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戈林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纸上谈兵。他宣布,战术一定要修改,他还下令,“暂停一切空袭行动,等待具体战术完全修改之后,再进行第二轮袭击……”为了掩盖失败,戈林又玩起了他的老花招——会议结束后,戈林对外界宣称,“由于天气原因,鹰袭暂停数日......”
还别说,戈林这招确实管用。世界舆论都没人怀疑德国空军是因为损失惨重才被迫停止的。就连英国飞行员都相当诧异,咦,德国佬怎么不来投丨炸丨弹了?
当时,也只有丘吉尔老先生在四处宣传“英国空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笑的是,这句实话几乎没人相信。由于受到德国空军“战无不胜”神话的影响,那些丘吉尔口中的“美国朋友”都不怎么相信英国空军的战绩。
后来,丘吉尔只好把新闻记者带到空军中队去进行采访,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有时候,丘吉尔的这种做法甚至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譬如8月21日,丘吉尔就派人四处收集那些被击落的德国飞机残骸。那一天,当飞机生产部报告说,“我们在陆地上找到了八十架飞机残骸”后,丘吉尔大为兴奋。他立即将这一消息公布于众,那架势,简直恨不得把飞机残骸全部堆积起来,等着美国人来检阅一般。
一直到十年之后,丘吉尔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他恨恨地写到:“美国公众的不信任态度,使人感到憎厌”。
但丘吉尔也明白,这是不得不表演的外交手段之一。为了抱上美国大腿,一点儿冷眼还是忍忍吧。
①当时供职为第三航空大队作战部部长的维尔纳·克赖佩空军上将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就算在会战最关键的时刻,戈林也从不呆在自己指挥部里,他那些稀奇古怪的头衔,几乎让他忙的抽不开身了。”(譬如参加德国“狩猎节”开幕仪式,某某博物馆的庆祝晚宴等等) 但是,一旦前线吃了败战,戈林绝对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横加指责,并声称失败原因是因为没人理解他的战略意图才导致的。
②德国空军指挥官们估算,如果要满足戈林元帅提出“全面护航”的要求,那他们起码得拥有4500架以上的ME109战斗机。可是,他们只有不足1000架的ME109。
连载168
晦暗不明的战争
德国空军长时间的“消耗战”让希特勒备感挫折。在8月中旬的时候,希特勒把时任空军总监的米尔契元帅召进总理府,他大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就连打败英国空军这项基本任务都没有达到?”
是啊,1个多月过去了,你们空军到底干什么吃的?
元首的诘问让米尔契元帅瞠目结舌。米尔契先生冤枉得很啊,他只是个空军总监,换句话说,是负责后勤工作的。对于前线局势,他并不了解多少。按理说,这种纯军事上的问题希特勒直接询问戈林就行了。可是,为了顾及戈林的面子,希特勒从未这样问过空军元帅,呆在柏林的米尔契反倒成了戈林的代言人,关于空军的一切,希特勒都把他召来问东问西。
就在米尔契元帅不知如何回答之际,希特勒接着说道(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自嘲) 他说:“莫斯科对目前战事发展很不满意,他们多么希望我们流血至死呵”。
这句玩笑话算是给米尔契元帅解围了。他并不知道,希特勒的心思早就不在“海狮计划”上面了,而是在更遥远的东方。
虽然希特勒并未当面责备戈林。但可想而知的是,米尔契元帅肯定把元首的质疑,报告给了他的上司。如今,德国陆军正在法国沿海地带没日没夜地训练登陆作战;海军的登陆舰艇也齐聚英吉利海峡各港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可是,东风在哪儿呢?
实际上,整个第三帝国高层都被戈林给忽悠了。他们并未看出,戈林的“鹰袭”其实已经违背了“海狮计划”的基本蓝图。因为从战略角度而言,“海狮计划”是一次海陆空三军互相配合的行动。但沽名钓誉的戈林偏偏指望仅用空军就能击败英国。
更可气的是,戈林并未点破他的想法。他当然不会站出来说,你们陆军和海军都别操心了,用我们空军就够了。所以,陆军和海军此时仍蒙在鼓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没日没夜地准备工作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无用功”。
可以这么说,德国三军此时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①三心二意的希特勒也不肯出来主持大局——这应该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在法兰西战役的时候,希特勒总是跳出来横加干涉、指东划西。可如今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又变成了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①个人认为,“海狮计划”暴露出了德国三军内部惊人的组织缺陷。这三个军种都有自己的总司令,也拥有自己的参谋部。看似规模庞大,作风严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三个参谋部的权力太大,又属于平级机构,谁也管不住谁。他们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他们的军事计划,属于最高机密,不向其它军种公开。假如元首不过问,他们连希特勒也懒得告之。如今,希特勒真的不过问了,于是,这三个军种就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了。
先说陆军吧。当时,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整天琢磨的问题是: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击败英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见《第三帝国的兴亡》 “如果入侵成功”这一章节,这里有关于陆军参谋部的详细入侵计划)
再说海军吧。其实从一开始,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就对“海狮计划”充满质疑。他的一门心思,早就扑在“大中东”战略上面了。8月份,雷德尔曾把一份海军参谋部自己捣鼓出的“中东计划”,交与希特勒审视。但希特勒只瞄了一眼,就把雷德尔的“中东计划”锁进了保险柜。
而空军呢,又总想把“海狮计划”变成自己的独角戏……
好了,德国三军各自的小算盘大概就这么着吧。可以看出,只有陆军的计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狮计划”。而其他两个军种的计划,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由于三方保密工作做得实在太成功,这三个军种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加之希特勒对俄国问题走火入魔。于是,这个严重的战略分歧就一直没人发现,也没人点破……
一个国家,四个大脑,四种战略并存,真是有趣得很啊。
连载169
新一轮的“鹰袭”
思想很混乱,问题很复杂。但是,这场针对英国的战争还是要接着打下去的。希特勒虽然老想着和俄国干架,可他毕竟不傻,两线作战的教训,是他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也知道,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贸然与俄国开战,他的将军们,肯定也不会同意。因此,针对俄国的军事计划,顶多算一份军事备忘录,知道此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善于揣摩元首心思的凯特尔元帅这样写道:“从表面上看来,元首好像非常热心消灭英国,并全力投身准备工作。为此,他曾要求对准备工作随时作出改进,以加速其进程。但是,我却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一旦真正要实施这个计划时,他又怀疑起来,举棋不定了。他十分清楚要冒何等巨大的风险,也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久而久之,举棋不定的希特勒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一个与戈林不谋而合的想法——仅凭空军就能击败英国。
希特勒原话是:“即使不入侵,英国也能降服”。 能登陆英国固然是好……但是,如果不经入侵,就能取得廉价胜利,那当然就更好了。总的来说,希特勒不想“交学费”,他既想打败敌人,又不舍得花本钱。
于是乎,从8月下旬开始,“海狮计划”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能否取胜,还是要靠戈林空军。绕来绕去,话语权依然在戈林先生手中。
那么,戈林能肩负起如此重任吗?
戈林的回答是: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