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同志通过花言巧语忽悠了李密同志,只是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但人生经常是举步维艰,自己的饭还要自己一口一口吃、自己的路还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自己面临的难题还要自己解决。无奈天公不作美,雨一直下,没有停下的意思,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等首脑和唐军将领们抬头看看天,脸上都是掩饰不住的无奈,因为他们不知道蒙蒙细雨什么时候会停,也不知道下一次行动会是在什么时候,但他们都知道,粮仓里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这几天发到手里的干粮已经开始缺斤短两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然而现在恰恰没有粮了,没有粮的唐军别说与隋军打仗,就是旅游都成问题了。
人不走运吃豆腐都塞牙。就在唐军上下为粮食发愁时,隋军乘机散布的小道消息又开始传播,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小道消息说,刘武周集团准备趁太原空虚勾结东突厥向太原发起进攻。这个消息可是晴天霹雳,太原是李渊集团的大本营与根据地,粮草全靠太原供应,而李渊集团的家小也都在太原,太原可以说是李渊集团的命根子,年仅十五、六岁的太原军区司令李元吉同志虽然武功高强、英勇善战,他能抵挡住强悍的刘武周集团与突厥骑兵的联合进攻吗?一旦太原失守,李渊集团不但失去提供后勤供应的大后方,而且面临隋军与刘武周集团的前后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老天爷的不给力与极端困难的形势,一贯心理素质很好的李渊同志也感到心烦意乱,愁眉不展的李渊同志召集儿子与将领们开会,会场上空愁云不散。李渊的铁哥们裴寂同志先给李渊分析了目前的形势:粮食吃一天少一天,马上就揭不开锅了;宋老生、屈突通率领隋军横亘在前不易攻破,李密虽然结盟但为人鬼计多端,东突厥虽然出兵但可能反戈一击、落井下石,刘武周一直对太原虎视眈眈,他又是东突厥的儿皇帝,有可能勾结东突厥一起行动。何况我们的妻子儿女都在太原。裴寂同志最后恳切陈词:权宜之计,先回救太原,稳定后方,以后再西进不迟。李渊同志对头号亲信裴寂一向言听计从,听了裴寂同志的话,李渊同志不禁频频点头。
看到老爸李渊赞同裴寂消极保守的看法,一旁的李建成同志与李世民同志很不以为然,血气方刚、充满斗志的年轻人与饱经沧桑、知天命之年的中老年人的看法往往不同,尤其是18岁的李世民如同下围棋的高手,他的胜负感与大局观极强,他感觉如果按照裴寂的馊主意行动,李唐集团很可能大势已去,因为起兵初期如同中国象棋中的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一旦后退,必将军心不稳,再遇到隋军的追击,李唐集团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看到老爸李渊与裴寂的错误看法,李世民同志气得满面通红,当裴寂喋喋不休的时候,李世民已经非常不耐烦了,他的心里暗自叫骂:有朝一日我当家一定废了你这个胡说八道的老家伙!
心急如焚的李世民同志忍无可忍,不等裴寂同志说完,李世民猛地站起身来,李渊、裴寂等人吓了一跳,李世民怒不可遏,他一条一条反驳裴寂:“现在是夏天,田地里到处都是庄稼,根本不用担心没有粮食吃;隋军大将宋老生轻率急躁,我们一战就能把他擒住;李密尽管鬼计多端,但是他舍不得洛口仓的粮食,瓦岗军走不远,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刘武周和东突厥表面穿一条裤子,实际各怀鬼胎,刘武周就算想袭击太原,但他也担心突厥人抄他的后路。现在最关键的我军是不能回撤,一旦回撤,恐怕跟随我们的官民都会感到绝望,一旦人心解体,隋军在后面乘机追击我们,大军必定四散崩溃!到那时太原一座孤城也守不住,我们的身家性命都难以自全!”李世民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完,大哥李建成同志当即极力赞成,在这个决定李唐集团命运、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兄弟俩的看法是英雄所见略同的。
但是一贯谨慎稳重的李渊同志却不认可两个儿子的意见,他认为这两个儿子大郎二郎也太目中无人了,不把我们这些老家伙放在眼里,我们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小心无大错,太原作为唐军的大本营万万不能丢掉。由此可见,老谋深算的李渊同志此时在具体军事决策上的眼光已经开始落后于他的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后来的发展看,李世民同志的分析句句在理,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然而这个年轻的军事天才的意见并没有得到老爸李渊的认可,于是作为唐军最高统帅李渊同志不顾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极力反对,而听从了铁哥们裴寂的话,下令唐军的左翼大军先行返回,右翼大军也伺机回撤。
此时天已经快黑了,李渊同志一声令下,唐军的左路大军立即开拔,而忧心如焚的李建成与李世民却依然不死心。他们又一起来到了老爸李渊的大帐前,试图说服老爸回心转意,收回撤退的命令,而李渊的侍卫通报,大将军已经睡下了,让两位公子明天一早再来吧!忠厚的李建成不忍心打扰老爸的休息,只好独自离开。而悲愤的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围着老爸的大帐团团转,这个雄心勃勃的小伙子实在不甘心李唐家族的革命事业半途而废,与绝大多数人的麻痹大意、听天由命不同,聪明过人的李世民深刻了解把握战机的重要,知道一旦错过很可能永远失去的人生真相,李世民预感到一旦唐军撤退,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将前功尽弃、付诸东流。李唐集团如果垮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也将烟消云散。想到这里,李世民最后忍不住放声大哭,他这一哭就惊动了本来就没睡着的李渊。
在这个决定李唐集团命运的关键时刻,李渊的思想也在反复思考,虽然闭目养神,却也焦虑得睡不着觉。他突然听到二儿子痛哭的声音,这个声音李渊非常熟悉,二儿子李世民小时候非常淘气,因而经常被严父李渊责打,李世民被打时就会发出这样撕心裂肺的哭声。听到哭声,李渊于是让人把李世民叫进了大帐内,父子之间又一次讨论撤军的问题。李渊问:“二郎,你为何自己不睡觉,还到这里闹我睡觉?”李世民痛心疾首地跪在老爸李渊面前,激动地对李渊说:“我们的大军为大义起事,进攻一定获胜,后退一定失败。一旦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的隋军在后面追击,刘武周及太原周围忠于隋朝的兵马在前面堵截,我们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所谓父子连心,看着痛哭流涕的李世民,李渊同志也有些不忍心,他突然觉得儿子们的意见也许是对的,李渊的心里在反复地盘算着利弊得失。原本唐军撤军是为了求稳,现在看来撤军不会稳,反而会更险。李渊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幸亏自己留了一手,没有让全军一起撤退。如果此时隋军追击,唐军也许已经全军崩溃,自己的全族可就等着灭族了。此时李渊突然想到了四年前的杨玄感,杨玄感集团造反初期势如破竹,后期却在洛阳附近一味求稳,陷入隋军重重包围,最后导致家破人亡。看来造反这种事情非常危险,只能破釜沉舟,有进无退,想要求稳保守,反而可能死得更快、万劫不复!