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看一看吧,西方国家究竟卖给了斯大林多少情报,列举出来,简直触目惊心:

1940年11月,一位反希特勒组织成员同莫洛托夫谈话,他把希特勒1941年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了莫洛托夫。但莫洛托夫并不相信,没有认真对待。

1941年1月,一份由美国FBI头头埃德加·胡佛核实后的文档被发往莫斯科,其中包括最高机密的德国总参谋部计划。(也就是“巴巴罗萨”初稿)。

1941年3月5日,德国驻东京大使馆工作人员理查德·佐尔格(德国共产党员)给莫斯科发去电报,“9个由170个师组成的集团军将于6月下旬不宣而战,向边境发起进攻……”

1941年6月14,一个隐匿在瑞士的间谍组织向莫斯科传递了详尽的军事情报,这个被莫斯科称为“红色三重奏”的组织不仅提供了“巴巴罗萨”的详尽情况,而且还包括德国集团军群的坦克数量——甚至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姓名。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答复仅仅是简短的一句:“明白,完毕。”

就在这一天,斯大林的神经彻底崩溃了——他真生气了。有完没完!?英国大使馆也同样发来警报说进攻日期为6月22日。真可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你看”,斯大林扬了扬手中的情报,怒冲冲地对莫洛托夫说道,“丘吉尔是怎样拿德国人吓唬我们;又拿我们当做怪物去吓唬德国人的,有人就是千方百计地教唆我们互相残杀……”

当时,风声越来越紧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铁木辛哥与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亲自跑到斯大林办公室,恳请他务必使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根据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他们纷纷抱怨说,边境各军区皆感到情况不妙,德国国境线的发动机噪音吵得边防士兵无法安睡。

然而,斯大林非常严厉——像责备小孩那样反问道:你们要进行全国总动员,立即把部队调往西部边境?这就是战争!你们懂不懂?

据朱可夫后来追述说:斯大林宁愿打电话与赫鲁晓夫讨论什么“乌克兰农业问题,”也没有再搭理他们。

就这样,他与铁木辛哥站在办公桌前,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赫鲁晓夫简直没完没了地向他“伟大的父亲”叙述了在乌克兰的大丰收……

当然了,善于“揣测圣意”的下属还是大有人在——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位十分讨巧的苏联外长简直摸透了斯大林全部的心思。

6月14日,也就是希特勒发起进攻前8天,莫洛托夫在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广播了一条电讯——这是一条注定要贻笑后世的电讯。

莫洛托夫在广播里义正言辞地痛斥了“英国报纸上刊登的关于苏联与德国即将爆发战争”的谣言,称之为“苏德两国敌对势力的笨拙宣传伎俩”。

莫洛托夫最后说,“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想要对苏联进攻的谣言纯粹是无稽之谈。”

连载312

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莫洛托夫不仅否认了“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谣言”,甚至还把德军在东线的集结解释为“与苏德关系无关”。至于俄国想要进攻德国的传言,则是“不真实和挑拨性的。”莫洛托夫讽刺英国人说:“这些敌对势力显然对战争的蔓延和加剧感兴趣……”

我有时在想,丘吉尔是否会发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叹呢? 斯大林不理解他,还咒骂他,甚至英国人、美国人都不理解他。作为一位坚定的“反共旗手”、一位曾经叫嚣着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丘吉尔,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顶着斯大林的咒骂,执着地把情报奉献给苏联。

当时有人就问他:“你这位头号反共人物,为何给苏联人提供情报?这样一来不就是同流合污了吗?”

丘吉尔坦言相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一生中只有一个目地,就是打败希特勒!”

紧接着,他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希特勒明天攻打地狱,我也会在下议院为撒旦辩护的。”

然而,我认为他应该这样说:“就算取得皮洛士胜利;就算失去世界帝国,也是在所不惜的。”

莫名,我就要打败你。没有利益,也没有理由。

6月14日,正在克里姆林宫向全世界广播,宣布德国进攻俄国“纯属无稽之谈”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就在同一天与他的陆军各高级将领就“巴巴罗萨”举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会议,会议定在帝国总理府召开。为了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会者分三批到达——上午是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中午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将领,下午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对于车辆如何驶入帝国总理府,也做了特别安排:第一批轿车从威廉街驶入;勃劳希契等人的轿车由戈林街驶入;其他将领则从国家办公厅走廊驶入。

下午2时,希特勒和他的28位高级将官在一张长长的椭圆形桌子旁坐下,边吃边聊。据资料记载,这次会议的气氛和睦,久别相逢的将领一落座就开始相互寒叙,房间里充满着“同志式的友好气氛”——完全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与不安。直到一小时后,元首才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讲了他攻打俄国的理由。尽管笔者在前面讲了那么多理由;成百上千的二战学者也给出过五花八门的解释。但我觉得,其实还是希特勒自己说得最棒。他的这份讲演,笔者反复读了不下10遍。有人曾反复提问,希特勒攻俄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相信,这就是全部答案。

<

连载313

战前总动员

希特勒:

“每一个军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的不是那个国家,而是彻底摧毁布尔什维主义。我很不理解,英国竟不愿同德国谅解,而去同苏联谅解……诸位,我们主要敌人仍是英国,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只要战争能满足它的目地,丘吉尔就会继续打下去,这是英国人的特点——敦刻尔克、希腊、克里特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英国人明白,只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他们的战斗才有意义。因此它才怀有这样大的希望,并妄图挑动俄国人的干预,使它能够钳制住德国。”

“然而,俄国的态度始终是不明朗的,它曾经利用军事和政治上的机会,占领别的国家。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俄国干涉波兰事件中看到;从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被侵占中看到;现在又在巴尔干的友好条约中看到了。”(指苏南友好条约)

“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时候,我曾要求他‘阐明立场’,却招来他如下反诘。第一个问题:我们对罗马尼亚的保证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反对俄国的军事使团吗?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芬兰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达达尼尔海峡的(苏联一直对这条海峡垂涎三尺)。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要不断极力地到处扩张,而他们这些扩张,与德国的自身弱点正好一致。我就不得不预料,他们将来会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机会来敲诈我们。诸位,俄国的武装部队很强大。只要这个潜在的威胁存在,我就不能让士兵复员、不能削减陆军的数量,送到消费品工业上去。即便是我们同英国媾和了,也不会改变这种局面……”

希特勒承认,“由于美国的军事援助(指租借法案),力量不平衡了。敌人的封锁导致德国战时经济遭到破坏。既然我们无法打败英国,又无法使之屈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欧洲大陆上赢得一个彻底的胜利。”

如何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呢?

希特勒解释说,“只有在苏联被击败的情况下,德国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她在欧洲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第1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