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开疆拓土-奠定中华大帝国版图(续十一)
哈,同样是投降,投降谁还不一样?难道楼船将军杨仆给出的条件更加优厚些?这朝鲜国王真是看勿懂,这样迷糊的领导人,也只能被动等死了。
果然,当年夏季,危急之中的朝鲜大臣尼相参就派人杀死了朝鲜王卫右渠,让朝鲜举国投降。
原本以为能大功告成了,最难征服的朝鲜,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了。谁知风云骤变,汉军此时却空欢喜一场,因为尚未开进王险城接收“革命成果”,居然原卫右渠的大臣成己降而复叛,而且率部进攻汉朝官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朝鲜的民风剽悍轻易不肯屈服。
遭遇如此变故,左将军荀彘立即指派卫右渠的儿子卫长、降相路人的儿子路最告谕其民,劝他们要归顺汉朝,然后把反复无常的成己给杀掉了,“擒贼先擒王”,局势也立马平静下来,并得到有效控制,朝鲜也由此平定,并列入了大汉版图。
为了能进行有效管理,汉朝特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进行垂直统辖,正式纳入汉的统治范围。然后对原本的朝鲜大臣大肆分封,加官进爵。刺杀朝鲜王的尼相参为清侯,劝说有功的卫长为几侯;而路最的父亲朝鲜相路人因为降汉而死,颇有功劳,也封为涅阳侯。
既然朝鲜已经平定,左将军荀彘原本以为自己也会立功授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待他的却是被处死的厄运,始料不及。
这又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汉武帝认为他军事手法太极端,用欺骗方法非法扣押杨仆,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差点引起兵变,所以在征还之后以“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也就是因争功相嫉、计谋乖戾而被当众斩首。
当然,他的对手楼船将军杨仆,这个汉武帝时代大名鼎鼎的“十酷吏”之一,也因擅自行动,配合不力,贻误军机造成重大军事伤亡差点受死,赎身后成为平民。原本封建时代的酷吏表面上看似风光,升迁很快,却是“死得也难看”,既当打手又当替罪羊,往往结局很悲惨,卖身求荣的结果,也只能是吃得咸鱼抵得渴了。
总之,把民风剽悍很难征服的朝鲜“收归国有”之后,汉武帝的武功也达到了“空前强大”,无愧古代“铁血皇帝”的称号,真是能打、善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正如修《汉书》的班固所说,当初箕子居住在朝鲜,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大家知书达礼,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后来由于官员和经商的越来越多,鱼龙混杂,风气大变,发展到盗贼横行,民风剽悍,逐渐成为麻烦之地,变故渐多,也逐渐成为汉之边患。正如某位朋友所说:“朝鲜半岛向来是中原政权难以征服的险地,而且一旦有变,必牵扯到中原。”所以汉武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对其用兵,也是理由充足,而且从历史上朝鲜和中国的政治军事关系看,大有必要也。
汉武挥鞭,果然锐不可挡。
第6章一统江湖-推恩令与内朝的由来(上)
好,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那些威风事儿暂告一段落,这位桀骜不驯又雄才大略的“追风少年”,因其绝世武功造就了一个人才辈出、野性昭彰的英雄年代,这些我们在前文讲得也够多的了,如果说这是他一统江湖的硬实力的话,那么他加强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就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可谓是并驾齐驱,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样重要。
因为要把汉朝变成当时世界的“巨无霸”,保持长治久安,除了铁蹄驰骋,开疆辟土,同时对内也要施行仁政、加强法治,尤其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就涉及到了汉武帝为了“一统江湖”,而推行的推恩令,以及削弱相权、建立内朝的一系列政权建议之内政方针,成为帝国长治久安的两个轮子,在此我们来重点讲讲推恩令与内朝这两个汉武时代最重要的内政举措。
先来说说推恩令的施行。
关于“推恩令”,据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主父偃说上(即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也就是说,推恩令是汉武帝的身边红人、内朝政治顾问主父偃提出的,目的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关于主父偃这个脾气乖张又精通纵横术,还好“倒行逆施”整人,经常被人排挤也能一年连升四级,最后不得好死的颇有争议之历史人物也是故事多多,我们将在说完推恩令后分享他的传奇人生故事。
在他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这段话里,大意就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地方圆不过百里,势力较弱,也好控制。而现在的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力量足以对抗中央。而且对他们管理粗疏的话,就容易助长他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的风气;而如果对他们管理严格逼得太急,则他们很容易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朝廷,危及中央集权,甚至于江山易色,对统一不利。
所以,为了汉朝不分崩离析,长治久安,必须要削弱王国势力。此前晁错也曾强力削藩,因是一付虎狼之药,副作用很大,引起了七国之乱。这次很会术数的狡猾的主父偃不再重蹈覆辙,而是用和风细雨的“温柔手腕”(“柔能克刚”也),因此他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也就是令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推恩分封给自己的子弟,细分王国。表面上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皆大欢喜,其实实际上是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居然还让吃了暗亏的诸侯王很高兴,没有什么反弹迹象,主父偃果然是玩弄权术的高手,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功,不得不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