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时15分,在猛烈的炮轰和空袭之后,敌军在西北和西面方向的许多地区侵入我国领土,许多边防小队在第一次战斗中就牺牲了。敌人的空军正在不断轰炸各个机场,军区指挥系统陷入瘫痪,很多军区和部队都失去了联系。”(此乃瓦杜丁中将报告的原话)
总而言之,他什么也不知道。敌军投入了多少个师?进攻的矛头究竟指向何方?各军区指挥员在做什么?统统都不清楚。瓦杜丁中将承认,“总参谋部也无法掌握更多的讯息。”
这…这…不等于白说吗?房间里的气氛沮丧到了极点。斯大林感觉自己受了侮辱,羞愧难当,什么话也没有说。
朱可夫抢先发言了,他说,“应该立即投入所有兵力,猛烈地还击突入国境的敌军,制止其继续前进。”
铁木辛哥赶紧进一步表态:“不是制止,而是歼灭!”
很显然,尽管苏联高层两眼一抹黑。但信心,却是满满的——从一开始,他们就计划打一场“歼灭战”。
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分析说:“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苏联将领不愿意、也不敢向上级承认自己不了解实际战况。”
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说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肯定会招来上级的痛斥,什么都不知道?养你来是干什么吃的?所以,军区各将领都装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并且还相信他们所命令的反击正在切实进行。
由于实在收不到前线确切讯息。上午7时15分,铁木辛哥以总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了第2号命令。命令一开头就牛逼哄哄地指出,“苏联西部5个军区应该使用一切手段进攻敌人,并将其就地歼灭在苏联国境上……”(这家伙简直太乐观了)别急,还有更乐观的——斯大林同志。
鉴于斯大林实在担心自己训练出的士兵太过彪悍,一下子把德国人打垮了。所以,他在末尾特别加上一句,“在未得到其它命令之前,各地面部队不得越过苏德边境;空军也不得袭击芬兰和罗马尼亚;空军不得深入德方境内150公里!”
好啦,该做的都做完了。接下来,就是坐等德军悲剧。斯大林并不知道,由于遭到空袭和炮击,红军前线的通讯线路大部被摧毁,各级指挥官无法把命令下达到它所统辖的部队。反过来,防守边境各部队告急的消息也无法传送到上级指挥部。譬如,镇守列宁格勒的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左夫上将在6月23日才下令实施反击;西部特别军区总司令巴甫洛夫上将更是不见踪影——事实上,他早就开着一辆汽车,一声不吭地奔赴前线去了。别说斯大林找不着他,就连警卫员也不知道司令员去了哪里。
归根结底,苏军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好了。谁叫你们把主力集结在边境上呢?类似1939年9月1日波兰陆军遇到的那种灾难,这时又以大得多的形式重新降临在俄国人头上。并且,苏军摆出的这种反击姿态,恰恰正是希特勒最愿意看到的结果。起初,他担心苏联人会采取巧妙的撤退战术,退回到1939年的旧国境线(也就是苏联的一道天然屏障,号称“斯大林防线”)
可是现在,他的担心明显是多余的——苏军既不撤退,也不防守。反倒自己送上门来了。
连载317
德国闪击战——苏联航空兵的覆灭
苏联空军数量之庞大,希特勒是知道的。根据空中侦察显示,苏联人在边境上集结了大约四千架各式战机,据无线电侦察显示,苏联还有一千多架在大后方待命。换句话说,苏军一线空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德国东线总兵力的两倍。
据说,当希特勒听到斯大林竟拥有这么多战斗机时,吓得不轻,他由感而发:“如果‘巴巴罗沙’出了差错,我们就全完啦!”
早在很久以前,陆军总司令便对空军是否有能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表示怀疑。而希特勒的回答是,“如果对苏作战打得不长,德国空军便可以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对于空军发起进攻的时间,空军与陆军之间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执。究竟是空军先进攻,还是陆军先进攻,双方争执不下。
有人肯定会问,陆军和空军的进攻难道还有先后之分吗?
当然有,而且学问大着呢。因为在陆军人士看来,空军在飞越国境时,肯定会被敌人发现。让空军先行,陆军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很难达到战术上突然袭击的效果。
反过来,空军人士担心,陆地上的战斗一旦打响,敌人肯定有所准备,不利于空中偷袭。
总而言之,双方都想抢先一步——自己占便宜,让别人去吃亏。扯来扯去,双方最终只好各退一步,达成了一项妥协方案,既:挑选一些受过夜间飞行的王牌飞行员,组成一支“尖刀部队”,悄悄地从高空侵入,同陆军一起展开行动。
事实证明,戈林胖子的话是不能信的——谁信谁吃亏。6月22日凌晨3时5分,在东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各个机场上,近千架德机引擎开始怒吼。在第一时间,戈林就压上了东线空军数量的2/3。
凌晨3时15分,几乎在同一时间,德国先头轰炸机群的丨炸丨弹投到了苏联边境上的31个机场上。尽管在几小时前,苏联统帅部下令,“将全部飞机分散到各野战机场,并加以伪装。”但这项命令显然没人执行。在边境的5个军区中,只有敖德萨军区的空军部队及时疏散了跑道上的飞机,其他4个军区却没有反应,任凭飞机停在跑道上,连个机库都没有。
国内学者朱世巍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当时,苏联空军正在更新换代,大量飞机涌入各边境机场,由于新机场尚未竣工,苏军不得不把大量飞机挤在同一跑道上。” 所以,某些野战机场竟密密麻麻地停着一、两百架作战飞机。
“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位参加过首轮空袭的德国飞行员写道:“跑道上摆满了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就像阅兵一样,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那里。”
在首轮轰炸中,德国空军还投入了一种新型武器——SD-2杀伤弹。绰号,“恶魔之卵”。这是集束丨炸丨弹的原型,每枚SD-2杀伤弹重4斤,装有小型控制器,可触地爆炸;也可利用其引信遥控爆炸。虽然每枚SD-2杀伤弹只有一个人的拳头大小,但其杀伤直径却达24米。撒下来,这些杀伤弹可以散成50个大碎片、250个小碎片。据说,ME109型俯冲轰炸机可挂载96枚该丨炸丨弹,而“容克”则可挂载360枚。
轰炸是由西向东呈地毯式推进的,苏联士兵在睡梦中依稀听到远处像打雷一样隆隆直响,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感觉整个大地都在摇晃。SD-2杀伤弹像豆子似得被撒了下来,机场上的苏联战机被炸成碎片,许多士兵在梦乡中被炸死,幸存者们仅着内衣从兵营里跑出,眼睁睁地看着机场吞没在了硝烟烈火之中。
苏联人彻底懵了,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阵发呆之后,幸存者们发疯似的向防空洞跑去,勇敢的士兵则迅速从打击中反应过来。在布列斯特要塞,一整队的苏军I-16战斗机冒着德军扔下来的丨炸丨弹,准备强行起飞,但在滑行过程中,SD-2杀伤弹在他们中间爆炸,一个中队的I-16全部被摧毁在跑道上。
还未等苏联人回过神来,德国陆军的炮击接踵而至。说来真是好笑,由于斯大林的贪心,在瓜分波兰时,苏联在边境上有一块宽度约100公里弧形“凸”出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西部特别军区的野战机场就坐落于这个凸出部的底部。
凌晨3时15分,德军野战炮群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两翼展开炮击,开战时,该军区共有作战飞机841架,然而一阵狂轰乱炸下来,只有不足100架得以幸存,在随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和霍特集群的两翼合围中,这些飞机很快成为了德国人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