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舒伦堡:不是的,他们只是公开提出对巴尔干主权的要求;他们对德国即将进攻的传说也很不安。

希特勒:是吗?比赛军事集结难道不是俄国人先搞起来的吗?

舒伦堡:这不过是俄国惯常的过火反应而已……

希特勒没有再说下去,他摆了摆手,转身离开。第二天,舒伦堡便被赶回了莫斯科。对于巴巴罗萨,元首没有吐露半句。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一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也是蒙在鼓里的。

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苏军这种奇特的集结,同样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他似乎担心俄国会先发制人。 3、4月间,又有一批苏军师从内地调往边境军区——计有4个集团军,共28个师。与此同时,莫斯科还命令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将他的部队配置到边境附近,他奉命执行了,但他同时表示这种部署是完全错误的。两年前,波兰不就是这样被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吗?

斯大林听不进去,他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这样便可以吓退希特勒。据舒伦堡报告说,“斯大林对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他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笨拙的外交政策。”很明显,斯大林极想搞好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可是,他又不得要领。一方面,斯大林不肯放弃对波罗的海、巴尔干、君士坦丁堡等出海口的追求。他埋怨希特勒太小气,不肯把这些港口给他,反而在边境上集结了那么多部队进行示威。但是,如果此时苏联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服输。所以,斯大林就必须集结更多的部队进行“反示威”,来证明自己强硬的立场,以及对这些港口主权的要求。

其实,这种勾心斗角的军事集结在近代史上不乏例子,说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吧,2008年的时候,印度突然向中印边境增兵10万,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印度要向我们动武了呢?

对,没错,与斯大林的目地一样,这同样属于政治讹诈——这才是斯大林陈兵边境的目地——他既不想打战,又想从希特勒手里寻得好处。

连载309

最后一秒,战争已无可避免

斯大林集结军队是为了讹诈领土;希特勒集结军队是为了发动战争,这才是双方最大的不同。

细心的人们马上会注意到,一些毫无征兆的变化足以暗示了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譬如,正在列宁格勒为苏联建造巡洋舰的德国工程师突然回国了;另外,苏联港口内的德国商船也开始纷纷撤离,他们离开的理由很多,总之千奇百怪,拙劣不堪,大概都是妈妈喊我回家喝汤之内的理由。至6月份,苏联港口内已无一艘德国船只。而德国这边,那些想要回国的苏联船只却遭到百般刁难,迟迟不肯放行。譬如,每当各种设备上船出运至苏联时,“四年经济委员会”的督查便大摇大摆地走来,先是交口称赞工艺何等精美,然后便以国防部的名义将机床劫走。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奇怪的变化并没引起莫斯科足够重视——甚至毫不介意。俄国人的外交辞令是我们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抗议,抗议,再抗议。抗议到最后,就没有了下文,德国人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干嘛,合同上的各种设备一次又一次地被劫持。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一项以冷静、稳健著称的斯大林居然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他不但准时向德国交付原料,并且与日俱增。5月10日,海军上将雷德尔告知希特勒,“他已停止向苏联交付重要设备。”不仅如此,德国人还三番五次地提出了更多的经济要求。除150万吨粮食外,苏联还交付了10万吨棉花,200万吨石油产品,150万吨木材,14万吨锰,和2.5万吨铬。斯大林虽然怀疑赫斯出走一事,但仍批准用快车向德国运送原料。发展到后来,斯大林甚至十分阔气地开出一条专用铁轨,从满洲把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德国。并且,他还通过各种手段给希特勒传来讯息,暗示苏联将在下一年“供应德国五百万吨的农作物”——当然,条件是把波罗的海、巴尔干等港口移交给他。

直到最后一刻,这个狡猾的苏联独裁者仍在饶舌不休,不厌其烦地与希特勒讨价还价。

至于希特勒本人,他的策略再简单不过了。就4个字:保持缄默。斯大林讨好他,他不答复;苏联政府抗议他,他还是不答复。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更是装起病来,避免与苏联驻德大使接触(其实跑到意大利游玩去了)。当里宾特洛甫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泛舟时,好奇的齐亚诺伯爵问他,德国真要向苏联宣战吗?里宾特洛甫仍在装糊涂。他回答说:“亲爱的齐亚诺,我此刻还不能告诉你什么,因为每一个决定都紧锁在元首那无法探测的心中。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如果我们进攻,斯大林的俄国将在本周内从地图上抹掉。”

连载310

被忽视的警告

在遥远的东方,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于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并非毫不知情(甚至可以说洞若观火)。尽管德国百般提防,但英国情报部门早已提醒俄国,甚至还准确地预报了进攻的确切时间。就在不久之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斯大林面临的危险发出了警告,他在4月3日给苏联领导人的信中写道:

“我从可靠渠道获得消息……德国将驻罗马尼亚的装甲师调往波兰,而当他们获悉南斯拉夫发生革命时,又取消了这一调动。想必阁下会很容易明白这些事实的意义……”

斯大林是不相信这封信的。他第一反应是:丘吉尔居心不良。很明显,丘吉尔为了解除英国自身的困境,试图祸水东引,寻找挑起苏德战争的机会。”在一份下达给军官们的秘密手册中,苏联情报机关这样写道:“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做是英国甚至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对于德国侦察机一次又一次的侵犯领空行为,斯大林采取了宽容态度。“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斯大林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当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请求莫斯科“允许对侵犯领空的法西斯飞机进行射击”, 莫斯科回答说:“您想干什么?想挑起战争吗?”

“不屈不挠”的基尔波诺斯将军又写信给斯大林,他说,德国人已在布格河集中,德国的进攻很快就要开始啦。他建议把300万居民从边境地区疏散,并在那里建立起反坦克工事。但是,基尔波诺斯得到的答复是,“NO!决不能给他们制造进攻的借口。”

嘿,德国人的借口可多着呢!对于集结部队,他们自有一番解释——德国驻苏武官告诉苏联,“德国军队由西向东调动,完全是迫于无奈……”他佯装痛苦地解释说,“英军正大举空袭德国,因此只好以东部作为训练新兵的基地。”

与此同时,德国第2航空大队却进驻了东部新开辟的机场。到5月末,他们仅在西线留有一个无线电台,让苏联人相信第2航空大队仍在西方。德国空军相继在5月10日和13日,对伦敦进行最后两次大规模轰炸,摆出准备入侵的架式。至于克里特岛的空降奇袭,纳粹宣传机构更是大书特书,形容为“入侵英伦三岛的彩排。”

丘吉尔当然很淡定,他的密码机早就破译了一切。唯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斯大林仍然对即将入侵的警告置若罔闻。李德·哈特在他的二战史中写道:

“虽然英国情报部门再三警告,可俄国人却不相信,并且继续信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对此火冒三丈,并且迷惑不解……”

连载311

丘吉尔是个骗子!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第1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