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时的巴甫洛夫先生仍然是牛逼的。他走位风*,对两翼不断出现的敌军坦克视而不见——事实上,哪怕普通士兵都感觉不对劲了。他们吃惊地发现,德军坦克竟然出现在了自己的侧后。
至交战第4天,既6月26日,古德里安与霍特集群实际上已经切入西方方面军的两翼,深入苏联领土达300公里。在航空兵的掩护下,长途奔袭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由于巴甫洛夫的调动,此时的明斯克只剩下2个步兵师(13集团军下辖第161、100师)。面对两个装甲集群的强攻,缺乏重武器的苏军被迫使用集束手雷和燃烧瓶抵御敌军坦克的冲击。经过一天酣战,守城苏军渐感不支,被迫撤出明斯克,向第聂伯河方向溃逃。
6月27日,霍特集群与古德里安集群在明斯克城下顺利会师。至此,苏军的退路被德军连根斩断(老家被端)。西方方面军近40万人的大军被装进了口袋。
连载327
率部突围
巴甫洛夫将军幡然醒悟了,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错得是如此离谱。现在,比亚威斯托克各部基本陷入重围,尤其是第3和第10集团军已完全被德国步兵军分割为几部分,被迫收缩防线,固守待援。
根据苏联的一些资料声称,其实早在6月24日,统帅部便下令放弃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向东突围。但是,巴甫洛夫犯了第二个大错——扣压了命令。直到6月25日才把撤退命令下达到第3和第10集团军……
谢天谢地,多亏了两翼苏军拼死血战,使德军始终无法关闭“那个小的”包围圈。他们虽然编织了一个口袋,但这个口袋上有个大洞。此时,苏军仍有一条60公里宽的走廊可供撤退。
这一“乐观”消息使巴甫洛夫大将稍稍恢复了信心。可以说,巴甫洛夫先生终于理清了自己混乱的头脑,做出了点有助于战局发展的事情——他决定放弃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向东突围(早这样想就好咯)
巴甫洛夫大将是这样计划的:第3、4、10集团军的残部向东突围,率先撞破由德国步兵构成的小包围圈,与13集团军会合。尔后,再与13集团军一道,撞破德军的外围大圈。他在命令中这样写道:“今天,各部应做好突围准备,以坦克为前卫,骑兵及强大的反坦克部队为后卫,日夜兼程。在辽阔的战线上甩掉敌人……允许各部队充分利用当地工具并征集当地的马拉大车。”
毫无疑问,这道撤退命令激起了苏军将士强烈求生的欲望。几十万大军——包括成群结队的难民、行政官员和士兵家属聚集在一起,从这个“大洞”一涌而出。现在,他们不仅要与追击的德国步兵作战,又要面临两翼不断合拢的威胁。在德第4集团军下辖第29师的地段上,苏军士兵甚至手挽着手,一边呐喊一边向喷吐火舌的机枪发起冲锋。尽管德军拼死阻击,但他们的兵力实在太弱,又没坦克,因此始终无法封闭走廊。整纵队整纵队的苏军将士得以安全逃脱。
很快,这种大规模突围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元首的忧虑永远都是无穷无尽滴。以至于再次插手战术问题。他竟然要求古德里安与霍特集群停止前进,先回过头来帮助步兵消灭“小包围圈”的苏军。元首总是担心,装甲集群冲得太快、太远,与步兵脱节——他还担心遭到苏军新锐部队的逆袭。
得知这一命令,哈尔德老头气晕了,满腔怒气地埋怨说,“由于元首神经质的干预,装甲集群被迫放弃继续向前挺进的大胆行动。”
因为,陆军人士早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装甲集群一口气冲到斯摩棱斯克再合拢钳口。这样,中央集群在秋天雨季来临前,攻克莫斯科的方案就能得以实现。
这固然是无稽之谈,尽管老夫在七夕夜晚悲剧地失了恋,但也忍不住哑然失笑。斯摩棱斯克在哪里?大家看翻开苏联地图就能看到,斯摩棱斯克离莫斯科不过300公里,离苏德边境超过600公里!中央集群连小小的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都封闭不了,何谈一口气冲到斯摩棱斯克城下,包围更多的苏军。简直荒谬绝伦!
与往常一样,当内部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双方只好各退一步,达成妥协。即: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收拢钳口。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还算满意地写道:“由于我们的坚持,装甲集群还是继续向明斯克挺进,完成这个大包围作战。”
至此,圆环套圆环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那些刚刚从比亚威斯托克包围圈中跑出来的苏军将士很快便会发现,原来,还有一层包围圈在等着他们。
连载328
包围圈内的战斗
我们从来就不设防,不挖壕……也不凭江河隘路之险而固守。战争中最大的格言是: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去打他们!”
古德里安坚信这个格言。根据空中侦察显示,苏军2个新锐集团军(19、20集团军)正在斯摩棱斯克——奥尔沙一线集结。这份情报不免使古德里安忧心忡忡,他担心,假使要等步兵赶上来,再去进攻斯摩棱斯克,恐怕太迟了。
绝不能给苏军建立新防线的时间!因此,古德里安偷偷地将一些装甲师从明斯克调出,继续向东挺进。
这些调动的直接后果,使德军包围圈的“密度”降低了(本来就不高)。他们想要封闭包围圈的努力始终没有成功—— 一个装甲师往往要封锁几十公里宽的正面,这大大超过了德军可以承受的能力。一名德国士兵在日记中抱怨说:“在这里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战线?那是自欺欺人……我们的战线非常单薄,准备很不充分……”
苏军与其说是突围,不如说是进攻。仗着数量上的优势,他们在包围圈上割开了无数道口子,冲了出去。特别令德国人无法理解的是,俄国人竟全然不顾战略上的绝望处境,坚持作战。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俄国人到处硬拼,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们不是奋战到底,就是化装成农民设法逃离合围圈。
另外,最让德国人蛋疼不已的,就是俄国兵装死的行为。看上去,地上似乎没了活人,但一待德国兵走过,他们就会跳起来打冷枪。有时,俄国人举手投降,可一等德国人走近,他们便举枪射击……
腓特烈大帝说得没错,“你对俄国人的尸体得开两枪,而且还得把他翻过来,看看是否真的死了。”许多德国军官在视察战场的时候,就因为忽视了这一告诫而付出了生命。在布列斯特要塞,德军师级司令部的军官们正聚集在一起聊天,这个时候,一辆被击毁坦克的炮塔突然转了过来,射出一梭子丨弹丨,在场的德国军官全被打死。后来,德国人对这辆坦克作了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尽管坦克中的乘员已经死亡了7天,甚至开始腐烂,但一位重伤的士兵仍然活着。在没有水和食物的条件下,在这辆恶臭冲天的坦克中,他居然苦苦等待了7天时间,为的就是这最后一击。
随着此类战斗场面频繁的发生,德国人既震惊又无奈——远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在听了这些报告后也忍不住发表意见:“切记,我们在同一群野兽、而不是人类作战!”至交战第8天(7月1日)德军东线阵亡人数便达2.5万人,超过了法兰西战役的总和。士兵们纷纷抱怨说,一看见苏联人就忍不住想抽它丫的,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杂烩……相貌思维全是“亚洲式”的。德国人始终没搞明白,苏联人拼死抵抗究竟是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