席子为生,然后还上街去练摊,自产自销,多劳多得,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个体户。

虽说劳动人民最光荣,但东汉商人一般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要想经商,必须取得许可证,也就是户口单列,称为市籍。

东汉户籍人口的社会地位由高到低分为四等,他们分别是:皇室成员专用的宗室户籍,政府公务员专用的官宦户籍,平民百姓的编户齐民,商人的市籍。

和当今一样,户口是身份的象征,你有什么样的户口就代表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社会福利挂钩的。但和当代商人日益高涨的社会地位不同,汉朝商人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不能当官(灵帝末期除外),不能参政议政,不能穿名牌到处显摆,还要按章纳税,像什么市籍租(相当于现在的门面租金)、市租(交易税),还要缴纳訾算(财产税),一个不能少,用当今的流行语总结一下吧: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样看来,商人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刘备同志作为个体户,那就惨上加惨,没钱不说,父亲也不在了,因此刘备同学就不像曹操那么幸运,有闲心找人包装炒作,19岁就被人推为孝廉进入官场。那时的刘备是比较可怜的,父亲没了,自己的工作又很不理想。还是那句话,这年月,没名气,没关系,谁理睬你啊?

还是读书好啊。

但刘备那个家庭背景,要他饱读诗书似乎勉为其难了,能接受启蒙教育扫扫盲都不错了。

但他母亲的确有眼光,刘备15岁时,就让他到外地去读书(游学)。虽然生活艰辛,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母亲一咬牙还是让他去了。

就像现在的读书要读名校一样,那时拜师也得拜名师,能多学多少知识倒不一定,但镀一层金就业前景要广阔一些倒是真的。

但对刘备而言,就不一定了。

刘备的老师叫卢植,东汉大儒,文武兼备,一身正气,对刘备一生的影响很大。加之刘备本人从小历经磨难,懂得下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刘备对待人民群众总是很宽厚,很仁义,而这副亲民的形象,为他赢得了极佳人缘。而同样一个师傅带出的徒弟,作为刘备学友的公孙瓒同学结业的表现实在不够好,贪得无厌,为人残暴,最终未得善终。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不争气,不能怪师父啊。

(2)

那时候读名校虽然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是择校费、赞助费,搞个天价学费出来,像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在大腕手下当学生,花销还是必不可少的。

刘备家里很穷(否则不会以编鞋织席为生了),他才15岁,经济问题对他这个穷孩子而言,是个大问题。

幸好有人伸出援助的手,无私地帮助他。比如他学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就时常资助他,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刘元这么无私地帮助他,他的家属有意见了:“大家各自有一家人,咱家又不是慈善会,不是大款,哪能天天都帮忙啊?”

“我这么帮他,因为他是我们这个大家族中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点花销,小意思啦。”

刘元这么说,是有点依据的,在他们老家有一株桑树,枝繁叶茂,就像马车的华盖一样。刘备小的时候,在这株桑树下说了一句豪言壮语让人印象深刻:“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所谓的羽葆盖车,就是皇帝的盖车。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刘备今后一定会当皇帝的。

口气不小啊。

享受希望工程特殊照顾的刘备,似乎不是一个读书的料,他不是一个拔尖的优等生,而且他的学习态度似乎也有点问题,对读书似乎很不上心(先主不甚乐读书),相当而言,他的业余爱好很另类,也很广泛,“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喜欢斗鸡遛狗啊,流行音乐,打扮入时,生活多姿多彩,也算个时尚达人了。

紧跟潮流,就业余爱好而言,和曹操同志有一拼啊。

这种表现,在那时基本算是不务正业,非主流,哪像是有志青年所为,只有二杆子才那么干。

在我看来,成绩不好,是不会影响进步的。而且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坏事,饱读诗书出来的一般都是迂腐不堪的书呆子,而不是政治家。

其实历史上许多帝王都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要驾驭三教九流,不狡猾一点怎么得行?汉高祖如此,唐太宗如此,宋太祖如此,明太祖也是如此,概莫能外!

书呆子怎么治国呢。

玩物归玩物,却不丧志。

184年,天下大乱,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三国才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第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