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也就是南斯拉夫投降的那一天,希腊第1集团军总司令乔治·措拉格鲁将军也这样做了。他发出了一封措辞坚决的电报,大意是说:“我们完蛋了,英国人也丢下我们不管啦,因此国王殿下应当允许我们向敌人投降——因为眼下已看不到继续战斗下去的任何理由。”
可是,希腊国王乔治二世迫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拒绝了这一请求。措拉格鲁将军为了避免更大牺牲,决定自行投降。他把16个师,差不多14万人的军队聚集在约阿尼纳地区(阿尔巴尼亚与希腊交界处)。随后,他带领几名打着白旗的军官,向德军提出了投降条件。
换句话说,他们是有条件投降。
希腊人提出的条件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并且很独特。他们表示,可以马上投降。但只向德国单方面投降,而不是意大利人(因为措拉格鲁将军瞧不起自己的手下败将)。
与措拉格鲁将军进行谈判的是迪特里希——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师师长。他是一位头脑简单,缺乏文化修养的军人。据说他曾经做过屠夫,能当上师长全是凭借与希特勒特殊的关系。他并不知道这个条件所带来的严重政治后果(事实上,他早就高兴得心花怒放了)。
据记载,这次谈判相当顺利,双方态度热情——就像是一场简单的外交谈判。由于没有桌子和电灯,措拉格鲁和迪特里希两人打着手电筒,在荒郊野外的一棵大树旁各自蹲下,把条约放在膝盖上,各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其实,糊涂的岂止是迪特里希,第12集团军总司令李斯特甚至希特勒本人也很糊涂,他们居然承认了希腊人的投降要求,而没考虑政治后果。出于对希腊军人的敬重,希特勒指示最高统帅部,要求他们释放希腊战俘,解除武装后便可以返回家园,希腊军官则容许保留自己的武器和佩剑。
<
连载268
外交闹剧
显然,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居然都不去考虑一下墨索里尼的感受。当墨索里尼得知希腊只向德国投降,而不是向意大利投降时,简直被气疯了。他狂怒道,意大利用兵50万,同希腊打了6个月,牺牲了6.3万名将士。而一个小小的德国党卫师竟能在几天之内取得成功。他发誓,如果希腊不向他乞求停战,他就要接着打下去。
因此,墨索里尼授意军队继续作战,不用去理会德国人。他甚至命令军队向放下武器的希腊第1集团军发起猛攻。
但意大利士兵总是令他们的领袖失望,希腊人不仅拿起武器继续战斗,甚至还重创了意军。墨索里尼后来对齐亚诺牢骚道,“我真忍不住想要跨出车门,去把军队里的那帮家伙抽打一顿——他们根本不配穿军装”。
但有什么办法呢,意大利军人就这个水平了,烂泥巴扶不上墙呗。
很快,墨索里尼的不满飘到了希特勒耳朵里。他批评说,“李斯特接受投降是不对的,应该打得希腊也向意大利投降才对嘛”。
这位纳粹统帅似乎忘了,希腊投降是经过他同意才接受的。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个问题被搞复杂化了。墨索里尼脾气暴躁,七窍冒烟,他发表声明,没有希特勒的帮忙,他也能收拾希腊——如果50万意大利人不够,那么就派100万。无论如何,希腊一天不向他乞和,他就不去参加德国人主持的任何谈判仪式。
希特勒感到无所适从,据英国右翼学者戴维 欧文记载,有一段时间,希特勒曾有过让德军封锁住某防线,让希腊与意大利人一决雌雄的想法。因为他也很愤怒,包围希腊第1集团军时,意大利人拖泥带水,不肯行动。可如今胜利了,他们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分赃来了。
