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据德国空降兵总司令施图登特将军追述,“当他听说希特勒从希腊撤军的消息后,非常吃惊。马上乘飞机去见戈林。”施图登特将军提出单用空降兵占领克里特岛的计划——他已经为该计划筹备了好几个月,不愿就此放弃。他打算在克里特岛实施一次大规模空降作战,以此来证明空降部队不仅仅是战术意义上的奇袭部队,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兵种。

不用怀疑,戈林动辄起劲热心。他正急于寻找打败英军的机会,恢复德国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受打击的声誉。他拐弯抹角地说,“我也很想实施这次战役啊,但你必须说服元首才行……”

所以,正如大家所见,在许多问题上,德国并无一个长久的计划。他的战略仍然含有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照理说,1941年“巴巴罗萨”才是重中之重,但空军总是与陆军唱反调。另外,海军仍然惦记着所谓的“地中海战略”,希特勒则被夹在中间,扯来扯去,不得安宁。

一开始,希特勒并不同意实施克里特岛空降。他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在“巴巴罗萨”前打完此役。任凭施图登特将军如何巧言如簧,希特勒不为所动。他委婉地说,“这个计划嘛,听起来还不错,可是我认为行不通……”

就在施图登特将军非常揪心之际,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空军副官插话了——他只用了一句话,便说服元首,并使他成了克里特岛空降作战的坚定拥护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的元首,罗马尼亚油田在英国人的航程之内呀。”

连载282

“赶出来”的作战计划

(纠正上文一个史料错误):“我的元首,罗马尼亚油田在英国人的航程之内呀!”

说此话的并不是施图登特将军副官,而是德国空军上将罗尔。他对希特勒提出了这项警告,并深知此语已击中要害,令希特勒怦然心动。他的原话是,“夺取克里特岛,便可使普洛耶什蒂油田免遭英国空军伤害。”

因为,在希特勒心中,整个巴尔干战役不过是为入侵苏联提供一个安全的侧翼。如果连产油区都无法保护,那这场巴尔干之役岂不是失去了所有意义?说白了,克里特岛战役是一场“石油战争”。若不是为了保卫油田,希特勒是绝不可能同意此次行动的。

1941年4月25日,希特勒颁布了第28号“元首命令”,代号“水星行动”。同时,这也是德国在“巴巴罗萨”之前的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希特勒委派戈林为总指挥——当然,只是挂名而已。

施图登特将军原以为自己才是整个行动的最高指挥官,可当他于5月7日乘飞机自柏林飞抵雅典后才发现,原来总指挥不是他,而是第4航空大队空军上将罗尔。一直到很久之后,施图登特将军仍为此事耿耿于怀。他气呀,计划是他拟定的,担负主攻的也是伞兵部队,可作战指挥偏偏却不是他,施图登特先生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更让施图登特将军难以接受的是,他意识到了,希特勒对拟定的对苏作战有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元首毫不掩饰地催促他加快作战部署。希特勒甚至要求他的参战部队决不能耽误‘巴巴罗萨’作战部署。”——在入侵苏联面前,什么都是次要的!

譬如,施图登特建议驻扎在罗马尼亚的第22空降师担任主攻。从步骤上说,这种调动十分方便。但希特勒无情地驳回了他的请求,理由是,“此举将严重干扰进攻苏联部队的运输工作”。 而且,在部队集结问题上,施图登特将军更是麻烦不断。譬如,在伞兵部队经过巴尔干半岛时,正好碰上罗马尼亚第二装甲师向苏联边境开拔。为了不影响“巴巴罗萨”的发起时间,伞兵们只好让路给罗马尼亚人。就这样,“水星行动”一拖再拖,进攻日期从5月5日,改成了5月17日,最终又变为5月20日——这足以给予了英国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连载283

七拼八凑

情急之下,施图登特将军不得不随手抓来一个师充数——第5山地师(正是那个在“默塔克塞斯”防线碰得头破血流的山地师)。此外,参加克里特岛空降作战的还包括第7空降师、第6山地师的1个团。加上第5山地师,德军进攻总兵力为2.2万人——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兵力是足够多了,甚至是多余了。

他们估计,岛上的守军最多不过5000人,没有一个希腊士兵。而且经历过希腊惨败后,英军肯定丢弃了所有的重型武器,士气低落。他们甚至认为,岛上居民可能会出于对“和平的愿望”,主动劝说英军撤离克里特岛。但事实上,那里的居民,尤其是岛西部的居民都积极地支持英军抵抗德国侵略者。

总而言之,这完全是德国情报部门消极的工作态度所致(似乎从来就没积极过)。

其实,德国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上将一个很有意思的家伙。他私下对心腹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因此谍报局不要做使战争延长一天的事。”由于他与佛朗哥私交甚密,希特勒曾派遣他去游说佛朗哥加入战争。卡纳里斯上将表面上答应得很好。可一到马德里,他便对佛朗哥说,“不要加入战争,轴心国肯定是打不赢的。”

就是这样一个家伙,偏偏却获得了元首盲目的信任,并委以重用。德国的情报工作可想而知。

因此,在这个情报的错误指引下,第4航空大队在当日的作战记录上详尽无遗地写道:“占领克里特岛,一个步兵团就绰绰有余了……”——当伞兵们最终降落在克里特岛上的时候,他们方才发现,英军根本就不是传说中的5000人,而是2.8万人。这还不包括1.4万名希腊士兵以及3000名武装丨警丨察。并且,传说中没有“任何重型武器”的英军将拥有高炮、野战炮、坦克等一系列重型武器。

连载284

作战计划

这么说吧,德军上下现已是一片乐观,根本没有考虑过空降作战一旦失败的严重后果。施图登特将军始终坚信自己占有兵力优势。因此,他建议采用多路空降的战术“四处开花”。目地是让英军不知所措,防不胜防。

按照这个思路,戈林颁发了他最终的作战计划。由于这个计划冗长乏味,所以我挑精炼地来说:

“德国伞兵在克里特岛4个方向同时降落,迅速攻占岛上的3个机场和重要城镇。然后扼守机场,以保证第5山地师实施机降着陆。”

这就是戈林全盘的计划——先用伞兵攻占机场,然后再由山地师乘飞机抵达机场。照他设想,在这3个机场中,至少会有1、2个地点获得成功……

如果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肯定会发现这个计划所包含的巨大漏洞。那就是,如果3个机场都攻不下来怎么办?如果都攻不下来,第5山地师如何抵达呢?总不能让山地师士兵也像伞兵那样从飞机上一跃而下吧。

这个问题嘛……大家可别问我,因为我敢断定,戈林先生他自己也答不上来——空军上下早就被情报部门和一系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这个时候,反倒是那位远在柏林的纳粹统帅希特勒是清醒的。他一眼便看出了这个计划所存在的巨大漏洞。因此,他稍稍修改了计划。那就是,在伞兵空降的同时,施图登特将军必须安排海运部队乘船实施抢滩登陆。这样,即便是未能拿下三座机场,德军仍有后续部队可用。而且,海运可以给作战部队送来任何运输机所不能承载的重武器——坦克。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改动挽救了“水星”,并成为德军反败为胜的关键。

连载283

弗赖伯格将军临危受命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第1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