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续一)
也就是说,汉武帝之后的王国封地不过数县,更像是中央管辖的一个郡的样子,实力大大减弱。这还不算,汉武帝同时还找个借口,一次就削去其时一半的侯国,怕他们有“翻盘”的机会。
就这样,王国势力的缩小,也就意味着朝廷土地的扩大,此消彼长,分封制也基本上过渡到了郡县制,一下子也就有效地解决了令人头疼的诸侯王威胁皇权的问题。
总之,这不是“削藩”的削藩,是汉武帝时期十分重要的一项行政法令。追溯它的渊源,还是有点“旧瓶装新酒”的况味。
其实在汉文帝时代,汉武帝相当欣赏的“天才少年”贾谊就曾在其《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这也可以说是推恩令的滥觞。贾谊主张的正是要诸侯王分为若干国,让其子孙分享封地,“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只是鉴于当时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想过多折腾,也没有全盘接纳贾谊的建议,直到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过大难以控制的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以铁血强力示人的汉武帝用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正是水到渠成,也让他在前人良好基础上轻易得手,成为了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政治巨人”,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分。
对此,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这样的评价十分中肯,汉武帝通过“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变革,而通过“建中朝,设刺史”的措施,用“推恩令”以名义上的“厚恩”让王国化整为零直至虚拟化,切实解决了王国问题,又漂亮地完成了政治变革,“两手抓两手硬”的结果,汉武帝也完成了体制上的漂亮转身,完成了“大一统”事业,他也由此成为了两千年华夏政治文明史上中央集权的“不二教父”,在中国政治史上影响深远,直至今日,还可以窥见他的某些影子。
既然说到了“中朝”,我们不能不讲汉武帝时期的内政主要建制内朝的问题。
其实中朝也就是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主要政治决策机构和行政力量。
根据某些历史资料介绍:“汉朝官吏自武帝时起分为外朝官与中朝(内朝)官,外朝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中朝官是大司马、近臣(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曹等)、尚书等。”大名鼎鼎的卫青和霍去病都曾是汉武帝的内朝大司马。有人还由此推测汉武帝是著名的“双性恋”人物,卫青和霍去病都曾是他的“佞幸”,这个后文再说。
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续二)
西汉官吏有中、外朝之分始于汉武帝。关于这,唐朝史学家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大体上也就是丞相系统的正规官职称为外朝官,而皇帝近臣如大司马诸将军等官职称为内朝官。可谓是政出多门、壁垒森严。
那么强悍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势力,而把实权转向以家臣与家丁为主的内朝呢?
这就得从汉初相权和皇权的时有冲突的历史背景谈起。因为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功臣列侯充任,位高权重,各树朋党,势力强大,发展到了后来对皇权也有了威胁,让皇帝如芒刺在背。汉朝立国之初,功勋卓著的萧何、陈平、曹参等国相就让刘邦睡不着觉,一度萧何以贪财自污来解除刘邦的猜忌,而出将入相的周勃、周亚夫两父子也曾让汉文帝、汉景帝“伤透了脑筋”, 立了殊功的周亚夫最终还因为皇帝的猜忌而以绝食自杀的惨烈方式告别人世,这些都是汉朝皇权与相权明争暗斗的恶果。
有鉴于此,汉武帝上台之后 ,为了独揽大权就必须削弱丞相的权力,分薄稀释他们对政事的影响力,加强皇权,这也就必须把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方式加以改变,说白了也就是把位高权重重的丞相逐出权力核心,代之以皇帝身边一些出身低微却很有才干的文人、近臣作为施政主体,因为他们能自由出入宫禁,从而就培植出了一批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内、外朝由此水到渠成。
设立内朝是汉武帝削弱相权的又一重要权术,与推恩令一样都是加强皇权的“不二法门”,与宋代的“杯酒释兵权”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柔克刚”的经典案例。
其实,汉武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以少年皇帝出现在政治前台的他,面对的是朝中一言九鼎的丞相。这些老资格、老革命在前朝都是能呼风唤雨的主,对于汉武帝这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当然不是很尊敬(其实汉景帝用“莫须有”的造反逼位高权重的周亚夫自杀,就是要给汉武帝平稳施政创造条件),发展到后来汉武帝和朝中丞相多有不合对簿公堂的,为了树立皇帝权威,汉武帝也只能找借口打压甚至干掉敢于顶撞他的丞相,丞相也立马成了一种“高危职业”,很多人战战兢兢之间不愿接任丞相之职,与权力财富相比,保命还是第一顺位,命都没了,其他的就失去了意义。
这样一搞,因为丞相的消极怠工,政令的执行就有了一点困难,甚至于难产,而为了切实贯彻皇帝命令,汉武帝就必须绕开丞相,另辟蹊径设立中朝,任用自己信得过的身边人来代行丞相之职,所以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横空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