当然,这个念头不过是稍纵即逝,希特勒最终还是屈服了。他突然宣布,由12集团军签署的协议无效,希腊必须同时向意大利军队投降(为了避免和墨索里尼疏远,希特勒必须这样做)。最高统帅部匆忙草拟了一份新的投降条件,由约德尔亲自送去。这一次,意大利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4月23日,在希腊人的抗议声中,措拉格鲁将军硬着头皮向意大利人投降了。此外,希特勒还盲目地接受了意大利的要求。譬如,希腊与南斯拉夫海军被承认是意大利的财产。得知这一消息,雷德尔海军元帅几乎被气晕过去——真悲剧呀,打赢法国的时候,他一点儿也没捞着,现在打赢了希腊和南斯拉夫,他还是什么也没捞到。希特勒慷慨得如同一位财主,什么东西都往盟友那送,而且还是如此不靠谱的盟友。
就这样,这场外交闹剧落下了帷幕。墨索里尼最后还耍了一个花招。由于希特勒禁止过早发表希腊投降的消息。意大利人抓住机会,抢在了前头。4月24日,罗马电台突然向全世界宣布, “希腊第1集团军已放下武器,投降是希腊代表向意大利11集团军司令提出的……”
这通广播,只字不提德国,给人的印象仿佛是,意大利人独自打赢了这场战争。墨索里尼沾沾自喜,据《齐亚诺日记》记载,那几天领袖显得很兴奋,如同是打了一场大胜仗。他有理由相信,自己足以把希特勒玩弄于股掌之间。
连载269
“总退却”
当希腊第一集团军投降的消息传到雅典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希腊首相科里齐斯先生去世了——他向国王汇报了战败的消息后,回到寓所,举枪自裁。
其次,丘吉尔很气愤。第一集团军突然投降岂不是把英军逼上绝境?自此,他不再抱有幻想,同意放弃希腊战场。丘吉尔后来写道:“我们应当退守克里特岛,并在那里站稳脚跟……”
直到这个时候,英国人还恬不知耻地盼着盟友替他们当炮灰。4月21日,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觐见希腊国王。也不兜圈子,他直截了当地问道:希腊军队近况如何了?还有多少士兵?最重要的是,能否在温泉关以南建立一条新防线以掩护英军撤退?
乔治二世表现得很淡定。他回答说:“不可能啦,已经来不及调遣任何军队了。”
韦维尔顺坡下驴,他马上接口说:“既然如此,那我只好以救出英国远征军为最高行动准则。”
乔治二世表示同意——其实他早有此意。在谈话中他还表示,“使英军陷于这样的绝境,他深以为憾……”
随后,他俩又探讨了关于希腊政府迁往克里特岛的方案。韦维尔叮嘱国王,务需绝对保守秘密,并需采取一切措施,使英军得以成功登船。譬如,希腊政府应当尽量维持雅典城内秩序;残余希军应当坚守不动;国王和政府迁往克里特岛的时间应当尽量延后,等等等等。因为国王越晚离开本土,他便越有留名青史的机会。
据记载,韦维尔说得口沫横飞,乔治二世答应得也很痛快,他头如捣蒜,表示将“竭力协助英军”。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结束了会谈,韦维尔满意地走了。
但韦维尔将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切都是空话,是皇帝大人忽悠他的。在留名青史和保住性命之间,乔治二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4月23日,在帕帕戈斯将军护卫下,国王逃往克里特岛。24日,希腊政府停止了本土抵抗。
这一次,英国人总算尝到了被盟友忽悠的滋味——真不是滋味。眼下,6万多英军将士正在全线溃逃,一个劲儿地朝温泉关隘口飞奔。为了延缓追击,英军炸毁了每一座他们所经过的桥梁,甚至火车隧道,总算避免了被全歼的厄运,逃进了温泉关。随后,英军关闭隘口,并留下2个团坚守阵地(澳大利亚第19团和新西兰第6团)。他们的任务是,“尽量长时间地守住隘口,以掩护其他单位安全登船。”换句话说,这两个团是负责殿后的部队。指挥此战役的英国军官后来回忆说:“我对撤退不抱任何希望,我甚至开始幻想,在坚守了两个星期之后,被数倍于我的敌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