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续五)
从而造就了“汉之得人,于此为盛”的汉武时代人才济济、粒粒皆星的局面,涌现出了很多史上有名的文武全才,奠定了良好的帝国干部基础,也成就了汉武大帝的绝世武功。
总之,汉武帝不仅爱马,还是一个喜爱人才的“好伯乐”,为了多方搜罗奇才,并且不预设门槛,只要有一技长,他都求才若渴,而且他用人才的唯一门槛就是能为国家立功,不管这个人名声多烂受到多少诟病,是不是“五好干部”,他都照用可也,只要此人能建功立业,那么一切好说。
因为好马的汉武帝从马道上悟出了“用人之道”,他认为非凡之马和非凡之人一样,即使桀骜不驯容易翻车,但只要驾御得当,就能一口气奔驰千里立下殊功。所以各州、郡只要发现有能够胜任将相之职,或出使遥远国度的奇才,不管是官是民,也不管是不是品学兼优,都要保荐给朝廷。居然也发挥了很好的效用,造就了汉武时代群星灿烂的人才格局,很是令人津津乐道,很值得研究的用人现象是也。
就比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其本人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家伙,而且由于性格乖僻不大受人待见,史曰:“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总之他曾像苍蝇一样被人讨厌,而且齐国的读书人都联合起来排挤他,在齐地混不下去的主父偃也只能像丧家之犬一样北游燕、赵、中山等国,然而结果还是一样,他同样还是被当地儒生排挤,大家好像约好了要杯葛他似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啊。这个可能与他喜欢整人喜欢倒行逆施的德性有关,情商不是一般地低,反正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都不想和他做朋友,等着看他倒霉看他闹笑话,然后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抱憾终老。
后来却证明,大家都看走了眼。因为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公认“品行不好”的人,不仅没有因此而“一事无成”,居然还因为提出了“推恩令”以及“徙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而名垂青史,就因为他碰到了在使用和培养人才上不按常理出牌很能标新立异的汉武帝,所以不仅没有被埋没,还发达得不清不楚也,很多人只有眼红的份。
主父偃好就好于积极进取大力“入世”,只要对自己有利,他甚至可以改信仰,以前他是学纵横术的,后来听说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他连忙与时俱进改学《周易》、《春秋》等儒学经典,以求谋得一官半职。也正是急功近利的毛病,那些正统儒生才极力排挤这个朝三暮四“有奶便是娘”不忠不义的“烂人”。
就这样,在地方呆不下去的主父偃只好学人做“京漂族”,到京城去碰运气。毕竟京城牛人多,一砖头可砸中地下十个处级干部,找人推荐也方便多了。于是,带着伟大梦想,主父偃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决定西入函谷关,进京找牛人引荐。
那么他此行去找谁呢?原来找的是大名鼎鼎也很重才爱才的卫青。
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续六)
主父偃他自己找卫青“跑官”,这主意当然不错,因为卫青和皇帝是亲戚,是在皇帝面前能说得上话的红人,还对主父偃印象颇好,后来也多次向皇帝举荐,原本以为是求个一官半职十拿九稳的事情,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欢喜,因为不管卫青说什么,皇帝老儿都未置可否,吝官如金,最后搞得大家不欢而散。
有卫青这样的牛人引荐,当初踌躇满志的主父偃还是尝了“无花果”,这个也只能怪他运气太差,喝凉水也塞牙也。
当然开头不顺利也并不暗示前景的不光明。中国有句老话:“好事多磨。”这倒是很有道理,至少于立志跑官要官的主父偃来说果然是应验了,老天在故意考验他的个人意志而已。
因为正当主父偃流落京城,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眼看着囊空如洗即将揭不开锅,如果再想不出办法,那就只能打道回府,郁郁终老了,那绝对不是热衷于做官好倒行逆施的主父偃想要的结果。
到了最绝望的时刻,反而极大地张扬起主父偃的“赌徒心理”,反正都是死,何不放手一博,既然没人能拯救自己,那就只能自我拯救,也就是自己直接向皇帝举荐自己。反正大不了又失败一回,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知耻而后勇的主父偃赤膊上阵给汉武帝直接上书毛遂自荐,居然还由此带来了锦绣前程,就因为他碰到了能知人善任的伟大皇帝汉武帝。
正所谓否极泰来,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主父偃,终于因一封奏章完全改变他的命运。
那时候,在京城几乎是众叛亲离无法生存的主父偃(由此想起了曾经的苏秦那艰难的“联合国秘书长”之路),毫不畏惧直接走“华山一条路”,那就是给汉武帝写一篇反对意味甚浓的奏章,求的就是逆向思维引起关注,果然也押对了宝,后来主父偃便迎来了咸鱼翻生的日子。
牛人嘛,自然会有牛招。
因为这一招还真是有点铤而走险的况味,运气好的话会迅速引起关注,而弄不好让皇帝恼羞成怒可能要人头落地,这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割伤自己,常人估计也没有那个胆。当然主父偃倒霉了那么久,这次运气超好,奏章不仅很顺利传到皇帝手中,还让皇帝直接就划红圈批示,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按照历史牛书《史记》的表述就是“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也不知道皇帝是否记得卫青曾大力推荐过主父偃,早干什么去了?
总之,对于主父偃的那个奏章,皇帝是“朝呈暮见”,主父偃很快就得到皇帝召见,这一刻他可已经是望眼欲穿了。据说这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律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有一条是反战的,也就是他反对铁血皇帝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认为是劳民伤财,换句话说就是立心和皇帝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