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宣帝中兴:草根天子的威风史(续四十一)
正因为赵充国正确的用兵方略,有效地动摇了羌人的军事联盟,让他们未战便自乱阵脚,甚至是互相攻击、互相揭短,争相向汉军靠拢。
开始的时候,是羌人两部首领靡当派其弟雕库来报告西部都尉道:“据我们所知,先零部落将士将于近期造反。”果然几天之后,先零就揭竿而起了。
先零部落起事,最初确实是有点儿棘手,因为向西汉示好的的雕库,同族人中有不少散落在先零部,弄不好因此而使其受到胁迫而反大汉。基于此,西部都尉先下手为强,将雕库扣压当人质,以便牵制羌人两部首领。而目光如炬的赵充国却认为雕库无罪,“交战不斩来使是也”,所以便将其放回。
“雕库,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无他,就是要告诉羌人兄弟,汉人大兵前来只杀有罪之人,决不会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最重要的是,汉天子是一个宽厚仁爱的人,可以说是爱民如子,决不会加害于良民,相反天子还要我告诉各部羌人,即使是犯上作乱者能主动放下屠刀,同时能主动捕杀同党,皆可免罪,既往不咎,甚至于仍能按功劳大小,赐予数量不同的金银财宝,并将被捕杀之罪人的妻儿财物全归其所有。所以,请你们别站错了队,错估形势,否则只能与有罪者一同去死,这就是我的最后忠告。”雕库要走的时候,赵充国谆谆善诱地对他说,同时让他转告羌人各部首领,要认清形势,也算是一次很好的统战演说。
事实上,赵充国这样说,也这样干了,他原本就在下一盘很大的“统战棋子”。也就是打算先瓦解羌人叛汉的军事联盟,然后以威信招降、策反其他被先零部胁迫的羌人部落,让他们不能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与西汉对抗,然后各个击破。
这看起来几乎是当时最完美的作战计划,却差点在朝中大臣和其他边将的鼓噪下,让当时也有点儿激进派倾向的明主汉宣帝所粉碎。
因为此时雄心勃勃的汉宣帝,已经征发内地郡国的军队达六万人,可谓是旌旗猎猎,指日可胜的样子,哪有和这班蛮夷磨叽打持久战的耐心?说重了,就是哪有大国的风范?不被人笑死才怪。
所以,汉宣帝和朝臣都底气十足地主张乘胜进军,同时下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协助赵充国,务必在十二月前踏平剩余叛羌。
第三章宣帝中兴:草根天子的威风史(续四十二)
既然皇帝都如此信心爆棚,当然朝野上下也是应者如云,群情汹涌。
“依目前的形势来看,汉军是宜攻不宜守,拖得越久对汉军越不利。首先,现在我军大都屯扎在南山,北部边疆兵力空虚,其势必难长久;其次,如果我们贻误了战机,也就是等到秋冬季节再出兵的话,那正中敌人的下怀,因为等到那时羌地气候奇寒,汉军马匹根本不能过冬。既然羌人现在不知好歹地日夜不停进行侵扰,我们又何以示弱?不如就在七月上旬发动一次猛攻,大家带足一个月的干粮,从张掖、酒泉分兵出发,然后合击鲜水之畔的两部羌人,打他个措手不及。即使不能一举攻下,也可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还以一点颜色,顺便夺其畜产和人口,再率兵退还,到冬天又伺机进攻。如此大军频繁出击,让他们疲于奔命,羌人一定震恐,不能久守。”主战派辛武贤还给汉宣帝上了一道充满战斗激情的奏章。
汉宣帝本来也是充满战斗激情,当时有点儿头脑发热的天子,也立马将立功心切的辛武贤的奏章交给赵充国,要他表个态。
“大家争相为国立功受奖的心情我也很能理解,只是空有一腔热情是无济于事的,甚至于由此给大汉带来毁灭性打击,那就得不偿失了。试想,我军每匹马要载负一名战士一个月军粮,包括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再加上行装辎重,一定是慢过蜗牛搬家,难以轻装上阵追逐强敌。反之,由于我军不能进退自如,就必然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因为敌人必然能知道我军的行军之路和大致出现的时间,如果他们佯装撤退,玩一招毒辣的诱兵深入之计,让我军追逐水草,深入山林,然后敌人趁机占据前方险要,同时封死我们的后路,断我粮道,布个严密的“口袋阵”,关门打狗,我军就必然兵败如山倒,让夷狄之人笑掉大牙,甚至于这种千年耻辱也无法洗涮了。到了这步田地,辛武贤那种夺其畜产和人口什么的,也成了一派空话,当然不是最好的作战计策。而且,这种作战方案用错了方向,因为先零人才是叛逆祸首,羌人其他部族只是被其胁迫而已,为什么要重点攻击两部羌人呢?这不是离题万里了吗?基于以上判断,所以我主张是放过两部羌人,要打也是先打先零部落,擒贼先擒王,然后让其他想造反的部落受到震动,幡然醒悟之后投奔汉人怀抱,我们便赦免其罪,同时挑选了解羌人风俗习惯和政治诉求的优秀边疆干部,前往安抚一番,宣扬我大汉的善意。我想,这才是获得平叛和安边胜利的万全之策,请皇上三思。”赵充国立马如此这般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