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中)
既然说到“推恩令”这个汉武帝时代思想变革和政治变革“二合一”的重要历史名词,就不能不涉及到它推出的历史原因或历史背景,以下我们来简单说说。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立国之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分封制(刘邦当时基本上也就是一个纵约长),即给皇族子弟或功臣封王封侯,尤其是封王的各路诸侯,有高度的“自治权”,既拥有自己的政府又有自己的军队,这种行政和军事的“二合一”,也事实上造就了不利中央集权的“国中国”,直到韩信、英布等有实力的异姓王的“谋反”,刘邦才意识到王国的土地是不能分封给外人的,于是为了巩固刘汉政权,来个著名的“白马之盟”,即所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刘氏皇族不得封王,以为这样就会江山永固,传至千秋万代,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家天下”,最终还是发生了以势力逐渐坐大的刘氏王为主要造反单位的“七国之乱”,始料不及。
其实,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沿袭秦制,在中央集权的大体制下,又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体制,作为西汉中央政权初立的过渡管制手段。
这正如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一书中所述:“西汉王朝行政区域的划分,采取‘郡’、‘国’并存制度。当时人们的看法,认为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如果封国林立,到处有皇族据点,陈胜、吴广星星之火,便不会燎原。西汉王朝则采取折衷办法,一方面仍保留秦王朝的郡县制度,一方面也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度。”
这种“不纯”的制度实行的初期,也确实是团结和安抚了各种开国政治势力,处于短暂的“和平共处”状态,后来由于王国势力的坐大,甚至于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国中之国之势,所以不服中央管治的反叛事件时有发生,先是西汉三大开国异性王的谋反事件,然后是吕氏集团要夺汉家江山,再后来是刘姓皇族也“起兵造反”,汉文帝时有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是发生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让汉朝几乎分崩离析,在经过了一番苦斗之后,才收回了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但还是有隐忧,时有离心现象威胁皇权。
直至铁血皇帝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令,用和风细雨的最“温柔”政治手法削弱王国势力,才算是功德圆满。当然汉武的成功,也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在他的先辈汉文帝、汉景帝以及贾谊、晁错等人打好的基础上顺利完成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正月,汉武帝正式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关于这,《汉书?武帝纪》载曰: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下)
那么这样的诏令为什么叫做“推恩令”?
据《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从引文里“推恩”两字,我们一眼就知道它的出处。
推恩令的重点也正是在于“推恩”二字。“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汉书》),说是推恩给自己的子弟,让大家“有福同享”,甚是欢乐,实际上却是减少诸侯的封地和人财物力,进而有效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服“迷魂汤”,所以更加有迷惑力和欺骗性,甚至没有引起诸诸侯王的警觉,还乐得屁颠屁颠的样子,皆大欢喜,从这也反衬出了汉武大帝超强的行政决策能力。
推恩令主要就是改革过去由诸侯王把封地和爵位只传给嫡长子的做法,而是“天女散花”般地把封地分封给所有有继承权的儿子,成为直属中央的侯国,太公分猪肉见者有份,然后王国被分得越来越细,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朝廷分庭抗礼,进行叛乱活动危及中央管治,也基本实现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治国大略,这招“温水煮青蛙”的手法历史分数也相当高。
这不能不表扬汉武帝善于站在前人肩膀上“摘桃子”的高超政治智慧。因为汉初诸侯王的封地、爵位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其他庶出的子孙都不能染指半尺之地,这就直接造成了嫡长子“饱死”而其他庶子“饿死”的局面,也让嫡长子势力过大而危及皇权,时有反叛之事发生。所以西汉自文、景两帝起,就为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而大伤脑筋,虽然经过局部战争,削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发展到汉武帝初期“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给皇权以极大的挑战。
为了巩固皇权,汉武帝吸取了先辈的经验,为了避免晁错用猛药的副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遂采取“障眼法”巧妙进行利益再分配,用主父偃重新包装的温和版“削藩”产品,名义上推恩“惠及天下”,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忽悠”,有效稀释和蒸发了诸侯王的雄厚“家底”,这种做法还成功骗过了各路诸侯,没有引起反弹和骚乱,就因为它迎合了诸侯王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错觉,最终也有效瓦解了王国势力,巩固了皇权,狡猾大大的。
而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就是: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其他子弟均可以在原封国内裂土为侯,但列侯不再受原先的王国管辖,而是直接由各郡管理。这样隶属于郡的侯国,地位就只与县相当,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样就完全没能力和中央对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