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但赫斯绝不是马屁精,正如副官魏德林所言,赫斯是元首“最忠心耿耿的部下”。这种忠诚发自内心,伴随一生。当1945年9月,纽伦堡军事法庭对赫斯进行审判时,一位美国律师站了起来,他向法官展示了一张纳粹组织的系统表,这张图纸表明,希特勒的指定接班人首先是赫斯,然后才是戈林。

赫斯先是斜了一眼旁边的戈林,向座位上一靠,仰天大笑起来。笑完之后,赫斯从容不迫地座位上站起,请求法庭允许他做一个最后的简短声明。他说:“我一生中曾多年效忠于我国几千年历史所孕育的最伟大的儿子(指希特勒),即使我能够,我也决不会把这一段经历从我的一生中抹掉。我很高兴地知道,自己尽了一名德国人、一名国家社会主义党党员、一名元首忠诚追随者应尽的责任,这一点,我决不后悔!”

这是赫斯在公众场合最后一次露面。随后,国际法庭对赫斯做出了判决——无斯徒刑。

赫斯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但他绝不后悔。从这一点而言,赫斯是狂热的,他对希特勒的忠诚至死不渝。这位副元首长就一副宽下颚,双唇紧闭,不拘言笑。同时,他又是纳粹高层中最没野心的一个。正如约翰·托兰所言,“赫斯最大的野心莫过于使其主子的事业锦上添花。”

照理说,希特勒死后,继承人就是他。可是当戈林取代他地位的时候,赫斯居然一点儿都不动怒,仍然勤勤恳恳地干着他的党内工作。在旁人眼里,他更像一名公务员,而不是副元首。更让希特勒放心的是,赫斯品德优良,从不拉帮结派。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人可以说是他的同志,但绝不是朋友。在纳粹高层,每个人都敬重他,但没人敢说自己了解他。

但作为纳粹党内第三号人物,赫斯同样也是愚蠢的。他行为古怪,对一切人情世故漠不关心,更不懂得讨人欢心——哪怕是他最崇拜的那个人。在某些人眼里,赫斯就是一个无可救药蠢蛋。举例来说(据斯佩尔后来回忆):赫斯经常到总理府吃饭,但他都是自带食物。在他后面,跟着一名副官,提着一个装有食物的马口铁盒,带进总理府让厨子加热。这一点隐瞒了希特勒很长时间。终于有人向元首告密时,希特勒当着前来吃饭的人面,怒冲冲地对赫斯说:“我这里有一位一流的女厨司,如果医生规定你吃特殊食物,她也乐于替你单做的,但你不必自己带来吃。”

赫斯当时就固执地顶撞起来,理由让人瞠目结舌,他当着众人的面回敬道:“我的食物必须含有特殊维生素!”

希特勒简直快被这个木鱼脑袋气晕了。他回答说:“既然如此,以后你干脆就在自己家里吃好了。”

斯佩尔后来写道,“从此以后,再也不见赫斯前来吃午餐了……”

午餐是不来吃了,但碰上党内问题,赫斯仍然会往希特勒那儿跑。双方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赫斯带来的问题总是让人心烦意乱。譬如某某大区领导对党有意见,某某地区入党积极性不高,党费缴纳出现问题等等等等。发展到后来,希特勒很害怕见到赫斯,他对斯佩尔感慨说,“我同戈林谈话,就好像洗一次温泉浴—— 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帝国元帅总能把事情讲得让人亢奋。同赫斯谈话,却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他总是带着不愉快的事来找我,而且喋喋不休。”

这就是赫斯,一个狂热而又不谐世事的怪人。

连载275

|

和平谈判

尽管希特勒越来越不喜欢赫斯,但对其人格而言,是敬重的。也只有他,才能把党内一切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懈。可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赫斯发觉自己再也不受元首重视了。党的指示现在算什么?简直不值一提。在战争期间,希特勒往往几个月不理政事,一心扑在军事方面。这使得戈林、里宾特洛甫、以及陆军统帅部的势力日渐扩大。赫斯既失望,又无奈。

