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续三)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倾向于用自己的身边人代行政令呢?主要是内朝官员都是皇帝心腹,大多由外戚、家丁、宦官充任,最初都是地位卑微之人,既没受外朝控制,又能很好地贯彻皇帝旨意,还不会窃取权柄,正如某位历史研究者所言:“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这样的固权手法,应该是比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为了废相而进行的大屠杀得分很多,好就好在那份微妙的平衡,颇有武术界中著名的“棉里藏针”的柔术功能,在无声中化消强大的对抗力量,可谓是“弄权高手”。而且主父偃正是汉武帝在内朝的重要“政治顾问”,几次上书都能“命中命门”,发挥很好的人才储备作用。

那么,汉武帝是如何巧妙地运作他的“内阁制”的呢?

据历史资料显示,很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汉武帝常常从民间拔擢地位低微而有真才实学的儒士作为政治侍从,并经常和他们商讨朝中大事,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参政议政,发表意见。而这些人大都来自民间,学识渊博又思想开明,最重要的是他们了解民情民意,能切中时弊,更加没有老官僚的圆滑和保守,而是敢说敢干,态度开放,积极进取,强烈支持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改方针,是汉武帝政治上的同盟军,一条道一起用力的“合作伙伴”。

所以,汉武帝对这一批人非常信任,甚至于是如获至宝,主父偃、卫青、霍去病都是当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政治、军事天才。汉武帝放手让他们参知政事,并引为心腹,成为改革路上的急先锋和智囊团。

尽管这些人当时在朝廷不是正式官员,也没有固定官职,甚至更像是天子的门客。但他们却经常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在朝廷发表施政意见,代表皇帝与朝臣就某些施政问题进行激辩,进行问责,常把朝廷大臣搞得灰头土脸,只能噤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与外朝对抗的内朝系统。而这个内朝官系统,史称“加官”,计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多种名号,甚至于后来连外朝大臣中和皇帝关系比较密切的,都可以“转正”内朝做官,加戴“侍中”等名号参与内朝运作,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当官”,看你上面有没有人。

随着皇帝日益重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便变得格外重要。根据史书所表:“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而此时因为皇帝有意架空外朝,所以朝廷大臣们的奏折当然不能直接进呈皇帝,必须要先送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备审,无形中尚书令也成了“无冕丞相”,和内朝的一干郎、侍中、常侍等共同处理军国大事,从此以后,丞相权力逐渐虚化,代之以皇帝身边的御用权力工具内朝。

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续四)

后来。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朝廷大臣要参预政治核心运作,都必须加领“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内朝头衔,皇帝的权力再运作也水到渠成。

也正是汉武帝这一“踢开宰相闹革命”的大胆胆识,用绕开外朝改变既定施政标准的另类权力操作手法,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固权和专权的有效方法,由于它的弹性和隐密性,既不引起对手的强烈反弹,更加不用启动腥风血雨的“权力洗礼”,甚至只是用“鸡毛当令箭”来化消皇权强大的对立面,可谓是“四两拔千斤”之功,由此可窥见汉武帝超强的领导才能和用人的“妙手仁心”。

到了最后,汉武帝临终托孤,只召大将军霍光等人,居然作为政府首脑的丞相田千秋也被排除在外,没份接受遗诏,既表明丞相已经被边缘化,放逐在权力核心之外,成为了名义上的“橡皮图章”,而且作为它的“替代品”的内朝也已经成为了施政的中坚力量,内外朝也由此正式形成。

到了昭帝时代,外戚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内朝的权力也达到了顶点,也正式宣告了内朝的诞生,从此之后一直到东汉时代,以尚书台为首的内朝权力空前膨胀,权倾朝野,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严重的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同时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始料不及。如果英明的汉武帝泉下有知,估计一定是哭笑不得的吧。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武时代,事实上汉武大帝还是很会用人的。

他用人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前文曾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非常的多元化,即惟才是举、任人唯贤,不论出身,不坚持反动的“血统论”,只要有才,你尽管放马过来。

比如,作为国母的皇后卫子夫原本就是婢女,她的亲戚卫青、霍去病不是奴仆就是奴才之子,最后都成了帝国的中流砥柱;不仅是皇帝的亲戚,即使是和他没有多大关系的贫苦子弟比如丞相公孙弘、宠臣严助(即庄助),以及上演过著名“历史剧”覆水难收好戏的卖柴朱买臣等人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甚至于他的恩泽还普洒到少数民族的归顺者身上,作为托孤重臣之一的金日磾就是匈奴奴隶。至于小吏因立功而成为朝廷大员的也比比皆是,比如后来的大酷吏张汤、杜周。

此外,还有特殊渠道的进官渠道,比如二千石以上官吏通过“任子制度”退休顶替;通过“赀选”用钱买官;甚至先贤的后裔也可通过“门荫”授官,“天才少年”贾谊的两个儿子就曾被皇帝用“特别通道”而当上了地位十分重要的郡守。

汉武帝的用人之道可谓是口舌灿烂的一个“大杂烩”,而且还“杂而不乱”,效果奇好。就因为他坚持不论亲疏唯才是举,史曰“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只要能为国立功,都可位列上宾,成为要员。

铁血强汉——小流氓刘邦和他的子孙们的军事大汉》小说在线阅读_第1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鼎湖听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强汉——小流氓刘邦和他的子孙们的军事大汉第1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