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途中,希特勒曾提出是否在巴黎举行盛大阅兵的问题。可他的副官们都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英国空军如果得知了这个消息,肯定会来捣乱。于是,希特勒就打消了在巴黎阅兵的企图,但他自己的说法却是:“我现在没兴趣搞阅兵,大功尚未告成。”
天大亮时,他从圣心节和貂峰的前院,再次俯视了延伸在高地下的巴黎城。美丽的巴黎让他陶醉,他惊呼到:“感谢命运,我终于看到了历来让我神往的巴黎”,他说:“我命令部队绕开巴黎,避免在它附近作战的原因也在于此。”
随后,他还去参观了巴黎大歌剧院,早年在维也纳流浪之时,希特勒就对这座大剧院羡慕不已。他还命令把歌剧院的灯光全部打开,就像要上映节目一般。对建筑颇有研究的希特勒,就像回到了总理府一样熟悉,他快步穿梭在每个包厢之间,一直陪他们参观的白发老侍者,既生硬又自豪地告诉他看到的这一切,他眼中放射出兴奋的光芒。“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剧院!”他兴奋的喊道。
据施佩尔回忆,在参观完毕后,希特勒还不忘记让副官掏出150马克,递给那位白发老侍者,但这位法国人坚决地谢绝了。当希特勒再次把钱递给他时,这位骄傲的法国人仍然坚决拒绝。他不卑不亢的说道:“这不过是我的本职工作罢了。”
然而,希特勒的巴黎之行却引发了巴黎人的不安。那天早晨,见过他的几个巴黎人都被吓得惊慌失措——当他的车队在街道上碰到一群妇女时,最胖的那位恐怖地指着他惊呼:“是他!是他!”她的喊声吓得众人四散奔逃,混乱不堪。当他乘车穿过里尔时,一个探头窗外的妇女认出了他。“魔鬼!”她急急忙忙的把脑袋缩了回去。希特勒起初觉得有趣,后来他便发誓要将这一形象从被征服者的心头抹去。他对身边随行人员说道:“我的部队要当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谁要是抢劫,就当场枪毙。我要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
这样,进入巴黎的部队便不敢大摇大摆,更不敢白吃白喝。凡买东西,他们必分毫不差地给钱。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咖啡馆门外,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喝咖啡,分享着6月下旬的阳光,在塞纳河自由自在地游泳。在外国人开设的酒吧外,都无一例外的挂上了标语:“在这里,请说德语。”——仅仅是一周前,这些标语却是:“在这里:请说英语!”
希特勒狡猾的手段,也给法国人留下了极好印象。在巴黎,一部分安于现状的法国人的书信落款字样已经变成了——“德国,巴黎。”
连载139
这种相处虽然有一丝尴尬,且语言不通。但巴黎人的恐惧已经消失了——他们原以为妇女会遭强奸,商店和银行会被洗劫。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德国军队在帮法国难民返回首都。在巴黎全城都挂满了路牌,上面画着一个怀抱婴儿的德军士兵,还有句忠告:“法国人,信任德国兵吧!”
希特勒想来会为其士兵感到自豪的。他们穿得整整齐齐,对妇女彬彬有礼。每天都能在咖啡馆看到陷入热恋的德国士兵。在美丽的罗浮宫、在法国动物园,他们光着秃秃的脑袋站着,其武器仅是照相机。不过,心眼多多的法国人,早已经把真迹藏了起来,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断臂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石雕,都无一例外的换上了仿制品。德国兵可未注意这点,他们像是前来游玩的旅客,成群结队地在各个名胜古迹面前合影留念。
次日,希特勒叫来了施佩尔,希特勒让他起草了一份法令,宣布柏林的楼房建筑全部复工。“巴黎不是很美吗?”他说“应该把柏林搞得比它更美。当我们把新柏林建成以后,巴黎也会黯然失色。”
三天后,他正式签署了这份文件,文件上写到:帝国首都的改建,将于1950年完成。
6月24日晚,在法国停战协定刚刚生效的时候,希特勒回到了他的指挥部。陆军将军们终于知道了失踪一天的希特勒到底去了哪里。他们非常不满,甚至有点怨气。他们强调说,如果给予英国人过多的休整时间,入侵就会越发困难。
可是,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他依旧相信英国会投降。乐观的他,还留下众人坐下来吃夜宵。天空越来越黑,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雷声,午夜来临时,有个副官报告说,英国轰炸机来了,要熄灭灯火。
希特勒命令把餐室的灯关掉,把窗子打开,仅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用低低的声音不断地播着音。凌晨9点35分,在这规定停战生效的时刻,司号兵吹响了停战的号令。众人端坐在黑暗中,只有闪电不时使人们的脸孔闪亮。
香槟酒杯被分发给了众人,室内安静得令人毛骨悚然。施佩尔写道:我们都默不作声地端坐在黑暗之中,怀着体验这一历史时刻的心情。号角声顿起,吓了人们一跳——这是普鲁士的传统信号,意味着“战争从此停止”。在黑洞洞的屋子里,已经有人感动的在擤眼泪了。凯特尔站在黑暗中发表了讲话。他举起酒杯,号召众人为最高统帅希特勒元首“连干三杯”。
于是,众人便起身碰杯。希特勒仍坐着,显得有些不自然。他不喜欢这种做作,但又得服从陆军的传统。他缓慢的站起身来,礼节性地将酒杯碰了碰嘴唇,滴酒未沾。之后,他便坐下,低着脑袋,陷入了沉思。他既不习烟,又不饮酒,大本营的随从们早就习以为常。在这群欢快而热烈的人中,他反而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人。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话,他用轻微而含糊声音说道:“责任非常重大呀……”但是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他轻轻地站起身来,转身离席,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连载140
与悠哉游哉的希特勒,形式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政府。现在,这个小小的岛国已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对普通英国民众来说,1940年的夏天,是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整个炎热的夏季,一层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笼罩在这个近1000年都未遭入侵的古老帝国。
每隔几天,丘吉尔就会发表一大堆热情洋溢的演讲。这个岛国的士气,似乎全靠丘吉尔一张利嘴才能苦苦支撑。也许,这位首相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悲痛。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这种悲恸只能压抑在心底。在公众场合,他不断宣扬这是“大英帝国最好的时刻,这个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
诶,伟大且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
如今,在英国东部海岸线上,每天都能瞧见英国士兵在海滨花园里挖沟掘壕、在码头上站岗放哨。离海岸稍远一些的内陆地带,大小城镇的妇女们都被临时动员起来,紧张地挖掘着所谓的“阻遏线”和反坦克壕。而男人们,则开始在城郊和市区主要街道,修建防御工事,构建铁丝网。市民们接受政府发放的武器弹药,在伦敦广场和屋顶平台,民众们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就连旅馆侍者也加入了救护队,开电梯的服务生一下班便跑去挖战壕……
现在,英国民众最担心的,就是德军闪电般的登陆战。面对希特勒频频伸过来的橄榄枝,他们则认为这是一种迷惑手段。因为,丘吉尔政府声嘶力竭的宣扬到:“德军的登陆行动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哪怕是一艘德国舰艇向英吉利海峡的调动,都会让丘吉尔胆战心惊。用他自己的话说,“入侵的军队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生灵涂炭,十室九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英国陆军早已在敦刻尔克丢光了他们所有的重型武器。若不是美国援助,英国连10个步兵师都武装不起来,他们的装备匮乏到几乎难以忍受的地步。譬如,丘吉尔在巡视多佛港附近海滩的时候,就碰上了一位旅长的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