另一方面,赫斯又是一个极有主见之人。正如英国右翼历史学家戴维·欧文所言,“赫斯是一个不知害羞的亲英份子。”(这与他从小在埃及长大受过英式教育有关)。

毫无疑问,赫斯钦佩英国,并希望与之修好。他把《我的奋斗》当作金科玉律,认为苏联才是德国的敌人。然而事与愿违,眼下德国正与英国血战,这并非纳粹本来的愿望,而是里宾特洛甫等人错误的外交政策把德国引入了歧途。赫斯曾私下对他的财政部长说过,在这场战争中,得利的不是德国,也不是英国,而是布尔什维克苏联。

(由此可见,赫斯还是有一定政治嗅觉的)。

如何才能与英国实现和平呢?赫斯一开始就犯迷糊了。起初,他计划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与英国的汉密尔顿公爵进行秘密会晤——汉密尔顿公爵是英德社团的成员,据说,他对实现英德和平持同情态度。更为关键的是,这位大人物经常与英王乔治六世共进午餐,并能和他说知心话。这显然是可以直接亲近英王的一个渠道。赫斯认为,乔治六世已经被“战争贩子”丘吉尔蒙蔽了,一旦汉密尔顿公爵把德国的真实意图传达给英王,两国便可以实现和平。

一想起自己肩负起的历史使命,赫斯便很兴奋,他毫不犹豫地把这项计划告诉了希特勒——很明显,同英国秘密谈判希特勒是知情人。

据一份近期才得以公开的档案显示,赫斯所构思的英、德和平谈判一开始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着实出人意料)。在日内瓦,英国全权代表会见了德国的豪斯霍弗尔教授(地缘政治学创始人,时任德国科学院院长)他是由赫斯派去同英国人进行先期融洽的。

在这次谈判会上,英国人提出的条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声称,可以同德国实现和平,条件是德国必须断绝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取消1939年同苏联缔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太棒了!正中下怀!要知道,希特勒早就想这样干了。赫斯与希特勒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条件。

可纳闷的是,线索到这里也就断了——德国方面眼巴巴地盼着英国再派人来,以便结束这次谈判。但经此之后,英国方面再无任何消息,赫斯也曾多次给汉密尔顿公爵致信,但同样也是石沉大海。

连载276

异想天开

这就好比谈恋爱,男方好不容易把心仪的女子追到手,结果呢,女方不再出来幽会,并且杳无音讯。

事实上,就事后公布的档案来看,英国政府并不是诚心实意地想要和谈,而是借此机会,试探德国。

可是,德国人却当了真,掏心窝的话全都讲给人家听。翻一翻其闷无比的《丘吉尔回忆录》就会明白,温斯顿其实比谁都清楚德国的战略早已转向东方。他也知道,德国乞求和平的愿望是诚恳的——他们不想两线作战。譬如什么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一统江湖云云,那是讲给罗斯福跟老百姓听的,当不得真。

再看看德国这边,赫斯早就等得不耐烦啦——他搞不懂英国人到底想要什么。他对副官平奇说,“他打算亲自前往英国,以结束这次谈判。”

有趣的是,当29年之后,同在施潘道监狱服刑的施佩尔曾这样问赫斯,“你当时是怎样做出这个的决定呢?”

赫斯表情认真,非常严肃地告诉他(据施佩尔说),“那个决定是他在睡梦中由一种超自然神力所启迪的……”有一位占星术士为他算命时说过,“他是注定会带来和平的。”他以前的导师、地缘政治学创始人豪斯霍弗尔还说,自己曾梦见赫斯三次驾驶一架飞机,不知飞往何处……这些超自然神论,施佩尔听得瞠目结舌,如坠梦端。紧接着,赫斯才恢复了正常,他说,“其实我不想为难元首,既然我们保证英国维持其世界帝国;反过来英国也应该保证我们在欧洲自由行事……”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第1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