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宣帝中兴:草根天子的威风史(续七)
所以,官员“久任制”的这一显而易见的功效,也成为了几千年中华管理智慧和中国古代吏治的重要课题,一直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
因为按照历史观察者的观点,实施官吏“久任制”,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官场短期效应,淡化眼前利益和近期政绩,有利于官员养成实干作风和远大志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而形成一揽子的长效机制;二是最大限度减少官员的投机甚至于捞一把的心理,从而造成为求快速升迁而弄虚作假、编造政绩的官场积弊,败坏吏治。这个正如东汉光武帝时大臣朱浮上书所说“间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人不自保,各相顾望,无自安之心。……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一样道理;三是久任制容易使官员产生利益捆绑机制,从而花大力气搞好治所管理,爱民如子,熟悉业务,成为“地方通”和“内行型”管理者,不做“一锤子买卖”;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官员轮任的开支,节约行政成本,减轻老百姓负担。
当然,事物都有正反面,换句话说凡事有利就有弊,汉代的官员久任制也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制度,它只是一种在当时的政治体制框架下,比较成熟和实用的人事制度而已,而且久任也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惰性,以及利用政绩“占山为王”的弊病,有的还凭籍自己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作乱,威胁中央政府,造成政局的动荡。
这正如某些研究者所说之久任制的五个弊端:“其一,在职务、职权不变的前提之下,如何使得政绩优异者的努力和贡献得到彰显,对其本人有激励、有回报,对其他人有刺激;其二,‘久任’制如何运作,才能在维持官僚体系稳定的前提之下,有效避免官场惰习的形成,使得优异者有机会脱颖而出;其三,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官员普遍实行‘久任’制,那就意味着在上下级之间可能结成官僚利益共同体;其四,高级地方长官利用‘久任’制的漏洞,可能结成地域性官僚集团,形成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潜在威胁;其五,高级军事长官可能变国家军队为私属性武装力量,演变为叛乱与混战。……”
基于以上观点,所以古代最高统治者除了做好吏治监察,强化激励机制(汉宣帝的“玺书褒奖”、“增秩赐金”就很得分)之外,还特别注重对地方高级将领的监督和任期调整问题,不然的话出乱子是迟早的事,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淮南王之乱”就是很好的例子。
现代也有大军区司令对调的考量,基于同一道理。
第三章宣帝中兴:草根天子的威风史(续八)
好,讲完了汉宣帝的官员任命制度,我们又来开讲他是如何掀起“反贪风暴”的。
在讲到汉宣帝“反贪风暴”之前,我们先来点号外式的轻松话题,那就是成语“一丘之貉”的来历。
查实这也和英主汉宣帝有关,虽然这是一个贬义词,英明的汉宣帝在里面也扮演了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人生本来就有点儿无奈,有时好好的都会“躺着中枪”。
话说汉宣帝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士大夫叫做杨恽。这人还颇有来头,他的父亲就是曾出任汉昭帝相国的杨敞,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是“史圣”司马迁的外孙(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还遗传了其外祖父的桀骜不驯的文风,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汉宣帝把历史名著《史记》公开刊行,“藏之名山,传之后人”,无意中为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后再说)。
只是,也因为他的桀骜不驯、锋芒毕露,最终也像其外祖父一样锒铛入狱,还被判处死刑,呜呼哀哉!
那么,他是怎样为一条成语而被腰斩冤死的呢?
杨恽因为出身世家,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文才颇为了得,有些学者还认为其文章《报孙会宗书》颇有司马迁的著名檄文《报任安书》的风骨。据说杨恽为人轻财重义,奉公守法,廉洁无私,曾力主革除官场贪污受贿的弊端,整顿吏治,这正与励精图治的英主汉宣帝的治国方略不谋而合,颇得好评。他还因告发霍氏家族作乱有功,封平通侯,后又因有治绩,位列九卿。史载他“全家担任公卿、两千石以上的十人”。这样的显赫身世也养成了其恃才傲物、不能容人的性格缺陷,往往激扬文字之间得罪了很多朝中显贵,埋下了被杀的祸根。
要说杨恽的轻财重义,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据《汉书?杨恽传》载,其母司马英去世之后,其父杨敞续弦,而杨恽对后母很好,像亲娘一样孝敬,后母后来也死了,因为膝下无子,留下财产数百万让杨恽继承,杨恽却没有将这笔财产独吞,而分给了后母的几位家人。同样地,视钱财如粪土的杨恽,在父亲死后,其本人又将继承的500万的财物,全部用来资助有困难的宗亲,就这样把上千万财物散作浮云,一点也不心痛。
保持着这份视富贵如浮云的心,步入仕途的杨恽当然也是嫉恶如仇,颇有其外祖父司马迁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地与大小贪官过招,大胆地进行揭发,敢于向皇帝死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