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希特勒大嚷道,“三天前,丘吉尔先生呼吁德国人民抛弃自己的元首,这纯属麻风病人高烧时的胡说八道,或者酩酊大醉的酒鬼在信口开河。就是这样一个脑袋,妄图点燃巴尔干烈火,孕育了那个拙劣的巴尔干之征。现在,勇敢的希腊人民为自己那个亲英大王(乔治二世)的愚蠢付出了代价……从一开始,我就深感遗憾,我生来就崇拜希腊,崇拜这个最早被尊严和美德所普照的国家,崇拜她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对我而言,与希腊交战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希特勒嘲讽丘吉尔,他继续道:“倘若哪位政客遭到如此惨败,他是无法把自己的位置保持六个月之久的——除非他也具备丘吉尔先生那样独特的天才,那种可以虔诚的说谎,和扭曲事实的天才,直到最后把惨败说成是光荣的胜利。”

“丘吉尔对军事是一窍不通的,因此他一下子就在南斯拉夫和希腊连吃败战……他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能表明他患有瘫痪病,或者表明他是一个说胡话的醉汉……丘吉尔先生也许可以驱散他们人民眼前的迷雾,但却消除不了他灾难性的结局!”

看得出来,希特勒对丘吉尔的仇恨已经到了怎样一个地步。在伦敦,丘吉尔一字不拉地收听到了这通广播。面对英军被逐出希腊以及利比亚的事实,丘吉尔选择了沉默。眼下,英帝国的处境比以前更加不妙、更加没有希望了。他们在世界的威信降到了新的低点。那天深夜,在收听完希特勒演讲后,丘吉尔提起笔来,给罗斯福总统致信一封:

“总统先生,我确信,如果我毫不掩饰地道出我心中的话,你是不会误解我的。在我看来,埃及和整个中东将有丧失敌手的可能。一旦丧失,将对西班牙、维希法国、土耳其和日本的立场产生巨大影响。那么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要进行的战争,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前景暗淡了。”

怎么办才好呢?丘吉尔继续写道,“据我看来,只有一种办法才能扭转这种暗淡的局面,那就是美国应当立即参战!

哦,绕来绕去,原来最后一句才是丘吉尔最想说的。

连载272

重磅丨炸丨弹

5月4日,当希特勒向国会议员做完演讲从台上下来时,与往常一样,他挨着他最坚定的追随者、党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坐下。据里宾特洛甫一周后追述(他当时坐在赫斯身侧),“赫斯那天晚上的神态十分反常,看上去心不在焉。”

希特勒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天深夜,赫斯同希特勒私下密谈了莫约半个小时,他们到底说了什么?非常抱歉,没有记录留下。但据希特勒几天后透露,在这次会谈中,赫斯曾反反复复地一再追问他,“元首,你是否仍然坚持在《我的奋斗》中所提出的政治纲领。”即:与英国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欧洲的死敌——布尔什维克苏联。

希特勒做了肯定的答复,他承认,“从原则上来讲,他仍然坚持这个纲领。”——他未曾预料,这是他与赫斯最后一次相见了。随后,希特勒便在副官们的簇拥之下,乘火车离开柏林,前往位于波罗的海的造船厂,视察一艘刚刚下水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去了。

5月9日,希特勒回到了位于萨尔茨山的乡间别墅。他宣布自己需要好好地休息几天,然后将于6月精力充沛地返回柏林。他同时希望凯特尔和约德尔在进攻苏联前也好好的放松一下。

可是,这个愿望似乎无法实现了——5月11日上午,正当元首的副官向希特勒作每日简报的时候,山庄里突然出现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是赫斯的副官莱特根与平奇。据斯佩尔后来回忆,“他俩脸色苍白,神情激动,请求我让他们先见元首,因为有一封赫斯的私人信件要转交给他。”

