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料文章
造反惹的祸:皇弟刘长饿死是汉文帝故意为之?
在讲到天不怕、地不怕、皇帝不怕的汉文帝皇弟刘长造反之前,我们先讲讲济北王刘兴居的造反案。
这事就要回溯到当初刘氏和诸吕争夺皇权的斗法之时起。大家也知道,刘氏宗室能夺回皇权,除了功臣集团,就数干掉诸吕首恶吕产的朱虚侯刘章功劳最大,所以事成之后,大臣们也曾许诺把全部赵地封给他为王,而且要把全部梁地封给其弟、也就是赶走少帝有功的东牟侯刘兴居为王,可谓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两大宗室人物,刘肥一支还差点染指皇帝宝座。
因为功臣集团怕齐王一家外戚过于强大,才把皇位让给了比较低调的汉文帝,及至文帝即位,知道朱虚侯、东牟侯当初就打算拥立齐王刘襄为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当然也有意要削弱此二人的势力了。
正如前面所述,原本,刘肥的齐王系子弟是能染指皇权的,因为外戚的过分强大而被功臣集团给否决了,立了势力较弱的代王刘恒为帝。这还不是最坏的,因为新皇帝要削弱齐王系势力,不仅最初允诺给立了大功的刘章、刘兴居的赵地、梁地,没有如期兑现,甚至于等到分封皇子为王时,也才勉强从齐地划出城阳、济北二郡,分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最后几乎是任何好处都捞不到,只是削弱分化了齐王系势力而已。
造反惹的祸:皇弟刘长饿死是汉文帝故意为之?(续一)
这样明显的政治打击,强悍的齐王系不可能不反感,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已经受到了损害,背后的小动作当然也会暗流汹涌。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困兽犹斗的刘兴居当然是有了反心。原本功臣集团是有意让刘兴居出任梁王的,现在什么都被剥夺了,还要和家里人争地,心里的那个怨恨就不用提了,当然也在处心积虑地搞搞对抗,最后是公开摊牌铤而走险了,与其这样不死不活,不如拼个鱼死网破。
总之,对汉文帝打压齐王系颇为不满的刘兴居,总是伺机要举起义旗。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年刘兴居听说汉文帝亲临太原,他以为皇帝会学自己爷爷刘邦御驾亲征将出击经常犯边的强大匈奴,这一大规模用兵,国内一定兵力空虚有机可乘,就趁机起兵造反,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成功也在此一举了,不成功则成仁。
汉文帝当然是非常提防有反心的齐王系子弟,当得知刘兴居举兵谋反之后,也只能是攘外必先安内,立马十万火急诏令准备出击匈奴的汉军回军长安,然后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统率十万大军出击刘兴居,参与平叛。
造反惹的祸:皇弟刘长饿死是汉文帝故意为之?(续二)
文帝自太原返京之后,为了安抚和分化叛军,遂下令济北境内所有吏民,如果能归顺朝廷以及率军弃城投降的,都可既往不咎,且能保留原有官职;即使是紧跟刘兴居谋反的核心人物,只要能弃暗投明,回头是岸,也可免其反罪。
这一宽松的“优待俘虏政策”果然奏效,最终也有效地瓦解了叛军的斗志,不久众叛亲离的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从而避免了一次国家分裂的命运。
宗室子弟刘兴居叛乱被弹压之后 ,仅过三年,淮南王刘长又想效法之,后来演变为一次未遂政变,这却是汉文帝纵容的结果。自从胆大妄为地用“私法”干掉了仇人审食其之后,因为汉文帝的网开一面,刘长更加骄横跋扈、目中无人。
他不仅在自己的封国自设法令,驱逐了中央任命的官员,同时还要求中央允许其自己任命相国和二千石以上高官,实行高度自治。总之就是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即使是这样,做兄弟情深状的汉文帝还是相当宽容,不想拂老弟之意,别人劝也不听。
汉文帝如此“听话”,剽悍的刘长以为软弱可欺,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坏事干尽。
造反惹的祸:皇弟刘长饿死是汉文帝故意为之?(续三)
正因为皇帝老哥的纵容和不作为,有恃无恐的刘长,更加丧失理智地擅设私刑滥杀无辜,成了不折不扣的“杀人魔王”。
与此同时,蔑视皇权的他还擅自给自己喜欢的人封爵,最高官职可以到关内侯,以为能和皇帝平起平坐了,连给朝廷上书都是充满了俯视的态度,对皇帝常有不逊之语。
面对刘长如此没大没小、咄咄逼人,尽管朝中大臣是炸了窝,纷纷要求皇帝严肃查处。
不过,以汉文帝的性格,却不太愿意和自己硕果仅存的好兄弟公开翻脸,亲自把他给办了,但又不能不照顾朝中大臣的情绪,于是就走了“曲线救国”的道路,也就是让当时还没有因罪“被自杀”的舅父薄昭(奇怪,文帝对自己的舅父就能下得了手),亲自致书劝说恶贯满盈的刘长,委婉地规劝他要“回头是岸,立地成佛”,信中还用具体事例,旁证博引的,比如用周初管叔、蔡叔以及本朝顷王刘仲、济北王刘兴居作乱被诛之事,请其引以为戒,金盘洗手,也算是推行“清静无为”
的汉文帝最温柔的政治招数了。
尽管如此“仁至义尽”,骄横惯了的淮南王刘长还是没有迷途知返,更加认为是皇帝软弱可欺,所以一接到薄昭书信,通篇都是批评自己的,当然非常不高兴,既然你们已经对我十分不满,那么我就索性分家单干,都是姓刘的,谁就铁定要坐江山呢?那就看谁的拳头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