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实际上,德国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空军数量为2000架(轰炸1160架,战斗机720架,侦察机120架)占整个帝国空军的60%。另外40%配置在西线或者保卫本土。

譬如:第3航空大队在法国;第5航空大队在挪威;第8、10航空分队在巴尔干及北非。那些说德国人把整个空军都搬到东线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莫非德国人不管自己后院了?

当然,空军虽没全来,但装甲师基本上是到齐了。至1941年6月,德国一共拥有20个装甲师。大家应该记得,这是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将入侵法国时的10个装甲师扩充到20个。

但此时的装甲师是不能与1940年相比较的。那时,德国每个装甲师下辖有两个坦克团,而现在只有一个。(详见20页连载137)

换言之,这些部队名为装甲师,但实为装甲团,每个装甲团有大约150—160辆坦克。除第15装甲师在北非作战之外,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装甲师数量为19个,坦克3000辆。占德军总数的90%(仅在西线保留了一个装甲旅,目地是预防英国有可能的登陆)。

看得出,德国装甲师虽比一年前多出了一倍,但实际数量,仅比“镰刀闪击”时期多出了800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德军已将5吨重的Ⅰ号坦克全部淘汰,装甲力量的核心改由22吨的III号和23吨的IV号坦克充当。法国战役已经证明,IV号战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古德里安后来承认,“在战争刚开始时,我们都一致认为德国坦克比苏联坦克先进的多……”

耐人寻味的是,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还谈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小插曲,他说,在1941年春天,一个苏联代表团来德国参观考察,德国人并不隐瞒什么,直接把IV号坦克开到苏联人跟前炫耀。然而苏联人脸上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指责德国人“故意把最先进的战车隐藏起来。”并扬言要到德国元首那去“告御状”。

德国人很委屈,我们并没隐瞒什么呀!最后,经过古德里安和一些在场人士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似乎苏联人拥有一种更新更重的坦克。”不然他们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当1941年7月,T-34坦克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把IV号坦克打得满地打滚的时候,古德里安才明白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可是有什么用呢?有用吗?说出来希特勒也不信。斯拉夫人怎能制造出比日耳曼人更优秀的武器?

古德里安在1937年撰写的《注意,坦克》一书中保守地估计苏联有10000万辆坦克(实际当时是1.7万辆,1941年为2.4万辆)但这本书却被视为妖言惑众,差点下不了印刷厂。

古德里安后来总结道:“在政治方面,学鸵鸟的办法是根本无法避免危险的。然而希特勒和那些高级幕僚却喜欢采取这种方式,他们对显而易见的危险都有意装瞎子,而最后倒霉的却是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兵。”

尽管古德里安等将领对未来不免有一丝忧虑,但OKH却乐观依旧——哈尔德不止一次地弹起了“3个星期便能打垮苏联”的旧调。

天涯有云:精神病人思维广,智障儿童欢乐多。把这话放在以哈尔德为首的OKH身上是很恰当的。4月上旬,随着OKH的一声令下,二战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集结行动开始了。在我眼中,这是一支毫无畏惧,但同时又毫无希望的军队。在短短的4年中,正是这支毫无希望的军队,将把整个苏联,乃至整个世界打得筋疲力尽。也正是这支军队,几乎要将整个战略上的先天不足,用纯战术的手段给扭转过来。

连载306

东方的集结

德国人的坦克和飞机数量虽然有限,但他们步兵师的数量倒也十分惊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人一共动员了126个步兵师。其中,有14个摩托化步兵师,交通工具多为“BMW”牌摩托车以及“大众牌”卡车,乃名副其实的纯机械化部队。

然而,并不是每个师都有如此好的待遇。德国国防军毕竟是一支资源极为匮乏的穷军队。因此,剩下的112个步兵师就相当纯洁了——编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普法战争时期没太大变化。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几乎没有卡车①。所以,他们的后勤供应全靠马匹和马车来拉动。

譬如,1941年德国步兵师的标准编制为3个团,13000名士兵。但他们马车和马匹数量就超过了7000匹,占了士兵数量的一半——以至于每个向东方开拔的步兵师都带上了一个连的兽医和一个营的马车车夫。

这样,希特勒东征大军中的马匹数量为60万匹——与129年前拿破仑攻俄时的数量一样多。光从这点看,苏德战争似乎找不到一点儿现代化战争的影子,几乎还是野蛮的,中世纪战争。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种与现代化战争完全断层的“中世纪军队”是跟不上进攻步伐的。决定性的战役还是得靠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步兵师来完成。

打仗靠两只腿,行军同样如此。接到OKH的集结命令后,从5月上旬开始,100多个步兵师便从德国出发,徒步走向东方。他们昼伏夜出,连续地进行夜行军,悄无声息地踏过了一个又一个波兰村落,到达了东线集结地。

就这样,在短短2个月里,德国人几乎把250万人的日常所需和人员调到了东方。虽然做得十分隐秘,但如此庞大的军事集结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当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时,斯大林满不在乎,他对此做出了回答:“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总而言之,对于德军在东方的集结,斯大林似乎并不担心。他总认为,在没有解决掉英国之前,德国不敢向苏联下手。话说话来,要说陈兵边境,苏联实际上比德国集结得还要早,还要多。当希特勒还在痛殴法国时,德国在东方仅留有20余万人的弱旅,而苏联早就陈兵百万。至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边境上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就超过了400万,人数是所有德军数量的1.5倍。另外,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坦克和飞机也是德国人所不可比拟的—— 1.4万辆坦克;1.1万架飞机。比德国人多出了足足5倍。这就好比打架,先动手的那个怎么能去指责被迫还手的那个呢?

并且,这个数据大家不用怀疑,因为这是斯大林亲口告诉丘吉尔的。虽然丘吉尔喜欢在西线战场上信口开河,但这个问题,丘吉尔没必要欺骗读者。他在回忆录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斯大林亲口告诉我,开战前,苏联有2.4万辆坦克。”

辣块妈妈,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吓人。敢情苏联人是拿生产汽车的指标来产坦克了。那么,这里就有疑问了,苏联哪来这么多坦克?另外,既然斯大林不担心希特勒攻俄,那他为何还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传说中的“大雷雨计划”到底存不存在呢?

连载308

斯大林的真正目地

有人肯定会问,既然楼主说“大雷雨”不存在,那为何苏联人还要陈兵边境?想象一下,在1941年夏季,从东普鲁士——布加勒斯特2000公里的国境线上,近千万名士兵在这条线的两端互相对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个疑问,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这是斯大林政治讹诈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斯大林正是这方面的老手——以陈兵边境对付陈兵边境,都是苏联神经战的一部分。当4月28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回到柏林时,希特勒接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谈话。

希特勒:到底是什么魔鬼缠住了俄国,使他们竟与南斯拉夫暴动政权签了那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是想威胁德国吗?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第1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