不待斯佩尔回答,副官平奇便不顾警卫阻拦,硬闯进了元首书房。希特勒没好气道:“你没看见我在作军情汇报,不想受人打扰吗?”平奇被叉了出去。片刻之后,脸色白得像纸的平奇又闯了进来。这一次,他说什么也不肯出去了。他声辩说,有一件非常重要,或者说非常危险的事情。

说罢,他便把赫斯的信掏了出来。希特勒不以为然,他带上老花眼镜,满不在乎地溜了一眼。可当他读到,“我的元首,当您读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到了英国”的时候,他一屁股跌座在椅子上,大喊了一声——声音之大,连楼下都能听见:

“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他飞到英国去了?”

斯佩尔后来调侃说:“这真是一阵模糊不清,几乎象野兽一般的尖叫。”紧接着,一大群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出现在了元首书房门口,可是都被委婉地劝走了。副官平奇向元首叙述道:“他的头领于前一天傍晚5点40分,在奥格斯堡机场起飞,飞往英国,进行谈判去了……”

希特勒打断了他,他愤怒地问道,“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平奇马上把对赫斯的忠诚拿出来当理由。希特勒嗖地转过头去,面对卡尔·包登夏茨将军(空军驻希特勒大本营代表),“怎么回事,我的将军,我禁止赫斯飞行,空军为什么还让他飞?把戈林给我叫来!”

连载273

赫斯飞英事件始末

正如威廉·夏伊勒在他那本著名的《第三帝国兴亡》中所描述的那样,鲁道夫·赫斯独自飞往英国的消息最初传来时,对希特勒的打击犹如“一枚重磅丨炸丨弹落在伯格霍夫。”元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逮捕了副官平奇,这位可怜蛋被警卫架了出去,投进集中营。他的罪名是,“违反了元首命令——未能把副元首看管好。”

当然,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赫斯“单刀赴会”到底是谁指使的?他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谜团?譬如斯大林,他从来就不怀疑这是英国与德国之间相勾结的证据。他坚信,赫斯是希特勒的秘密使者,此行是专程与英国议和,矛头对准苏联。特别是发生在卫国战争前一个月,这更加深了斯大林的怀疑。

就连丘吉尔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犹然记得,当在第二次访问莫斯科时,他发现斯大林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斯大林曾在餐桌上反复询问赫斯赴英的真相。丘吉尔后来写道,“斯大林认为,我们与德国之间一定是存在着某种秘密计划,但这个计划流产了……”

被自己的盟友怀疑,丘吉尔当然不爽了。他试图辩解什么,反复重申赫斯飞英是一起独立事件,英国政府事先并不知情云云。可是斯大林根本不相信他。丘吉尔后来写道,“斯大林对于这个答案报以相当生硬的一笑。”就此打住了这个话题。

令人惊异的是,不止斯大林一人怀疑此事,当赫斯飞往英国的消息传到罗马时,墨索里尼与齐亚诺并不像通常那样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德国人笑话,墨索里尼的第一反应是不寒而栗。他担心希特勒三心二意,出卖盟友,暗地与敌人勾结。希特勒则对此百般辩解,骂赫斯“精神失常”,但很明显,意大利人并不信任他,对于德国的官方说法,墨索里尼嗤之以鼻。他对齐亚诺说,“这一事件具有无比的重要性”,一定要加以重视。

那么,赫斯飞英到底隐藏着什么真想?这场二战期间最大的政治闹剧产生出了当时令全球最感兴趣的冒险故事,甚至被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大的谜团。由于英国当局至今没有公布档案,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之中去寻求答案。

连载274

赫斯其人

有位朋友对我说,赫斯就一马屁精。我问他,你为何这样说呢?他说,你看了《意志的胜利》就知道了。

诚然,在这部黑白影像中,赫斯的表现最为夸张(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对希特勒的那份真挚,那份激情,以及那种无愧于心的歌功颂德,恐怕世间无人再能超越。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第1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